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兩岸兵凶戰危農漁業如何應對

中國為反制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除了圍島實彈軍演外,還祭出經濟懲罰性措施,台灣農漁產品再度遭殃,農漁民只能無奈承受,希望政府幫他們另尋出路。

兩岸若無法透過談判來緩和緊張關係,中國很可能進一步掏空或廢除ECFA(如取消早收清單),採取一籃子禁運措施,甚至爆發兩岸越區捕魚衝突,這些都會讓台灣農漁業的處境更加艱難,蔡政府必須提前布署,不能老是等中國出招後再緊急應對,治標不治本。

這些年在台灣務農相當辛苦,不僅要擔心天然災害,缺水缺電,還要擔心可能因兩岸關係惡化而遭到限制出口,捕魚也擔心受到他國干擾、驅離甚至扣押。

台灣少數魚產如魷魚、白帶魚等,高度依賴中國市場,下一波被制裁的機率頗高。圖:夜市烤魷魚/取自高雄旅遊網臉書
台灣少數魚產如魷魚、白帶魚等,高度依賴中國市場,下一波被制裁的機率頗高。圖:夜市烤魷魚/取自高雄旅遊網臉書

政府雖然會給予無息貸款,保價收購,獎勵加工暨出口補貼等,卻也讓務農失去安穩本質,成為高風險的產業,逐漸降低務農(漁)的積極性,加以農地不斷遭侵蝕,若不積極改善農業環境,提高農漁民生產意願,並降低對進口能源、水產品及榖物的依賴,恐危及台灣的糧食安全和國防安全。

台灣漁業對中國市場的依賴雖不及農產品,2020年台灣水產品出口中國數量為10.47萬公噸,總額為1.67億美元,佔農產品總出口值的25.9%,居第三位,但是少數種類如魷魚、石斑魚、午仔魚、白帶魚等,高度依賴中國市場,下一波被制裁的機率頗高。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雖為遠洋漁業大國,但遠洋捕撈漁獲有九成直接外銷,台灣餐桌上的海鮮自給率不到六成,除自行生產外,每年需進口相當數量的水產品,2020年為52.7萬公噸,總額為18.32億美元,中國高居首位,進口水產品9.1萬公噸,總額2.5億美元,主要種類包括:海帶、黃魚、肉鯽、鮑魚、海扇貝、魚漿及魷魚,可能成為另一個運用籌碼。

水產品對保障21世紀的糧食安全和營養做出了日益重要的貢獻,據估計漁撈和水產養殖業支持約6億人的生活和生計。

台灣雖為遠洋漁業大國,但遠洋捕撈漁獲九成直接外銷,台灣餐桌上的海鮮自給率不到六成,示意圖/取自漁業署臉書
台灣雖為遠洋漁業大國,但遠洋捕撈漁獲九成直接外銷,台灣餐桌上的海鮮自給率不到六成,示意圖/取自漁業署臉書

2020年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總產量2.14億公噸,銷售額計4060億美元;受到收入增加、產量增加、加工精良和分配改善以及飲食趨勢變化的推動,估計全球水產人均消費量至2030年將增加約6%、為21.4公斤,藍色食物(即水產食品),在糧食系統中較陸生食物更具發展潛力。

尤其水產養殖是增長最快的糧食生產部門之一,在糧食安全和生計方面具有巨大潛力。另,水產養殖生產每單位蛋白質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通常優於大多數畜牧生產和一些野生捕撈漁業,已被納入國家、區域和全球的發展戰略和糧食政策。

台灣曾被譽為「養殖王國」,原本有足夠的實力可以順勢而為,卻因政策偏誤,政治淩駕專業,外行領導內行,科研量能萎縮等影響,劣幣驅逐良幣,使得台灣水產養殖規模不增反減,年產量從36萬公噸縮減為28萬公噸,內陸魚塭將從4.1萬公頃縮減為3.5萬公頃,跟不上國際養殖漁業發展腳步,有業者即呼籲公務人員及漁會應抗拒政客的勒索,政府應立即停止對養殖業過多過當的干預。

由於政治凌駕專業,台灣「養殖王國」金字招牌生鏽了,政府應該停止對養殖業多過當的干預。示意圖/取自漁業署網站
由於政治凌駕專業,台灣「養殖王國」金字招牌生鏽了,政府應該停止對養殖業多過當的干預。示意圖/取自漁業署網站

次俄烏戰爭導致糧食價格飆升暨採購不穩定,全球陷入飢餓人數暴增,再再提醒國人糧食和能源進口高度依賴特定國家的不智,以及農漁產品自給自足的重要性。

為了台灣的長治久安,蔡政府若要切割中國市場,就必須準備好後續的應對方式;在戰略上,務實調整國內各類農漁產品的種植面積及產量,避免生產過剩,建構更具韌性、可持續性、綠色低碳的農漁產銷體系,強化糧食倉儲與應急體系,實施氣候友好型低碳農漁產品認證、藏糧于海。

若要切割中國市,政府必須備妥因應方案:強化糧食倉儲與應急體系,且實施氣候友好型低碳農漁產品認證、藏糧于海。圖:高雄前鎮漁市/取自高雄市新聞局官網、曾信耀攝
若要切割中國市,政府必須備妥因應方案:強化糧食倉儲與應急體系,且實施氣候友好型低碳農漁產品認證、藏糧于海。圖:高雄前鎮漁市/取自高雄市新聞局官網、曾信耀攝

在戰術上,應積極引進善用智能科技的新農人,以高質量替代產量,將補貼從生產者轉向消費者,養殖漁業發展優於天然捕撈,耕海牧漁重於陸上養魚,推動氣候友好型養殖模式等等,兩者並用才能化險為夷,真正讓農漁民安心!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