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田發展電動車 帶頭衝

工商時報【陳逸格】 電動車是世界性未來趨勢,目前全球總量已經超過200萬台,估計到2040年全球將有4,500萬台電動車。富田電機董事長張金鋒認為,2020年電動車的產量就會大爆發,籲我政府必須掌握先機,要發奮拿出魄力扶植,整合相關企業進行有系統有規模的發展,否則機不待時!以下是本報專訪摘要。 問:今年德國法蘭克福車展,福斯宣告2025年推出80款的電動車、油電混合車。這代表汽車品牌發展電動車已來到商業量產階段,汽車廠都要找新的供應商,這是否帶給台灣機會? 答:在電動車產業鏈,臺灣很多零組件廠商已順利靠近特斯拉佔到先機。以富田電機為例,目前日本一些走得較前面、往電動車發展的廠商已經和我們接觸,的確有一些合作可能;比較大的問題是,臺灣多半是中小企業,產能上就是個問題。但是,動力系統零組件包括驅動器的散熱系統、電路板、控制驅動板,臺灣都有,從基本材料、精密加工到組裝測試完成,像綁粽子一樣整串提起,整個產業是可以全面動起來的。 問:現在除了富田電機,臺灣還有其他廠商在為某些品牌大廠做電動車方面的供應?長遠性如何? 答:的確如此。我認為臺灣有很好的單一零件供應商,除了做part(零件)、也應該要做system(系統),例如奧迪與福斯的汽車共用底盤。 富田現在就是以相同這種概念,要做模組化、標準化,把歐洲車、美國車的引擎拿起來,把我們的power unit(供電系統),driver(驅動器)放進去,這樣電動車的基本性能就有了,然後視車子c.c數來變動規格。 另外,中鋼最早透過富田電機為特斯拉的馬達提供獨家材料,奧迪汽車明年一月量產的電動休旅車款也有中鋼獨家供應的材料,甚至中鋼對高階電子矽鋼片的產能上也有擴產計畫,這代表材料開發上,臺灣也是有機會的。另外與無人駕駛未來也會整合,像是光學鏡頭、車用電子都是臺灣的品項,我所知道已有許多廠商跨足進去了。 問:鴻海、臺積電、聯發科,造就了臺灣在全球ICT裏面的地位,帶頭者角色至為關鍵。未來在電動車領域,臺灣有可能出現這樣的廠商嗎? 答:目前臺灣只有單獨零組件,還沒有進到系統的供應,富田著墨的僅在於動力(心臟)系統。一旦特斯拉或其他電動車的量放大,這部分臺灣是有能力可以扮演關鍵角色的。 富田廠內就有幾台原裝進口引擎車,現在正在改做電動車。為什麼我要不惜成本整個動力系統全部換上臺灣的零組件?就是為了要把臺灣零組件往國外帶。有沒有可能成為電動車領域的鴻海我不知道,但是帶頭的誠意、打群架的魄力,是十足的。但首先,臺灣零件必須安裝上車才有機會經過驗證,我要實現「臺灣有能力把引擎車變成電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