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 大撒幣治標不治本 蛋價喊漲問題依舊

農曆春節期間,國內蛋價依舊堅挺,從2022年5月到2023年1月雞蛋產地交易價平均每台斤約50元台幣 每公斤83.3元,部分超市還出現缺蛋現象,雞蛋是重要民生物資,很多民眾擔心「蛋荒」噩夢重演。

自去年初爆發「缺蛋之亂」以來,國內雞蛋供需一直存在緊張關係,雖然農委會保證「不缺蛋」,但蛋價上漲卻讓民眾相當有感,例如全家,萊爾富等超商的茶葉蛋每顆10元漲到13元以上。

也有民眾質疑,日本平均薪資高於台灣,但日本超市販售的盒裝雞蛋卻比台灣便宜,對此,官方說法是:「台、日生產規模及條件不同,所產出的農漁畜產品價格也不同。」農委會同時強調,將會加強禽流感防疫、升蛋雞場現代化經營、以及更精進掌握產銷資訊等措施,但是蛋價何時回穩,卻隻字未提。

蛋價漲不停,民眾很有感,尤其超商茶葉蛋已從10元漲到13元以上,而官方對蛋價何時回穩至今沒有一個說法。圖/TVBS新聞資料畫面
蛋價漲不停,民眾很有感,尤其超商茶葉蛋已從10元漲到13元以上,而官方對蛋價何時回穩至今沒有一個說法。圖/TVBS新聞資料畫面

雞蛋富含蛋白質、容易食用且老少皆宜,是許多人蛋白質的重要來源,根據FAO數據,2021年全球帶殼雞蛋的總產值達2273.9 億美元,隨著人口和收入增長,預計到2030年全球雞蛋市場將達1.38 億噸。

雞蛋產量與蛋雞品種、健康、產前管理、營養供應以及雞舍環境等有很大關係,這些台灣都有很大改善空間,國內蛋價居高不下,究其其原因有天災亦有人禍。

天災例如氣候不佳、疫病禽流感發生等,而人禍則包括:飼料原料和能源成本上漲,消費者預期心理,雞舍設備老舊,中盤商長期操控,官方未能精準掌握產銷資訊以及產銷供應鏈落伍等,蛋價問題人禍更多於天災,顯見台灣農業無論在政策、科技、監控、應變力及執行力等,仍有諸多亟待改進之處,而這些都不是大撒幣、大內宣就可以解決的。

事實上,隨著科技創新進步,解決蛋荒問題方法更多元,例如運用基因編輯技術來確保母雞生產全雌性小雞,而植物性雞蛋(主要原料來自綠豆)繼植物奶和植物肉之後,已經商品化,現階段植物蛋價格雖然遠高於傳統雞蛋,但隨著傳統雞蛋供需吃緊,蛋價高漲及植物蛋的技術精進、消費群擴大,兩者價差可望縮小,台灣在這方面的科研,顯有必要加強。

目前全球雞蛋絕大多數係在籠中生產,例如中國的雞蛋約90%採傳統籠養,印度約80%,馬來西亞幾乎100%,台灣為90%以上,加拿大約57%。

無籠雞蛋是未來消費趨勢,但台灣目前籠養蛋市占率仍達9成,且生產設施及環境亟待改善,農委會要加油了。圖:無籠飼養的蛋雞/農委會官網
無籠雞蛋是未來消費趨勢,但台灣目前籠養蛋市占率仍達9成,且生產設施及環境亟待改善,農委會要加油了。圖:無籠飼養的蛋雞/農委會官網

這些年配合生態環保以及尊重動物福祉,環保人士積極鼓吹生產非籠養雞蛋(Cage Free Egg),歐盟已將非籠養殖列為「從農場到餐桌」戰略措施,2027年起,將禁止將家禽關在籠子裡飼養,目前已有超過1000家知名公司承諾,將在其雞蛋供應鏈中,移除殘忍的籠子。

但台灣絕大部分還是使用籠養雞蛋,且生產設施及環境亟待改善,然而未來全球消費者對於雞蛋的要求,顯然將更加看重環保(全球每年近800 萬噸蛋殼被丟棄,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食安、動物福祉和可持續性,台灣雞蛋產業也有必要順應趨勢,提高非籠養雞蛋的比例。

政府在提高雞蛋農生產意願方面,除了改進生產設施和技術以增加產量產值,兼具預防禽流感等疫病之外,更重要的,是穩定雞蛋價格,尤其是善用商業保險以彌補政府補助之不足。

中國雞蛋產業近年在官方主導與補貼下,試行「期貨+收入保險」業務,將政府、保險、期貨、農戶聯動起來,為蛋雞產業提供「雙保險」,此種利用保險和期貨市場來承接、轉移農產品價格風險,較單一保險制更具保護性,後續發展值得關注。

蔡政府的農業施政不能靠大撒幣遮掩問題,否則長期下來,糖衣也會變毒藥,大撒幣變成大傻幣,其屆時惹怒的何止是農民。

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