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完美父母…日學者:隨機殺人肇因孤獨絕望

中國時報【許文貞╱台北報導】 為什麼會出現如鄭捷案一般的無差別隨機殺人事件?日本心理學家碓井真史認為,這是由「孤獨與絕望」而生的犯罪。他在《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一書中探究11起日本隨機殺人案的犯人心理,發現根源多半來自家庭關係,「如果只是把事情歸咎『他們就是壞人才會做壞事』,我們將永遠無法從中記取教訓。」 2008年6月8日,一名25歲的日本年輕人開著小貨車,突然在熱鬧的秋葉原電氣街上橫衝直撞,更手持匕首開始攻擊路人,造成7人死亡,10人重傷。碓井真史在書中寫到,「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只是一連串無差別隨機殺人案件的一個案例,這些犯人們都說著類似的話:「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 碓井真史專長社會心理學,特別是犯罪心理學、自殺預防等,目前為新潟大學臨床心理學研究所教授,也是一名心理輔導師。他表示,「連續殺人犯多半會規畫逃亡,但隨機、大規模殺人者卻在現場被捕、被射殺或自殺。」對一般人來說,這種「不顧一切」的心理較難以理解。 然而深入研究秋葉原事件後,碓井真史注意到犯人雖然表面上來自經濟無虞、對孩子有愛的家庭,父母卻高度控管子女,重視完美,一旦犯錯會被嚴厲懲罰,讓犯人在心理上始終有受挫感,認為自己是失敗者,與社會疏離,最終被逼得無路可走,導致「想成為特別的存在」,因此殺人也沒關係的心理。 碓井真史表示,親子關係是人際關係的根本,感受不到被父母愛著的人,缺乏療癒自己的空間。「從父母的角度來看,或許會覺得是孩子單方面的誤解或想太多。但從孩子的角度來說,真正影響孩子的,是他們感受到的、心裡呈現的家庭。」比起不良少年,一直忍耐著的「好孩子」,心裡的傷可能更深。 書中除了分析家庭帶來的影響,也論及「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症」和精神疾病。但碓井真史也認為,分析這些並非為了論斷哪些人可能會成為犯罪者,而是要從中學習,「我們面對犯人當然是憤怒的,但就算憤怒到忘我,社會也不會因此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