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休閒產業的假日經濟學

工商時報【范博棠文創園區經理人】 行政院5月1日表示,明(109)年政府機關放假日數為115天,其中3日以上之連續假期共有6個,分別為除夕春節、228紀念日、兒童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國慶日。今年度則加了1個元旦節日,共有7個連續假期。連續假期增多,一方面是國人對休閒旅遊的重視愈來愈高,二來政府也順應民意而配合假期的調班調整。因此長期來看,整併假日產生的連續假期已然是社會生活的常態,這也讓休閒旅遊類的經營方式產生另一種產業結構性變化的「休閒產業假日經濟學」。 在台灣大型的休閒產業園區主要有1、3、6、9、10;義大、劍湖山、六福村、九族、十鼓文創等等等,各據一方;也發展自我特色化的經營模式。筆者觀察,這些年來隨著政府連續假期的常態實施,休閒產業園區不僅注意到也因應市場的需求,各自發展不同的假日供給策略來吸引消費者消費模式。其中不乏運用管理銷售與經濟學供需原理,以有趣且頗具創意方略,建構異曲同工的園區假日經濟學: 1.差別訂價:相同產品在每個人心目中各有不同的效用與價值,因此訂價太高會讓消費者卻步,太低又損及生產者的利潤。因此,針對不同族群設定不同訂價金額,如此可將市場階層擴大吸引更多遊客消費。例如,每年兒童節通常設定8到12歲等以下免費,事實上兒童這個客層既無消費能力又無移動能力,所以鎖定的客層自然是背後的父母親。又如市民票吸引地區民眾的訂價、敬老票就老年客群訂價,或者生日壽星優惠又或四人同行一人免費等,這些差別訂價的銷售策略皆是以擴大客群做為目標市場。 2.市場區隔:將市場分類(Segmenting)、目標選擇(Targeting)及品牌定位(Positioning)的方式訂定銷售策略。現行的連續假日背後有其存在的紀念意義,因此對業者而言,紀念日也等同是創造主題行銷與包裝的題材。假日有了主題,市場自然就能區隔客群的設定與規劃。例如春節假期通常是生肖年的議題延伸,今年生肖屬豬就有不少對豬仔的優惠包括免費、折扣等。該生肖「市場分類」占1/12全民消費者、「目標選擇」老、中、青、小年齡層分佈均勻,「品牌定位」就是生肖專屬折扣甚至免費。 3.規模經濟:規模經濟是指生產相同產品數量愈多,其每單位產生的成本會隨著產量增加而減少的邊際成本遞減的概念。換言之,在園區固定支出有限下,遊客人數愈多其相對利潤愈高的規模經濟效果。因此,業者無不卯足全力搭配優惠投入行銷及廣告,以便假日入園人潮達到極大化的期望。例如前陣子有業者提出優惠政策是身份證號碼有5、2、1者,其優惠不一而足。試想男性身份證1開頭、女性身份證2開頭,這不等於全台灣的民眾皆是優惠的對象。 4.二次性消費:產品在生產鏈過程概分上下與左右的關連性,上下結合是為垂直整合、左右結合常為綜效性夥伴。休閒園區的通體而言是採用封閉型複合式的經營模式,將吃、喝、玩、樂同時結合再一起,也同時圈住消費者二次消費的獨占性。因此在售價上即使採取部份客群免費入園,但在每人可支配所得範圍及滿足旅遊期望下,採購餐點、伴手禮及其他體驗的二次消費上取得另一端的利潤。因此園區在發展的策略上,產品的上下與左右產業鏈幾乎是兩者皆俱。 5.差異化創新主題:在社會求新求異的世代中,休閒旅遊對消費者很重要但並非是必要品,因此如何讓假日遊客再回流的比率提升且不斷,才是園區長期策略經營的最大支撐。所以在特定連續假日期間,休閒園區除了標榜自我特色外,也常採用差異化模式,如音樂祭、跨年晚會、新設施及特別秀等主題性創新行銷,讓沒到訪過的遊客願意進來,來過的遊客想要再進來。 常態性的連續假期已成為左右休閒產業園區經濟市場的重要因素,以此經營的營銷結構也隨之變化。此一變化讓市場透過競爭行為,提供消費者更低的入園價格,另一方面也提供一站式的休閒滿足與創新的幸福感,因此以連續假期的供需市場對於休閒產業的假日經濟學儼然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