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慢半拍、疫苗原料搶輸人...台灣如何打這場「輸不起的戰爭」?

文/蔡靚萱、吳中傑 圖/駱裕隆

8月26日,食品藥物管理署的疫苗專家會議,決議讓台灣自製COVID-19肺炎疫苗往前邁出關鍵的一步:同意讓國光生技的候選疫苗,有條件進入臨床一期。

疫苗研發過程需要高度人力密集,才能找出最能讓人體產生抗體的標的,增加上市取證成功率。(攝影.駱裕隆)
疫苗研發過程需要高度人力密集,才能找出最能讓人體產生抗體的標的,增加上市取證成功率。(攝影.駱裕隆)

3家將候選疫苗送審的業者,如今週週固定與主管機關食藥署開會。「以前是久久看到問題才叫來,」食藥署長吳秀梅說。

容不得絲毫延緩,因為我們參與的,是史上最激烈的國際搶疫苗大戰。以台灣的國際政治處境,必須要有「最後只能靠自己」的準備。

要知道,全球疫苗廠產能有限,當川普只想到「美國優先」時,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呼籲各國停止疫苗保護主義,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也與世衛組織(WHO)號召成立跨國平台COVAX聯盟,以公平分配疫苗產能。

台灣疫苗進度落後,拚自製明年第二季才能打

只要參加,就應該有疫苗用吧?

該聯盟已經吸引日、韓、新加坡等70多國出資參與,我國政府也正積極接洽。只是,「這是WHO主導,台灣不太可能分到,」國衛院名譽研究員蘇益仁擔憂,因為一牽涉到世衛組織,台灣就成了國際孤兒。

6月才卸下行政院「COVID-19科技防疫推動會議」疫苗組召集人的他,曾寄望美國能分點疫苗給台灣;但,一聽到美國衛生部長阿札爾(Alex Azar)在8月來台記者會上說,美國多餘疫苗將「公平分給各國」時,蘇益仁失望的說:「白來了!」

自疫情爆發以來,台灣用口罩加隔離措施,成了全球防疫典範。但還記得嗎?這麼做的一大用意,就是為了爭取時間,在冬天病毒變活躍之前,加快讓解藥與疫苗問世。如今,疫苗問世時程,是一大挑戰。

按食藥署規畫,因台灣並無大規模社區感染、無法進行臨床三期,將可能二、三期合併直接核准疫苗上市。亦即,如衛福部長陳時中8月下旬揭露的規畫:明年第二季才可能量產,供國人大規模施打。

這一來一往,至少差了一季,還是關鍵的冬季,要是願意參與臨床試驗的人數不足,更可能差到半年以上。「你多封半年,就是多半年的經濟損失,」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委員、台大醫院小兒部醫師李秉穎說,「你就只能看著人家在國際交流,你就關在這邊。」

曾經,台灣速度並沒有輸。今年2月,高端疫苗就已與美國國衛院洽談COVID-19疫苗授權。蘇益仁還記得,當時一看到新聞,他就與時任行政院副院長的陳其邁耍了點小心機,找上美國在台協會(AIT)公開談台美疫苗合作,以防川普默默圈走台灣疫苗產能。

當時他設想台灣疫苗廠能在5月完成動物實驗、6月進行一期臨床,最快11月完成二期臨床,冬季萬一爆發疫情就可先供緊急使用。

不過這個如意算盤很快就破功。

官員照章行事晚3個月才動...關鍵原物料全球瘋搶

李秉穎身兼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他還記得,當美國政府3、4月已主動協助民間開發疫苗時,台灣的官員卻告訴他,因為疫苗廠還沒正式送件,無法插手輔導。「這什麼話?國家隊就是要主動插手,哪有等人家送件!」他說,一開始主管單位還是老做法,沒想到搶快的重要。

台灣疫苗廠這時遇到的難題包括:可處理COVID-19病毒的P3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大塞車、缺乏陽性檢體。「我在台灣沒拿到一滴血!」聯亞生技董事長王長怡說,她最後是在國外找到檢體,才完成疫苗開發。

另一方面,台灣疫苗廠不如國際藥廠來得有經驗,跌跌撞撞之下,一期臨床的進度從6月延到9月。

其實,若拿政府這次編列的188億元疫苗預算與主要國家相比,台灣人均疫苗採購預算並不遜色。

但錢何時發下來,才是關鍵。「川普是覺得你可能做出疫苗,錢就先投下去了,」李秉穎比較。美國預先採購,讓業者有資金可買材料、拚研發,但台灣是按進度小額補助,成功後才願意投過招標案採買,等於本土疫苗廠在資源有限下,單打獨鬥。

如今,國內疫苗廠更遇上買不到原物料的難題。全球疫苗業界,正上演如搶口罩般的搶料競爭。

聯亞集團董事長特助彭文君就發現,填裝疫苗的玻璃瓶價格已經漲到原來的2倍到3倍,培養基的有些成分更漲到3倍。

幫國光代工COVID-19疫苗的永昕生醫、產程技術發展處處長周維宜指出,目前缺最大的玻璃瓶,下訂後要等9至11個月才能到貨,因為連玻璃的上游原料也缺。

台灣人的健康籌碼不能只放在自製疫苗這一個籃子中,國外採購、授權來台製造,都得布局。

縱使這次台灣自製疫苗沒有成功,最終得仰賴外購、授權生產,疫苗產業仍不可放棄。就算沒走上國際,疫苗產業也已被視為國安等級。「未來全球流行病會更頻繁,台灣本身要有疫苗產業的能量,這是國際合作的入門票,」一位負責產業政策的政府高層指出。

這場疫情讓我們得重新思考,願意為「避免風險」付出多少代價?如美國政府砸大錢預購疫苗,萬一研發失敗、浪費納稅錢,該怎麼權衡?如台灣市場養不起疫苗產業,得靠政策支持,是否值得?

唯一確定的是——適者生存,而這個彈性的應變能力,來自於平時我們肯花多少心力,打下多少基礎。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1711期。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賣得比別人貴、又不比糕餅店好吃…星巴克為何堅持年年賣月餅?
股市漲勢,最多只到11月?《富爸爸》作者:全球將面臨重大銀行危機
夢到從高處掉下來、被怪物追,代表什麼?心理師剖析6大常見夢境
台積電不能沒有它!直擊護國神山軍火商艾司摩爾的培訓中心
脂肪肝就是痰濕堆積物!50年經驗資深中醫師:你該多吃的6種食物

今日最夯新聞流量前3名
拋震撼彈「我有責任回台塑」
「若我站上去 蔡英文會很剉」
租出去僅20天 地主「賠到哭」

後疫情新生活
陳時中:疫情流感化 可能性愈來愈高
「不該臨時蓋牌」 陳時中槓台大公衛
上海確診…七旬婦離台前跑聚餐
安心旅遊補助快用罄 不排除9月提前結束
幼幼小童口罩 超商、eMask系統皆可預購

相關新聞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