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6.5強震災後 "破碎帶"風險高

昨天午後,宜蘭發生一起隱沒帶地震,規模達到6.5,是40年來、當地最大地震。有專家表示,按照過往地震週期來看,陸地出現大規模地震後,接下來就會進入隱沒帶地震活躍期,週期難以掌握,需要密切留意。

24號發生一起規模6.5的強烈地震,深度66.8公里,是南澳地區隱沒帶40年來的最大地震,但氣象局更擔心破碎帶附近發生的地震。

氣象局地震中心主任 陳國昌(10/24):「靠近地表差不多20公里以內,這裡還有一個破碎帶,地表這個破碎帶的地震,我們稱為南宜蘭構造 其實是現在,地震潛勢比較高的地區,是我們要特別要注意的。」

破碎帶和隱沒帶地震的區別,差別在蘊含能量的大小,過去近百年來,全世界排名前十的大地震,都發生在隱沒帶。

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 陳文山:「只有隱沒帶的地方,才會有超大型的地震,同時它會產生海嘯,因為它是板塊擠壓,累積很大的能量,會產生一個超大型的地震,就是規模8以上 或是8.5以上。」

這次地震,雖然部分地震波被地層吸收,但不是震央的台北,卻感受到比較久的搖晃,其實是因為場址效應。

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 陳文山:「地震波從外面傳達進來,到這個鬆軟的沖積層裡面去,它的震波 震幅會加大,那這個也導致說為什麼,我們在台北盆地的搖晃,時間會比較久。」

不論是破碎帶或是隱沒帶的地震,都是板塊相互擠壓下產生的能量釋放,未來可能會有規模超過四以上的餘震發生,專家也提醒地震發生週期不可預測,平時做好防震措施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降雨緩溫度回升 今年第20號颱風瑪瑙形成
黃金海岸食物發放 鼓勵難民手心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