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攔】貿易戰緩和難掩隱憂:中國大陸經濟結構性挑戰依舊嚴峻
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近年來,美國與中國大陸的貿易摩擦牽動全球經濟脈動。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第一屆任期內,高關稅政策將中美關係推至緊張邊緣,貿易戰陰影籠罩國際市場。近期,雙方透過直接協議達成部分關稅撤銷與暫緩共識,顯示緊張局勢有所緩解。然而,中國大陸經濟內部的結構性問題,如:產能過剩、房地產市場低迷及內需疲弱等仍難以根治。供給側雖暫時支撐經濟穩定,但長期挑戰不容忽視。本文將探討中美貿易摩擦緩和的背景、中國大陸經濟現況,以及結構性問題對未來發展的影響。
中美貿易摩擦的緩和契機
美國以縮減貿易赤字為目標,對中國大陸商品課徵高關稅,最高達145%,中國大陸則以125%的報復性關稅回應,雙方陷入激烈貿易戰。2025年5月初,雙方達成協議,美國將對中國大陸關稅降至54%,暫緩24%附加關稅90天;中國大陸對美關稅降至34%,同樣暫緩24%附加關稅,並承諾就貿易障礙展開磋商。這一進展為雙邊貿易提供喘息空間,也緩解全球供應鏈壓力。
為應對美國關稅衝擊,中國大陸政府積極推動內需刺激與出口市場多元化。2025年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設定經濟成長目標約5%,首季實質GDP成長5.4%,顯示政策效果初顯。對非美國市場的出口擴張有效抵銷對美出口下滑,特別是東南亞與歐洲市場表現搶眼。然而,低價產品外流可能引發「通縮輸出」,為全球貿易秩序埋下隱憂,凸顯內外挑戰的複雜性。
供給側主導的經濟表現
2025年4月,中國大陸礦工業生產成長6.1%,雖較前月7.7%放緩,但供給側表現穩健。高科技產業(成長10.0%)、新能源汽車(成長38.9%)、太陽能電池(成長33.4%)及工業機器人(成長51.5%)增長強勁,凸顯綠色科技與智能製造的競爭力。民營企業(成長6.7%)與股份制企業(成長6.6%)成為主要驅動力,國有企業(成長2.9%)相對滯後,反映市場化部門的關鍵角色。
需求側則顯疲弱,暴露經濟結構脆弱性。4月零售銷售額成長5.1%,低於前月5.9%,汽車銷售僅成長0.7%,顯示消費刺激效果減弱。固定資產投資成長4.0%,較前月4.2%略降,民間投資(成長0.2%)遠遜於國企投資(成長6.2%),凸顯政策資源向國企傾斜。消費市場呈兩極化,家電(成長38.8%)與通訊設備(成長19.9%)需求旺盛,但日常消費品增長緩慢,顯示中低收入群體消費力受限,內需不足加深對供給側的依賴。
結構性問題的深層困境
產能過剩是中國大陸經濟的長期頑疾,尤以鋼鐵、太陽能及汽車行業為甚。2025年4月,發電機與太陽能電池出口分別成長124.2%與33.4%,顯示內需不足導致產能外溢。此「通縮輸出」可能引發反傾銷措施,加劇貿易摩擦,特別在新能源領域,歐美國家或強化貿易障礙,複雜化全球貿易環境。
房地產市場低迷進一步拖累中國經濟。
房地產市場低迷進一步拖累經濟。2025年4月,不動産投資年減10.3%,為四個月來最大降幅。70大城市新建住宅價格持平,中古住宅價格續跌,住宅庫存高達去年銷售面積的6倍。中國人民銀行轉向寬鬆貨幣政策,但青年就業復甦緩慢,購房需求難振,房企債務危機加劇市場不確定性。
國企與民企的分化加劇經濟失衡。國企投資成長6.2%,民間投資僅0.2%,顯示民企信心不足。政策資源向國企傾斜,導致民企融資困難,競爭環境惡化。地方政府債務壓力上升,房地產低迷加劇財政困境,限制基建投資空間。這些問題相互交織,凸顯結構性改革的迫切性。
未來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中美貿易摩擦緩和為中國大陸經濟提供喘息空間。關稅減讓穩定出口市場,內需刺激政策支撐消費與投資,預計2025年經濟成長率維持5%左右。高科技與新能源產業將領跑供給側,鞏固全球能源轉型中的競爭優勢。耐用消費品補貼與基建投資將短期穩住經濟,為復甦提供支撐。
結構性問題需深層改革。產能過剩與房地產庫存需透過內需提升與資源優化解決,擴大社會保障與收入補貼可提振消費力。出口擴張應避免引發爭端,透過國際合作制定公平貿易規範。房地產市場需結合租賃市場發展與城鎮化政策,逐步消化庫存,同時改善就業以提升購房能力。
民企活力至關重要。減稅、簡化審批與平等融資可激發創新與就業。國企改革需提升效率,避免資源浪費。地方政府債務需財政改革與多元化收入化解,降低系統性風險。中國大陸經濟需轉向內需與創新雙輪驅動,提升應對全球不確定性的韌性。
結語
中美貿易摩擦的緩和為中國大陸經濟帶來曙光,關稅減讓與內需刺激政策為短期穩定注入動力。然而,產能過剩、房地產庫存高企及內需疲弱等結構性問題,猶如經濟航道中的暗礁,隨時可能阻礙前進。供給側的強勁表現雖暫時掩蓋失衡風險,卻無法取代深層改革的必要性。中國大陸需以提振內需、賦能民企與穩定房地產市場為核心,推動資源優化與市場化改革,同時透過國際合作緩解「通縮輸出」引發的貿易緊張。唯有在政策刺激與結構調整間找到平衡,中國大陸才能跨越結構性挑戰,實現可持續成長。全球經濟亦需密切關注其動向,共同應對「通縮輸出」與地緣經濟變局帶來的複雜影響,協力構築更穩定的國際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