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晉三2度請辭首相》台灣「潰瘍性大腸炎」10年增5倍...醫:3件事預防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舊疾「潰瘍性大腸炎」惡化,決定辭去首相。(圖片來源/安倍晉三Twitter)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才剛創下日本史上連續在位最長的記錄,卻於8月28日表示因舊疾「潰瘍性大腸炎」惡化,為避免影響國政,決定辭去首相一職,這也是安倍第二次未能做完任期,途中請辭。

根據《日經中文網》報導指出,安倍曾因潰瘍性大腸炎的症狀惡化,於2007年9月在第1次首相任期中途辭職。報導還指出,潰瘍性大腸炎雖不會直接危及生命,但會讓人每日數次跑進洗手間等。杏林大學教授久松理一表示,「這種病會降低生活質量,積極堅持治療並抑制症狀非常重要」。

究竟,長年困擾安倍的潰瘍性大腸炎是什麼疾病?在台灣的狀況如何?又該如何保養和預防復發?

台灣「潰瘍性大腸炎」10年增5倍!

成美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歐威廷,接受《信傳媒》訪問時先指出,潰瘍性大腸炎在歐洲及北美洲盛行率較高,但近年來,亞洲許多國家也都發現盛行率逐年提高,尤其是在高度都市化的城市更為顯著。「這樣的改變可能是因為飲食西化,以及醫療進步診斷能力提升的關係。」

歐威廷表示,潰瘍性大腸炎在台灣並不是常見疾病,但根據研究發現發生率有逐年增加的現象。他指出,根據研究數據顯示,西元2000年時台灣男性潰瘍性大腸炎發生率是1.436人/10萬人、同年女性發生率是0.891人/10萬人;但到了2010年,男性發生率增加到7.61人/10萬人、女性發生率則增加到4.77人/10萬人。「換言之,10年內台灣潰瘍性大腸炎患者由2000年到2010年就增加了5倍之多,目前台灣平均每10萬人就有12人被診斷患有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大腸炎會出現哪些症狀?  

歐威廷解釋,「潰瘍性大腸炎,顧名思義就是大腸慢性發炎的意思,症狀包括腹痛、慢性腹瀉、血便、貧血、黏液便及肛門常有想解便感。但有少部分人會有合併腸道以外發炎的症狀;例如口腔潰瘍、眼睛發紅(鞏膜炎或虹彩炎)、皮膚紅疹(結節性紅斑)、關節疼痛(關節炎)、黃疸(原發性膽道硬化)等。」

歐威廷表示,民眾就診後若醫師有懷疑罹患此病,就會進一步行大腸鏡檢查及切片來確定診斷。

不只安倍!「這年齡」也是潰瘍性大腸炎高危險群

至於哪些人屬於潰瘍性大腸炎的高風險族群?危險因子又有哪些?

歐威廷指出,潰瘍性大腸炎好發於30-40歲年輕人,「北歐、及加拿大居民有全世界最高的發生率及盛行率,約是台灣的2-3倍。另外,猶太種族比起其他種族有較高的發生率。」

至於潰瘍性大腸炎的危險因子,歐威廷指出包括:

1.家族史(一等親有潰瘍性大腸炎)

2.抽菸

3.使用藥物(避孕藥、停經後的賀爾蒙補充藥物、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 

歐威廷指出,潰瘍性大腸炎好發於30-40歲年輕人。(攝影/陳稚華)

那麼潰瘍性大腸炎又該如何治療呢?

成美診所院長陳炳諴,接受《信傳媒》電訪時表示,潰瘍性大腸炎的治療方法是依據病人症狀及大腸鏡下腸黏膜發炎的程度及症狀來判斷,「治療目標是達到病患症狀消失,以及大腸黏膜不再發炎且完全癒合,如此也才能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他進一步指出,治療潰瘍性大腸炎的口服藥物根據作用機轉不同可以分為4種,包括抗發炎藥物(5-ASA)、類固醇(Corticosteroids)、免疫調節藥物(MTX, Thiopurine)、生物製劑(anti-TNFαagent, α4β7 integrin inhibitors)。  

「對於輕度和中度的潰瘍性大腸炎患者,一開始會用口服或浣腸劑型的抗發炎藥物(5-ASA)治療,若效果不佳,可短期加上口服或浣腸劑型類固醇治療,一旦達到治療目標後醫師會逐漸調降類固醇劑量,並以其他種類藥物(如免疫調節藥物或生物製劑)取代,來達到慢性維持穩定的效果。」陳炳諴表示。 

對於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或急性復發的患者,陳炳諴表示會合併使用針劑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或免疫調節劑同時治療,「若這樣組合仍無效時,就須使用生物製劑治療。」他也提到,今年來有一些小型研究顯示糞便移植(fecal transplantation)也有治療效果,「但因為目前證據強度不足,所以並未放入常規治療建議之中。」

陳炳諴進一步指出,即使已經有相當多的藥物可以治療潰瘍性大腸炎,但研究發現仍有25-40%病患會因為嚴重併發症而需要手術治療。這些一定要開刀的狀況包括:

1.大腸大量出血無法以藥物控制

2.大腸破裂 

3.已經發生大腸癌

4.大腸內高度分化異常息肉但無法以大腸鏡切除

此類重症病患大部分會需要接受大腸全切除手術。

陳炳諴表示,潰瘍性大腸炎的治療方法是依據病人症狀及大腸鏡下腸黏膜發炎程度來判斷。(攝影/陳稚華)

如何預防潰瘍性大腸炎?

那麼該如何預防潰瘍性大腸炎以及如何避免復發?  

歐威廷指出,「戒菸、減少非必要避孕藥及非類固醇止痛藥的使用可以降低罹病風險。」不過他也表示,家族中一等親患有此病的後代應注意排便習慣,若類似症狀應提早就醫篩檢,便可達到提早發現提早治療的效果。  

歐威廷表示,潰瘍性大腸炎的治療是一輩子的事,醫師跟病人常會成為一輩子的好朋友,「唯有精確的治療及規則的門診及內視鏡追蹤才能讓大腸黏膜完整恢復,減少日後產生腸道併發症的機會。」  

歐威廷也提到過去在醫學中心行醫時,就曾遇到病人在症狀消除後自行停藥且拒做檢查追蹤,「經過一段時間再回醫院時卻因為大量血便進入急診室急救,經過一番折騰病情才穩定下來。因此可知潰瘍性大腸炎是一個可大可小的疾病,輕症者以口服藥丸或肛門塞劑即可解決,重症者卻可能令人丟失寶貴生命,實在不可不慎。」

至於在飲食上有那些可以注意的地方,以避免潰瘍性大腸炎的發生?

陳炳諴表示,「目前並沒有很好的研究告訴我們,何種飲食會誘發或緩解潰瘍性大腸炎,因此三餐規律及營養均衡即可。」但因為潰瘍性大腸炎患者有較高的大腸癌發生率,因此陳炳諴仍建議戒菸戒酒、多攝取全穀類及高纖蔬果,並減少食用高油脂、紅肉類及醃製類食品。

歐威廷也題性,若有服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或生物製劑患者,建議不要生食,避免感染。「日常生活上作息需規律,睡眠需充足、避免熬夜,最重要的仍是規則服藥、配合醫師並定期回診,如此便可以預防疾病的復發,與潰瘍性大腸炎和平共處。」

更多信傳媒報導
捷克議長率89人訪台 王毅破口大罵 美媒:中國「脅迫外交」失敗 歐洲或掀仿效風
國安因素棄香港海底電纜計畫 谷歌、臉書選定台灣、菲律賓與美國連接
發動反美牛豬示威?國民黨證實:不排除上街讓民眾表達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