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宜蘭新鮮女團「魚仔青」|一手創生 一手賣魚|華視新聞雜誌

宜蘭縣 / 葉郁甫 採訪/撰稿 邱勇賓 攝影/剪輯

除了海洋廢棄物造成的 污 染,臨海漁村也正面臨產業復興難題。年輕人口外移,漁村漸漸凋零,有四位宜蘭大學畢業的女生,組成了創新的賣魚團隊,她們平均年齡只有23歲,每天出海到漁港挑貨,透過社群網路的行銷,要讓民眾買到最新鮮的漁獲。四位女孩更將這分熱愛漁村的真情,拓展到地方創生,除了舉辦社區導覽吸引更多人造訪,也希望找回年輕人,讓老漁村重現光彩。

清晨4點多天剛矇矇亮,宜蘭羅東巷弄裡,魚鋪準備新鮮上貨,早起的人有魚吃,伯伯阿姨等不及攤位擺滿,早早上門物色。傳統魚鋪的日常,女老闆和聘雇員工忙進又忙出,還好有她一旁打理。魚仔青成員林曉彤說:「煙仔虎魚,兩個頭煮湯。」

尚青賣魚妹,殺魚下刀俐落,收帳精明又不失親切。口罩下的稚嫩臉孔,她叫林曉彤,是老闆的女兒更是最佳幫手,其實店面後,才是這位小老闆真正的主場。魚仔青成員林曉彤說:「昨天弄的,今天要出貨給客人的。」馬頭魚赤鯮黑喉和肉魚,按照線上訂單,現撈魚貨裝箱宜蘭直送。

魚仔青成員陳子堤說:「我們圖案設計也是滿可愛的,是老闆自己畫的,有種親近感。」裝袋先貼上專用LOGO,把魚放入再抽真空,簡單的包裝動作順序錯不得,因為攸關賣相。林曉彤說:「像是魚不是有殺了有血嗎,變成說到底是要先冷凍再真空,還是先真空。先真空的話,變成說牠血就滲在真空袋裡面,就會不好看。」

學中做做中學,帶著青澀感的創業熱情,她們是賣魚女團「魚仔青」。林曉彤說:「特別喜歡海,畢竟在海邊長大,看著爸爸每天討海,覺得海對我來說有一種特別的吸引力,我也不知道怎麼講,就是一種特別的吸引力,我想要跟朋友回來一起從事漁業。」陳子堤說:「其實我們這個科系,有學要怎麽行銷,或是要怎麽把產品推廣出去。」

宜蘭大學畢業一年,同窗變同事,既然當初學的是經濟,這個世代的社會新鮮人,眼中最大的機會,當然是電商。陳子堤說:「我主要是在做社群的推廣,希望可以透過網路拍攝影片的方式,讓大家直接看,我們實際操作原來魚可以怎麽煎,怎麽煮,更了解牠就更願意買。」

魚仔青成員楊文甄說:「因為我們是希望,大家可以知道更多宜蘭在地現撈的魚,不然我們一開始做的時候,我們把一些魚放到網路上,大家都不敢買。不敢買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這是什麽魚,一開始我們自己也都不知道,是我們拍影片的時候,邊做邊學。」人生從沒想過,會一頭栽入魚的世界,楊文甄雖然不是大學同學,因為理念相近也加入團隊

線上教煮魚,也教大家認識在地的魚。魚仔青成員劉玟婷說:「現在我們有Facebook,叫魚仔青線上魚鋪,這裡主要針對的客群,比較像是家庭主婦。」

先有人氣才能談買氣,線上魚鋪的社群經營,和庶務運作,由陳子堤、楊文甄和劉玟婷分工包辦,前端進出貨的重責大任,就交給老闆林曉彤,不過築夢工程箇中的壓力,過來人再清楚不過。林曉彤說:「當初的意見,是連隔壁的阿姨也說不要。你們那種小女孩,出去就工作找個人嫁一嫁就好了,爸爸到現在還是覺得我在亂搞,覺得不要用有的沒有,就是實體店面賣就好,不要去想那些有的沒有的。」

記者邱勇賓VS林曉彤媽媽李會嫚說:「(看她這麼忙你會不會心疼,還是怎麼樣),會啊當然會啊,女兒又不是男生,這是男生的工作很累,女生做的話真的會比較辛苦,像太陽大下雨天,都要每天都要忙來忙去,沒有賺到什麽錢,家裡需要幫忙又幫不上。」

實體和線上生意兩頭燒, 這天 曉彤身體微恙,大溪漁港補貨由兩位夥伴代打上陣。面對一籮筐提問,曉彤媽媽李會嫚知無不言,手把手傳授市場眉角, 就是擔心孩子們吃虧。 李會嫚說:「她爸爸是說,做那個怕人家被騙了,人家被告起來會關幾年,她們在一起是比較放心的,畢竟不是一個人出來。有的時候是想她乾脆去上班,她是讀金融的,去銀行找工作做啊,因為她書讀得也不錯。」

2021年畢業專題的企劃提案,從教育部創新創業競賽當中,打響第一戰。魚仔青在獎金補助下,產業和永續結合的理想,第一步看似順遂,但馬上面臨現實的打擊。林曉彤說:「當初想要做這個,主要是因為,有時候我們某個季節魚會特別多,像是前幾個月煙仔虎特別多,可能一艘船就有辦法釣幾百公斤,那幾天就可能又有幾噸,變成根本就銷不完。每個人基本上都有,他們也不想要,因為賣不出去價格越打越低,而為了要維持收入,我必須用更大的魚量,去彌補被壓低的價格,最後演變成濫捕。」

而且商場和學校,不能相提並論。楊文甄說:「我們一開始賣的時候,其實說白一點就是賺不到錢。因為漁業這個市場很競爭,網路上大家都有在賣,有這個阻力我還持續的原因,我覺得是一個責任吧,就是已經了解一半了,突然中途放棄,會覺得不甘心。」

努力和報酬不成正比,23歲的年紀,正體會著出社會的酸甜苦辣。邱勇賓VS林曉彤說:「(你這年紀不是應該都在玩樂嗎),我是比較常聽到同學跟我炫耀,炫耀說他們去哪裡玩,我就特別想要去。因為目前我們還在成長階段,畢竟是老闆,所以就是沒有薪水這種東西,因為還是要一些生活費,所以我禮拜一下午,偶爾也會去安親班上班。」

陳子堤說:「我們畢業之後,我就跟我媽說,因為我們有這個計畫我要先做,她說OK那你就做,她說給你一年,如果可以養活自己,那她就沒有意見。」劉玟婷說:「一定會在某個時間點想放棄,尤其像我們意見不合吵架的時候,就會覺得我幹嘛做這個。」

磨合激盪產生火花,女孩們的初衷,都是為了漁村重燃希望。林曉彤說:「去漁港時候,比較多年紀比較大的人,比較少年輕人在從事這個行業,如果再沒有人做這個行業,以後就可能就沒有人想要做了。」劉玟婷說:「像我們又多了漁村復興這件事情,就是大里老屋進駐的話,我會有一種成就感,想要繼續做下去試試看。」

寧靜的小漁村,坐落在山與海交會的方寸之地,這裡是宜蘭頭城的大里簡,也是魚仔青創生計畫起點。榮景不敵時代變遷,火車車流從濱海幹道南來北往,不再為它停留。當地居民鄭芳蘭說:「以前火車在那邊行駛,會發出吱吱聲,鐵路吱,現在都電氣化,改變很多。」過去熱鬧的老街道,只剩小廟 跟 柑仔店,陪著不到一百位,平均年齡70歲的在地耆老,訴說著回憶。

經濟型態變化 , 趕集不敷支撐一家生計 , 老屋的頹圮如同歷史縮影 。宜蘭大學應用經濟與管理學系系主任蕭瑞民說:「我們來的時候,屋頂是坍塌的,狀況屋況也不是很好,窗戶玻璃都是破的,然後也不知道是什麽狀況,這個外牆水泥摻雜一些海砂都剝落了。當時我們,找了一些文史工作者來協助,看看怎麽把這個地方復原。」

跟著指導教授的腳步,走進修復後的傳統石頭厝,這裡如今成了魚仔青的創生基地,師生五人在老屋內擘劃漁村復興,文史舊酒裝新瓶。蕭瑞民說:「最主要大里是宜蘭開蘭第一站,當時有很多很美麗的人文故事。好比說馬偕來這裡28次,每一次來這裡吃一碗魚湯,繼續去行善,那我們有沒有辦法,把這些故事推廣下去。我們讀經濟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要怎麽樣要慢下來,然後享受生活品質,但是我們現在都太過急功好利了。」

老村慢活但不凋零,學者看好頭城五漁村,潛力不輸國外,就看新的世代,如何讓長輩們願意對外,再張開雙手。楊文甄說:「像我們第一戶,就是敲門說可不可以做採訪或訪問,他們會說我沒空。第一次做這件事情,要一一去訪查時,覺得挫折感很大,就是你幹嘛那麽兇。但其實後面是可以理解說,他們只是怕被騙,因為這邊,基本上平均年齡都在70到80歲。」

蕭瑞民說:「現在對她們來講,走到這個村莊裡面,大部分都認識她們,那就是要開咖啡店的年輕人。他們會講這些年輕人,人不錯,不知道做生意會不會成功,但是我們不管會不會成功,我們都還是要努力,因為如果沒有做,就永遠不可能。」

一手創生一手賣魚,稚嫩的笑容,意志無比堅定。劉玟婷說:「我們覺得,既然都已經決定要創業了,那我們就會繼續做下去。」楊文甄說:「現實跟理想的確會有點落差,也不是說快不快樂,我覺得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本身就是快樂,就是你要有熱情,才有辦法做這件事情。」

魚仔青,常保新鮮的不只漁獲, 還有青春世代 ,對大海和土地,那分最純粹的熱忱。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