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不要叫我大學生,叫我智械(AI)生

2021年2月起,「AI東海 羸戰未來」的大外宣(TPR)正式進駐台北京站與高雄捷運等處。「不要叫我大學生,叫我AI生」的口號,響徹平面及電子媒體,這意味著大度山當代傳奇的東海大學,正式找到新的轉折點,走進AI時代?

然而何謂「AI生」?它時髦到令人眩眼!當它取代了「大學生」,又代表東海大學將如何「脫胎換骨」?實在令人好奇與困惑。它會是另個「博雅書院」嗎?還是東海大學的根本質變?

教育原是以「人」為本的教育。

教育哲學從古至今,雖然目標因文化而互異,但興學無不以「人」為本。

科舉制度造就了千年來無數戴上儒教面具的「有教養的假人」,直到晚清民初時期,由美以美教會(衛理宗)學校培養出來的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高舉「愛滿天下」的教育銘言:「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這是「真人」教育的呼喚,也是針對科舉制度所提出的平民教育的改革願景。然而改朝換代後,這位曾被封為「新孔聖」的思潮,對千年醬缸文化的挑戰,依舊是船過水無痕。

自由主義思想的園地

五O年代的大肚山,由美國教會聯董會啟肇一所以「通才教育」為本的東海大學,力倡「為台灣生活需要而設置的通才教育(General education)」,這所學校不在製造白領階級,卻力倡生活教育,追求有教無類的宏通教育。當年聯董會所提的「創校方針與目標」卻有如陶氏教育哲學的復活,「求真、篤信、力行」成了東海的校訓,「衛理風」吹進了大度山,成為台灣「全人教育」(Liberal Arts)的領頭羊。這一段光榮的歷史,即使遲至今(2021)年三月,全國椰林講堂的「第三屆榮譽獎章典範學校獎」,還是肯定「東海大學開創臺灣通識博雅教育,試行宏通教育(通才教育),於創校率先倡導通識教育確立通識教育理念」。「東海大學曾經是台灣自由主義思想的園地」(蔡榮芳專文),更讓早期校友至今仍津津樂道。懷「古」思今,怎不讓當下東海人感到汗顏?

七O年代末,國民黨文化進駐大度山,通才教育變成了通識教育,佛光山在校園挖了「東海湖」,課程也收納了「黨國教材」。必修課程漸淪為營養學分!千禧年後海外校友相當渴望昔日通才教育的光芒能在大度山上重現,於是捐款促成「博雅書院」於2008年設立,學校將往昔全校的「通才教育」實施在小「書院」中,只有部分學生修習「博雅」。那是翻轉東海「有教無類」的傳統,形成有別於「通識課程」的美麗泡泡式「外掛學院」。只是當熱心校友捐款枯竭時,如今「書院的美麗與哀愁」終成了呼喊AI的先聲。

AI東海 羸戰未來

2019年,熱心校友的「大渡山學會」(For Better Tunghai) 出錢出力在校園成立「大渡山-東海AI中心」,「以三年至多三億的經費挹注全校性AI課程發展,與產業連結。運用數位科技創新校園學習環境,提升東海學生的AI核心能力」。雖然「東海AI中心」也是學校組織的「外掛」單位,但是它的兩大願景:「教育轉化、產業升級」已在「全校推動架構」下進入學習課程中,「強調產業連結、專業學門與AI融合」,注重「程式語言」、「數位」和「產業+」的教育。希望東海學生開始「不要叫我大學生,叫我AI生」,期待在「AI時代,職達未來」。易言之,東海大學即將進入「智械教育」的時代,這是教育哲學根本上的變革。「初期我們專注於智慧製造、智慧醫療與智慧建築」,這種「職業」教育的目標應不是傳統的宏通教育(Liberal Arts)矣!

AI的定義是什麼?東海大學將是什麼?AI(e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縮寫為AI)亦稱智械、機器智慧,指由人製造出來的機器所表現出來的智慧。通常人工智慧是指透過普通電腦程式來呈現人類智慧的技術。」(維基百科)

套用這個界定,「AI生」的漢譯就是「智械生」,那是「機械生」(註:模範生就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獎狀)的進一步演化。所以當「叫我AI生」,而「不要叫我大學生」時,這個「我」已被「非人化」後的機器人了。這樣的大學就成了「機器人大學」。難道這就是東海大學所選擇的質變嗎?老東海人的確趕不上時代了。
AI的美麗與哀愁,才正要襲上大度山!(2021/3/26)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臺,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