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召喚黨外精神 《人民的力量》六刷新序

17年前,《人民的力量》一書於2006年首度出版時,我在序言寫道:「本書係(一)為向所有形塑黨外精神的朋友表示敬意;(二)為向宜蘭歷史及子孫做見證。」

「黨外精神」與「還原歷史」是當時出版本書的主要驅動力。17年後修訂再版,主要驅動力仍是「黨外精神」與「還原歷史」,驅動力度比17年前更有現實感和急迫性。

2022年11月,中央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在九合一地方選舉失敗,大敗程度是民進黨兩度中央執政以來之最。深究根本原因,是民進黨喪失創黨初心,喪失賴以成長茁壯的黨外精神。

一、純真、洋溢本土氣息與浩然之氣的黨外精神

追溯台灣民主發展歷程,長年處於卑微地位、處於杜斯妥也夫斯基所說「被侮辱與被損害」的黨外,卻能在戒嚴體制下淬煉出黨外精神,實因為「黨外精神是從人民身上散發出來。這些人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是基層農民、工人、青年朋友、中小企業經營者或知識份子」,他們「不畏權威、不計利害;只考慮公義、不考慮個人;只考慮共同目標,不考慮個別追求;只考慮民主大局,不考慮局部關係。」

這種不顧戒嚴體制威脅,不畏大環境的恐懼氣氛,「為了共同反對國民黨當局的鴨霸,追求民主與公道的精神」,正是支撐黨外及民進黨在逆境中得以成長,並邁向執政的關鍵元素(參閱本書序一,「懷念一種永恆的精神」)。

在令人懷念的純真黨外年代,黨外工作者與支持者常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氣概,「拍胸脯」的豪邁,「做牛甘願拖」,堅持做「對」的事,唯「義」而已、何必言「利」(參閱本書第六章,「如果麥子不死」)。這種充滿浩然之氣的黨外精神,並不是一、兩個人,在一、兩天之內,忽然從天而降、硬生生長出來;而是從北到南、從西到東,千千萬萬的人,經過幾十年的奮鬥累積,逐步鑄煉而成。

黨外精神洋溢著濃濃的本土氣息,不僅是臺灣歷史的重要成份,更是臺灣精神的重要內涵。儘管在某些時點,由於當權者的沉淪背叛,黨外精神可能暫時蒙難;然而,黨外精神代表人民的追求,能展現人民的力量,因此得以超越時空變化與政黨輪替,而得永恆存在。

在令人懷念的純真黨外年代,黨外人士常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氣概,做「對」的事。圖:1986年,鄭南榕發起解除戒嚴「五一九綠色行動」,黨外人士於龍山寺大會合。/民報資料照、邱萬興攝影
在令人懷念的純真黨外年代,黨外人士常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氣概,做「對」的事。圖:1986年,鄭南榕發起解除戒嚴「五一九綠色行動」,黨外人士於龍山寺大會合。/民報資料照、邱萬興攝影

二、還原歷史: 廣興會議體現黨外精神,1981年宜蘭選戰代表政治創新

只是,隨著民進黨二度中央執政所暴露權力的傲慢,以及被社會批判質變為黑金貪腐,進而導致民進黨2022年選舉的慘敗,尤其是「黑影幢幢」及其後遺症,更是對民進黨帶來難以彌補之痛。

在這考驗的時刻,重溫1981年戒嚴時期的宜蘭選戰,正合其時。42年前,「廣興會議」將宜蘭縣黨外人士凝聚起來,發揮黨外精神,展現人民的力量,化不可能為可能,開創出當時無人敢預料或想像的選舉戰績:黨外在三席中贏得兩席,當選縣長一席,省議員一席,當選比例是66.6%;國民黨在三席中取得一席省議員,當選比例是33.3%。

這是國民黨到臺灣推行選舉以來,宜蘭縣黨外前所未有的佳績,也是當年臺灣各縣市黨外最好的成績,更寫下國民黨第一次在臺灣個別縣市當選席次比例居於少數的紀錄。因此,這場選戰不僅可成為台灣民主發展與選舉實務的經典教材,更是吸取黨外精神的寶貴案例。

1981年宜蘭選戰的成功有各種解釋與說法,而我坦誠地說,「黨外精神」實是締造宜蘭政治新局的最深邃根本元素。圖:1981年陳定南參選宜蘭縣長選舉海報/民報資料照
1981年宜蘭選戰的成功有各種解釋與說法,而我坦誠地說,「黨外精神」實是締造宜蘭政治新局的最深邃根本元素。圖:1981年陳定南參選宜蘭縣長選舉海報/民報資料照

1981年的宜蘭選戰,堪稱戒嚴時期黨外的經典選戰之一,這場經典選戰的成功有各種解釋、與各樣因緣際會的說法;然而,身為那場代表政治創新選戰的關鍵協力者,我坦誠地說,黨外精神實是締造宜蘭政治新局的最深邃根本元素。

從「還原歷史」的角度,參與1981年宜蘭選戰的三位黨外候選人,有各自的解讀,也呈現了不同的格局。

1. 陳定南:

縣長候選人陳定南在本書初版的訪談中談到:「在『廣興會議』那個時候,……如果沒人協調,要選縣長很明顯就是虎山行、跳火坑,沒得到黨外的共識大家挺,我很難選下去……如果沒有黨外這些頭人對縣長的共識……我參選的可能性很低……如果沒有我參選縣長,兩個省議員候選人可能兩敗俱傷,現在宜蘭的生態又不一樣。」(參閱本書「陳定南訪問稿」)

2005年,擔任過兩屆宜蘭縣長、四任立法委員、五年法務部長的陳定南,第三度回鍋參選宜蘭縣長,在投票前兩晚的競選晚會上,第一次公開向宜蘭縣民感性表示:「二十四年前,陳定南還是無名小卒,當時蘭陽子弟、立委黃煌雄先生召集的黨外會議裡,陳定南受到黨外前輩的共同提拔,代表黨外參加第九屆縣長選舉。」

陳定南一生廉能,有「陳青天」之美名,至今仍是綠色執政品質保證第一人。圖/陳定南文教基金會
陳定南一生廉能,有「陳青天」之美名,至今仍是綠色執政品質保證第一人。圖/陳定南文教基金會

2. 張川田:

省議員候選人之一的張川田,在本書初版出版前,曾兩度接受訪問。他談到:「我相信因為我的參選讓黨外勢力擴大,……我敢說,我若沒選,定南要勝更為困難,我給宜蘭縣黨外有執政的機會。」「『廣興會議』就是造成一個局的形成,陳定南選縣長,錫堃選省議員,歡迎我選,等於宜蘭有一個縣長和兩個省議員跟國民黨戰,以前都單打獨鬥,現在做一個整合……。」

「最重要的是黃煌雄帶頭,讓他形成宜蘭會勝選縣長……黃煌雄等於做一個總頭來推……。」「雖說我是很尷尬的角色,黨外不認定你,但是我還是堅持我的理想,雖然我犧牲,最後造成那個局勢,等於跟黃煌雄一樣,他說歡迎我選,黨外就不接受他,都是犧牲,不過成就對黨外一個正面的效應,對民進黨將來的成長可能是正面的。」(參閱本書「張川田訪問稿」)

張川田參政的歷程,有如這次參選省議員一樣比較坎坷,但他一生仍擔任過兩屆國大代表,三屆立法委員。當他於2006年9月10日病逝,正是個人政治聲望趨於高峯之時。 (註1)

3. 游錫堃:

黨外另一位省議員候選人游錫堃,2006年在本書初版出版前,曾「婉拒受訪」(參閱本書「游錫堃婉拒受訪過程」);時隔16年之後,2022年9月,以立法院長名義,在一篇紀念專文中(註2)談及對1981年宜蘭選戰的一些看法,其中,他形容「廣興會議」是一個「形式上」的協調,他忽略當時的歷史情境脈絡:

「廣興會議」係因此前包括康寧祥等黨外人士先後協調未果,加上郭雨新流亡美國、林義雄身陷囹圄等客觀背景,宜蘭黨外擔憂三輸而急盼整合的焦慮與要求下,黃煌雄才以第一位宜蘭縣黨外立委的身份,基於黨外的倫理責任感,邀請高鈴鴻共同主持的整個脈絡。

該文代表游錫堃個人回憶的視角,呈現他對1981年宜蘭選戰的理解。然而,該篇文章並未著墨:影響1981年宜蘭選戰最為關鍵的黨外精神、廣興會議協調過程,以及三位黨外候選人彼此間的競選互動。

此外,該篇文章的陳述內容過於局部性、個人化、片段化、甚至戲劇化,相較之,本書所呈現的結構性、全局性、平實性、與節奏感,實描繪出一幅相對精準的歷史路徑與風景,足以「向宜蘭歷史及子孫做見證」。

去年9月,立法院長游錫堃發表專文,談及他對1981年宜蘭選戰的一些看法,然該文顯忽略了當時的歷史情境脈絡。圖:今年520,游錫堃出席由宜蘭大學主辦的「臺灣民主蘭城尋蹤」研討會/游錫堃粉專
去年9月,立法院長游錫堃發表專文,談及他對1981年宜蘭選戰的一些看法,然該文顯忽略了當時的歷史情境脈絡。圖:今年520,游錫堃出席由宜蘭大學主辦的「臺灣民主蘭城尋蹤」研討會/游錫堃粉專

三、謹以對歷史負責的嚴正態度,召喚黨外精神

撰寫本書2023年六刷序言時,我以謹慎嚴肅的心情重溫「人民的力量」一書及相關資料,時隔多年,放眼現狀,更深刻感悟黨外精神的精髓在於人心、在於初心、在於態度、在於堅持,在於面對壓迫時,能展現海明威所說:「人並不是為失敗而生的」堅韌,而當握有權力時,又不因權力的傲慢而走向腐化。

張川田國會辦公室主任楊雅淳在「謹誌」一文中,如此描述:「(委員)對於自己在受訪時提到的一些事件、人物描述並再三斟酌,務求不因自身的成見,提供偏頗的資訊。」

「例如該時黨外活動及政治參與者的解讀,委員顯得十分謹慎,雖然身為其中的參與者,但極力跳脫個人的立場,希望對事件提供最客觀、中立的描述,為了不讓文字受到自己偏見的左右,委員更動內容不下十數次,尤其不使用情緒性的字彙,不以自己的立場出發思考,甚至為了訪談記錄中的字詞沉思許久,字字琢磨……可見其對該份訪問稿專注沉思。」 (註3)

從張川田對「訪問稿」的鄭重其事、陳定南的抱病修改「訪問稿」,顯示兩位對歷史負責的嚴謹態度;反觀之,游錫堃在1981年後擔任過宜蘭縣長、行政院長、總統府秘書長、民進黨主席、現任立法院長,但他在2022年所撰寫的紀念專文中呈現的「我見」,與張川田、陳定南在「訪問稿」中所呈現的「我見」,在風格上實差異甚大,而在格局上更無法相提並論。

本書的六刷,以及六刷的新序,最根本的初心,便是要還原歷史,並為現階段的台灣,召喚黨外精神。

2023年六刷版的「人民的力量」,在結構、章節、內容及照片等方面都與初版相同,僅增加兩篇文章:「2023年六刷序:召喚黨外精神」與「宜蘭的香火與風骨」。此外,「後記」部份增加兩個小標:「陳定南抱病修改的親筆手稿」及「張川田辭世前最後一份修改的文件」;「附錄」部份增加小標,依序為「堅持黨外理念的張川田─張川田訪問稿」、「從犧牲打中崛起的陳定南─陳定南訪問稿」、「黨外精神的勝利:黃煌雄談翻轉宜蘭選戰的關鍵因素」及「游錫堃婉拒受訪過程」。

本書六刷版出版前,承徐惠楨、吳政諭多所協助,且提供寶貴意見,謹致謝忱。玉山社出版公司在Covid-19疫情期間願意再版本書,謹一併致謝。

本書的六刷,以及六刷的新序,最根本的初心,便是要還原歷史,並為現階段的台灣,召喚黨外精神。圖:本書作者黃煌雄/總統府官網
本書的六刷,以及六刷的新序,最根本的初心,便是要還原歷史,並為現階段的台灣,召喚黨外精神。圖:本書作者黃煌雄/總統府官網

附註:

1.張川田於2005年2月1日就任中華民國第六屆立法委員,是其第三度當選立委,惜於任期內(2006年9月10日)因病逝世。

2.游錫堃專文:「悼念民主鬥士游振亮先生」;2022年9月21日刊載於「民報」網路版面。該專文雖係公開發表,然因版權問題,本書未予收錄,有興趣的讀者可至「民報」網站搜尋此文。

3. 這是時任張川田委員國會辦公室主任楊雅淳在民國95年9月19日,以「立法委員用箋」,蓋有「立法委員張川田辦公室」用章,寄給台灣研究基金會的訪談紀錄及說明。(參閱本書「後記:張川田辭世前最後一份修改的文件」)。

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