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洗錢防制缺失後,公股行庫恐面臨另一顆未爆彈

工商時報【黃劭彥】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有時候效果很好,藥到病除,有時候症狀根本無法改善,就如同許多臺灣銀行業者遇到問題時的處理心態。但在數位科技時代潮流下,資訊系統軟硬體更新迅速,銀行業者若不能積極面對、因應,形同埋下一顆未爆彈。 近兩年臺灣金融業為了與國際反洗錢接軌,再加上某公股銀行遭到美國金融監管單位重罰後,臺灣銀行業彷若大夢初醒,紛紛聘請顧問公司或了解國內外同業作法,建立防制洗錢及打擊資恐資訊系統。這一套做法往往沒有充分了解問題的脈絡,見樹不見林,遇到缺失,銀行業擅長亡羊補牢,卻不能未雨綢繆,主動地面對。 政府積極推動金融科技(Fintech)政策,環視臺灣的公股行庫的銀行資訊核心系統,竟數十年不曾更新,仍使用封閉型主機系統。1982年財政部推動銀行電腦連線作業,各行庫積極建置全行連線的核心系統,支援銀行存款、放款及匯兌主要業務。當時業界仍以大型專屬主機為主流,幾乎所有行庫的核心系統皆使用包括IBM、Unisys及日系廠牌等專屬(proprietary)、非開放性的大型主機(mainframe),程式語言以COBOL為主,系統則由國外引進再加以本地化。由於各廠商在專屬環境下進行開發,其核心系統幾乎不能在其他廠牌主機運作,彼此無法連通。 據了解,這套公營行庫的核心系統自1980年代初期建置至今使用逾30年,可能已面臨許多困境。舊型系統受限於原架構及開發工具(程式語言),新功能僅以外掛或周邊形式架構於原核心系統,所以疊床架屋、維護困難,且業務推展緩慢,致使喪失許多商機。早期核心系統業務侷限於存放匯,通常無外幣功能,行庫大多需另外架設外匯交易、貿易融資、客戶資訊、財務管理等其他系統,再與新台幣存放匯的核心系統介接整合,導致架構複雜、系統效能不佳、資訊重覆或不一致及各種操作問題,需大量人力維持正常運作。 早期核心系統難以擴充,新形態功能如網路銀行、行動銀行、新支付工具等,皆另外建置系統之後再與其介接,遷就原核心系統較老舊專屬的介面,造成新業務開發緩慢,公營行庫大多另購一套或多套海外核心系統,造成海外業務拓展受到限制,其他如數位銀行、BANK3.0及Fintech發展等,在舊核心系統環境下亦難以施展。 再者,舊式核心系統使用專屬主機之維護費每年動輒新台幣數億元,廠商及銀行深諳舊核心系統開發的人才極其有限,維修日益困難且人力成本高,加上開發功能有限,線上交易即時監管(如黑名單檢核)只能提供基本功能,交易後的處理如洗錢防制分析則資料欠缺或擷取困難,無法完全滿足金融主管機關監管要求。 政府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與Fintech,臺灣公股行庫數十年來為因應金融市場變遷,不斷在舊有系統上疊床架屋,未就系統本質進行改革,造成系統處理效率下降亦導致維護人力、物力的浪費。近年來壽險業者規劃轉換核心系統時,幾乎以中國大陸製造的保險核心系統為主要選擇標的,掌握大量保戶個資的保險業核心軟體大幅度採用中國大陸產品,未來難保不會有相關疑慮,甚至涉及國家安全議題。 反觀民營銀行每10年到15年即轉換至新一代核心系統,使用模組化設計、服務導向架構(SOA),內建業界標準介接介面,技術與人才容易取得,海內外可採同一套系統,開發維護相對容易,業務拓展亦較有彈性空間。 公股行庫發展停滯皆因無長期規劃決心,金融保險業者應思考投入更多資源,運用臺灣高科技產業優勢,配合金融科技發展,才有機會讓臺灣金融業走出去,迎向亞洲進而邁入全球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