宇泰》身兼母親與神職:天德聖教首席道監秦淑德道長的故事

宇泰》身兼母親與神職:天德聖教首席道監秦淑德道長的故事
宇泰》身兼母親與神職:天德聖教首席道監秦淑德道長的故事

【愛傳媒宇泰專欄】民國64年(1975年)中旬王笛卿夫子歸真,此後天德聖教先後歷經「總會分裂」與教道秩序鬆散,其中扛起王夫子遺願的重要弟子,又以被天德門人尊為「大覺導師」與「首席道監」的秦淑德道長(1924-2008)為代表人。

就目前臺灣境內最大的天德聖教道團,為秦淑德道長傳承的中華天德聖教總會(原中華民國天德教總會),其所屬道場為臺南市念字聖堂。有關她的一生,可分為兩個階段,被中國抗戰與內戰劃分為二,分別是前半段作為「出身豪門的秦小姐」;後半段則是「弘揚天德聖教的秦道監」。由其後半生,秦道監基本上是延續其師父的遺志繼續奮鬥的,而在幾十年的努力下,使天德聖教成為臺灣十大宗教之一,也延續天德聖教創始人蕭昌明大宗師與臺灣開山祖師王笛卿夫子在臺灣的傳承。

本文記述主要著重在王笛卿夫子的傳人秦淑德道監的紀事,先簡要說明秦道監的前半生,接著再講述其與天德聖教結緣的經過,與在臺灣傳承笛卿夫子遺志的過程。有關秦道監並無大量資料留存,僅能根據其子──胡萬新道長(現任天德聖教念字聖堂開導師)口述做敘事核心。 有關胡萬新道長的口述內容,多為秦淑德晚年時回憶口述。雖有錄音,但由於機器過於老舊而無法播放,十分可惜。因此,在此部分僅能以透過胡萬新道長「轉述」的內容作為秦淑德童年史事的參考資料。

一、先甘後苦的童年

秦道監,本名淑德,出生於民國13年(1924年)9月1日(農曆8月初3日),為中國安徽省臨泉縣人,秦家自古世代為官,是在地著名的仕紳。年幼時住在臨泉秦家大宅院內,因手足間排行第三,而被秦宅內的傭人稱為「秦三小姐」;又因為生性害羞內向,童年都不善於言表,時常被秦家的長輩暱稱為「啞巴姑娘」。年幼時的她,雖然不善與同儕交際,但常常喜歡跟著家內長輩互動。像是祖母常常在祠堂內燒香禮拜,秦淑德會在一旁跟著禮拜;祖父秦希正在讀聖賢書時,她也會在一旁跟著學習,這使年幼的秦淑德自幼紮根儒學知識的基礎。

不僅是位喜歡跟著祖父母禮拜神明與學習新知,年幼的秦淑德還是位喜歡搗蛋的小女孩。然而,有一次的「搗蛋行為」,被晚年涉入宗教甚深的秦淑德認為,這是導致秦宅家道中弱的「徵兆」之一。 有關此事,根據胡萬新道長轉述,有一次秦淑德照常隨祖母到祠堂禮拜,但她常常不解的是,為何在神桌上要供奉著一隻壁虎,而且那隻壁虎也不會亂跑。因此,秦淑德趁祖母離開祠堂後,除了爬到神桌上偷吃供果外,還用點燃的線香戳神桌上的壁虎。這讓原先乖乖在桌上不動的壁虎,因其舉動而被迫竄出祠堂。秦淑德得知闖禍了,便跑離祠堂。事後祖母得知長期供奉的壁虎跑走了,並未怪罪她。但就秦道監晚年的口述,因這隻壁虎不見的關係,導致秦宅家運逐年衰微,最後在民國26年(1937年)日本軍隊發動侵華戰爭,隨即佔領臨泉一帶,致使秦家在臨泉的資產散盡,宅邸也被日本軍隊佔領。從此開始,秦淑德便開始了長達多年的流離生涯。

二、從抗戰到內戰,從中國大陸到臺灣島

年幼的秦淑德原先可以繼續以「秦三小姐」的顯赫身分長大成人,度過富裕無憂的一生。無奈即使是出身官宦世家,自幼伴隨著大宅院長大,終究無法離開命運的束縛。民國26年(1937年)7月7日,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日軍隨即進佔領華北、華中地區,安徽省全境基本上淪為日軍之勢力範圍。面對日軍的來襲,有了大規模的逃難潮。作為中國官員的秦家人,並不選擇向作為「新統治者」的日本人屈服,變成時人所謂的「漢奸」,而是放棄官銜各自流離。其中,年僅13歲的秦淑德帶著84高壽的祖父秦希正流亡到河南省境內。基於早期秦家財力雄厚,便在臨泉縣周遭購買大量地產,尤其秦宅所在之臨泉縣又處於安徽省與河南省交界處,因此秦家在河南省有置產也是合理的。

逃到河南省未久,秦淑德與祖父原以為能躲避日軍追擊,不料隨著國軍不斷地向西南撤退,導致日軍大舉入侵河南省。又使其與祖父被迫放棄河南省的置產,與河南省的難民們一同向西逃難。 逃難過程中,秦淑德看盡戰場的廝殺與無辜百姓們因戰事所導致之悲歡離合,來自視覺與心理的種種震撼下,使得原先個性內向的秦淑德在心理上有了大轉變,她因為這種「非常環境」而逐漸堅強,並希望能為國家盡一份力,以早日結束這悲慘的戰爭環境。 於是,當秦淑德與祖父落足陝西省西安市後,秦淑德便參加抗日救國陣線與西安市的女青隊,正式參與行伍,便隨著國軍到各地戰場進行支援工作或是後勤補給。

軍旅期間,秦淑德除了見證戰爭的殘酷外,也有了一段意外的奇遇。這則奇遇是今日臺灣天德聖教道友們普遍相信的「事實」,即「秦道監面見宗主」一事。「秦道監」是天德聖教道友給予秦淑德的尊稱,而「宗主」則是天德聖教的創立者蕭昌明大宗師。這則奇遇與日後秦淑德在臺灣加入天德聖教有著直接關聯。據說在民國31年(1942年)初的西安長安飯店,秦淑德因故在飯店休息,正當離開飯店時,大廳有位身著藍色長衫與留著烏黑大鬍的長者召其對話。 秦淑德當下覺得這位長者的行徑很詭異,於是不敢靠近。但是這位長者堅持要與其交談,於是秦淑德仍與之對話。在交流過程中,長者表示秦淑德會有段不美滿的婚姻,而且第二段婚姻並不會走完白頭。過程中,秦淑德駁斥:「您似乎誤會了,我並沒有想要結婚的想法。」 長者笑答,便再講述秦淑德個人的「預言」,其中便講道:「日後會再道中再見,弘揚德教廿字。」

語畢後,該長者語其弟子們便離開長安飯店。這位長者即蕭昌明大宗師,隨其在飯店的弟子們即天德聖教的開導師與信士們。就這則故事的真實性而言雖有待商榷,但有其合理之處,分別有兩點。其一,此時秦淑德已入行伍,身分為女兵,是中國軍隊的一員;其二,在歷史上,天德聖教起源於四川省與湖南省一帶,包含創立者蕭昌明在內的早期道友均為軍人,尤其以湘軍為多,北伐與中原大戰後地方軍隊均改編為效忠國民政府之國民革命軍,換句話說,天德聖教本是以軍人作為核心的宗教群體。 因此,身為軍人的秦淑德與由軍人作為主體群體之天德聖教有初步交流,從此推斷,為合理之事。

民國34年(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宣告以蔣介石為首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勝利。隨著抗日戰爭的結束,原以為能夠返回故鄉臨泉縣的秦淑德,卻又面臨了國內大動盪,即「國共內戰」。有關國共內戰期間所發生的事情,礙於記錄鮮少,再加上秦淑德生前並未多說而沒有詳細的紀錄留存。但部分紀錄與胡萬新道長的口述尚有談及內戰爆發後至流亡臺灣的過程。

民國38年(1949年),國民政府逐漸不敵中國共產黨的強勢進攻,導致中國境內有大規模的逃難潮。在此大環境下,秦淑德便攜帶著僅存的家產逃難至上海市,由於逃難時需要有人照應,故在這種特別的時空背景下,秦淑德與一同與其逃難的「安先生」(匿名)結縭,並隨著大批人潮搭乘「京滬航」抵達臺灣,落足高雄。但沒想到的是,原以為能夠與「安先生」共處一輩子的她,卻在高雄港下船以前遭遇嚴重的背叛,即「安先生」將秦淑德身上所有積蓄騙走,便下落不明,草草地結束了「第一段婚姻」。 這使秦淑德隻身在高雄流離,直到結識了擁有軍功的軍官胡笑塵。

與其他國軍將領不同,胡笑塵並不逐利,也放棄黨國劃歸給他的大片土地。秦淑德與其就住在高雄市新興區,過著普通且平凡的生活。

三、胡家人的母親與天德聖教的道監

隨著國民政府遷臺,許多中國大陸人士流亡臺灣島,其中也包含秦淑德在內。雖然在逃難過程中有過遭遇背叛的第一段婚姻,但在高雄市新興區也遇到她能寄託一輩子的人──胡笑塵,便開始生育子女,成了胡家的媳婦與孩子們的母親。就胡萬新道長記憶,秦淑德是位溫柔的母親,常在工作之餘陪伴著子女學習與遊戲,許多經歷都願意貢獻給丈夫與孩子。但她同時也是位嚴格的母親,對於子女們的家庭教育與道德規範十分嚴謹,可以說是位「慈祥中帶嚴厲」的母親。

民國49年(1960年),秦淑德體內不適,經醫生檢查為子宮癌末期。在身處絕望之際,在友人介紹下至高雄市新興區民享街7號的佛堂治病,巧合的是,該堂負責人即蕭昌明大宗師的嫡傳門徒──王笛卿夫子。根據秦淑德口述,當時王笛卿夫子為其施展精神療養後,身體不僅轉好,王笛卿夫子還告訴她在民國31年(1942年)與蕭昌明大宗師在西安的際遇,令其震驚且深信不已,不久後便皈信天德聖教,道號「大覺」,此後秦淑德便與丈夫經常地在民享街佛堂服務。王笛卿夫子也開始指導秦淑德,希望能培養她成為佛堂傳達神諭的「光生」。民國53年(1964年),王笛卿夫子北上籌備中國精神療養研究會(簡稱「中精」),可能長期不會回佛堂,故詢問道友們是否有意願留守佛堂執事。當時許多道友都沒有回應,唯有秦淑德表示,願意在師父北上期間留守民享街佛堂。王笛卿夫子對此點了頭,並將天德聖教與無形仙佛交流的「視光」技能傳授秦淑德,使其日後能代表王笛卿夫子傳達神諭。 由於當時民享街佛堂沒有經費,在這1至2年的長期留守,秦淑德無怨無悔的繳納佛堂的租金、水電費。在王笛卿夫子回佛堂後,秦淑德將佛堂的開銷與道務工作會報給他。王笛卿夫子便笑著說:「好啊,別人得不『道』,妳得『道』了。」自此刻起,秦淑德便成為王笛卿夫子認定的繼承人之一,也成了其重要的門生。

民國56年(1967年)可說是秦淑德面臨人生轉折的一年,除了被奉派為天德聖教在高雄的「光生」外,丈夫胡笑塵因病故而歸空,使其需扛起宗教與家庭的重擔,心思完全地投入教務發展與牽掛著孩子們的成長。也於此時起,王笛卿夫子不斷地告知秦淑德必須得赴「古都」(即臺南)宏道,但秦淑德皆以教導兒女為由婉拒,雙方在長期一年的溝通下,最終秦淑德答應王笛卿夫子的指示,在民國59年(1970年)5月帶著兒女們搬到臺南市健康路,並在隔年與教徒吳碧霞、劉安民、李建秋、劉保臣伉儷一同成立中精臺南市支會。

然而,秦淑德認為健康路的屋舍狹小不適合開辦佛堂,故將丈夫的撫卹金購置裕農路房舍,將之設為佛堂正式闡道弘法,也作為臺南市支會據點,並於民國60年(1971)3月獲得政府核准立案。 由於當時並無健保制度,許多臺灣人沒有足夠的錢能看醫生,都仰靠民俗療法或偏方。這也使推廣精神療養的天德聖教成為人們解除病苦的管道,再加上臺南市裕農路佛堂負責人秦淑德為臺南唯一承襲法傳的道長,故有許多病人在其協助下「手到病除」,奇蹟屢屢,這使得前來裕農路佛堂請求「治病」的信士人數大增,其中具感應者均求道皈依,這也使裕農路佛堂空間不夠。 民國62年(1973年),秦淑德等搬到小東路,並將家厝設為臨時佛堂,此後並在道內信士的協助下購得小東路一塊空地(今臺南市東區東光路二段36巷27號),作為新佛堂的選用地。 民國64年(1975妳)初,王笛卿夫子意識到自己將離開人世了,他感慨著天德聖教在臺灣還有很多東西還沒著手,先是民國61至62年(1972~1973),中精欲在新竹縣新豐鄉建立天德聖教佛堂,曾請示殿號為「凌雄寶殿」,但部分道友們不允,並引經言:「六千年重開天德堂。」故認為應以「天德堂」命名,而反對建立「凌雄寶殿」。而且他還掛念著王德溥道長(原中華民國內政部長)等人執意要另立總會,分裂組織的問題,時常感到悲痛。某日,秦淑德去探訪王笛卿夫子,並與師父說起德教弘揚狀況。頓時,王笛卿夫子淚眼婆娑,他向秦淑德說道:「大覺子啊,我有好多事情還沒完成啊,經典要整理起來啊,我還很希望把天上的凌雄寶殿在寶島臺灣上蓋起來啊。為師老矣,不就將回歸本覺,已經無法在人世長久了……。」秦淑德聽完師父的話也流起了淚,並向夫子承諾:「老師您不要難過了,您放心吧,我一定會努力的,我也會和其他道友們在臺灣整理好經典,還會蓋起凌雄寶殿的,老師您不要擔心。」王笛卿夫子握著秦淑德的手,眼角泛淚地露出笑臉說著:「好的!好的!」遂後,王笛卿夫子歸真,秦淑德開始承接起天德聖教道務弘揚的責任。

民國71年(1982年),臺南市小東路新佛堂開工後,並以宮殿式三層樓建築設計之,民國72年(1983年)11月6日竣工時,秦淑德等人將臺南佛堂另登記作「財團法人臺灣省臺南市念字聖堂」,「鎮壇佛」即是「天德聖教的母親」──普賢菩薩。斯時佛堂除了是中精臺南支會外,作為法人登記的「念字聖堂」也成了臺南佛堂的正式稱謂。為了弘揚教道,秦淑德除了在各縣市協助信士們設置佛堂(如臺中、彰化、屏東、苗栗……等佛堂)與持續為信士做精神療養之外,她還在民國73年(1984年)3月主導創辦「覺明雜誌社」,透過發行刊物讓更多人知道天德聖教教義。 同時,秦淑德也念在王笛卿夫子生前不斷希望將蕭昌明大宗師遺著與天德聖教經書做整理,故號召念字聖堂的道長與信士們整理蕭昌明大宗師遺留之經卷與王笛卿夫子之遺作,全體投入《德藏經》編纂工作。有關於此,時任覺明雜誌社社長的王宗銘在〈《德藏經》彙編緣起〉一文寫道:「雖吾教諸賢,已蒙其恩,惟社會大眾尚未沾其惠。乃囑咐余尊王公笛卿夫子,攜臺傳誦之經典,論著,綜厥本末,發義纘緒,敬謹分類,彙編惟系統之學,以充備典籍。」

王宗銘社長亦在〈天德教簡史〉中寫道:「德教(天德聖教)經典完備,……,最初多為散本,因經名數量太多常難記述,每遭人竊盜,據為己有,造事生端,……,再為外間流傳甚少,不知經屬何教,宵小之徒,徑予詮改,悔眾斂財,甚至引入迷途,誠為堪慮,民國七十三年,本教首席道監秦淑德長老,乃責成覺明雜誌社社長王宗銘居士,協同黃思苓副導師,主持經典整編工作。」

在念字聖堂全體人員的努力下,終於在民國75年(1986妳)中秋節時有系統地編纂出具經、律、論及行品等四類的《德藏經》。秦淑德立即指示念字聖堂信士們將整套《德藏經》寄送到島內各地公私立圖書館、各個宗教機構及天德聖教各道場,以表示留有緣之人典藏或弘揚聖教。

隨著臺灣解嚴,在教務問題上,秦淑德等人為了處理在民國64年(1975年)發生的總會分裂,而重啟與王德溥道長所屬之「天德聖教中華民國總會」之交流,並欲改組該總會與原先王笛卿夫子創立之中精總會,將兩會統合為國內唯一總會。但過程中十分艱辛,也遭到許多人毀謗與不解,但秦淑德不畏艱辛地將此扛起。最終在民國78年(1989年)受到「鎮壇佛」普賢菩薩指示:「趕緊向政府登記。」而使秦淑德連夜北上,向內政部登記正式宗教團體。時任內政部部長許水德指示:「宗教應當平等,豈能稱『聖』?」於是,在秦淑德等人的努力下,天德聖教以「中華民國天德教總會」的名義正式登記,獲得國家承認,而秦淑德也成為了天德聖教的「首席道監」。民國79年(1990年)時,秦道監率領中華民國天德教總會的成員代表們攜帶著《德藏經》親赴香港青山訪道,與蕭昌明大宗師的遺孀,即時任全世界天德聖教的主教昌慈聖師母(本名宋明華,天德聖教尊為「聖師母」,d. 2011)會見,不僅報告了天德聖教總會在臺灣設置的過程,還將《德藏經》贈予香港青山總堂。對此聖師母認證《德藏經》作為天德聖教最高經典,也間接促成秦道監與念字聖堂在天德聖教的歷史地位。 每一年秦道監均不忘對恩師笛卿夫子之間的承諾,遂於民國81年(1992)接受彰化道友洪忠河捐贈在八卦山土地,並開始籌劃建立「凌雄寶殿」,歷經種種波折,終於在民國87年(1998年),開光落成,成為天德聖教在中華民國的總道壇。民國97年(2008年)初,年邁的秦道監因感染感冒而被送進署立臺南醫院,此時的她並無其他的言語告知陪在她身旁的兒孫,僅僅只是用眼神訴說著其掛念不下的宗教志業──「發揚天德聖教於世界」。遂後在同年1月12日歸真,享壽84歲。

作者為覺明雜誌社主編、成大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照片:在天德聖教佛堂引領信徒皈依的秦淑德道監

●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