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官員態度決定施政的高度!

國內政府機關透過印製月曆,來推廣農漁產品行之有年,儘管評價不一,但是像今年漁業署印製的漁業月曆引發錯置風波尚屬少見,尤其政府官員對於民眾提出的「異」見,未能虛心以對,卻東拉西扯,最後還官腔官調的要對方「到此為止」,「不要再降低自身的格調」,戰鬥力滿點,也讓外界開了眼界,與行政政院捍衛萊豬態度如出一轍,不知這是否代表行政院蘇團隊的施政風格?

民眾願意關心漁業動態甚至願意給出意見,都是好事應受到鼓勵;至於月曆中的花枝、透抽、藍圓鰺、鰤魚(青魽)有無誤植?真相只有一個,不能和稀泥,國內有這方面的專家學者可以幫忙解惑,且媒體記者實地採訪魚販也給出不同於官方的答案,既然官方宣稱該月曆內容,都有經過專家協助完稿鑑定,就應該正式請專家出面釋疑,不僅可以迅速澄清外界的質疑,也有助於「食魚」教育的正向推廣(避免給出錯誤訊息),而不是將其歸咎於手繪的關係。

年輕一代偏好肉類更甚於魚類

漁業推廣一向是漁業署的重要工作之一,然而這些年國人對水產品消費量及喜好度遠不及臨近的日本。據統計台灣每人每年平均消費量雖然較全球每人每年平均消費量20.5公斤高,卻不及日本每人每年平均消費量的63.7公斤。隨著國人飲食西化以及人口結構改變,年輕一代偏好肉類更甚於魚類,使得近年來國內牛肉消費成長最大,魚類消費量則呈現衰退現象,這也與海水魚蝦價格高,養殖魚類有臭土味,魚類多刺,有魚腥味,烹調魚類很麻煩等有關,漁業署應該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具體解決方案例如多推廣安全品質佳、無臭體土味、價格合宜的水產品,並透過加工技術升級(去除魚刺,提高採肉率)及產品多元化,以符合年輕世代的口味、飲食習慣及消費需求,才能有效提高國人對漁產品的消費量及對國產品的忠誠度。

「藍色經濟」正在崛起,水產不僅為全球30億人提供了20%以上的人均動物蛋白攝取量,更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食品種類之一「2019全球水產貿易額達1600多億美元」,全球近六千萬人依賴漁業和水產養殖作為收入和生計來源,而台灣四面環海,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有足夠的天然條件來發展漁業,只是漁業的重要性長期被忽視,受政府重視程度遠不及農業,導致漁業問題叢生,昔日養殖王國的風光不再,目前養殖漁業生產規模超過一萬公噸的也只剩虱目魚、石斑魚、台灣鯛、觀賞魚、文蛤、牡蠣,昔日外銷主力的蝦類及鰻魚已不復見,與現今全球養殖漁業蓬勃發展背道而馳。對於遠洋漁業,台灣政府亦缺乏嚴格監管機制,例如台籍延繩釣的遠洋鮪魚船設置觀察員,覆蓋率偏低,大多數漁船都是在無人監管下於公海上作業。台灣政府除了應提升觀察員覆蓋率外,應正視台灣遠洋漁貨被美國勞動部(ILAB)列入「童工及強迫勞動製品清單」的嚴重性,拿出回應民眾質疑時的戰鬥力,儘速廢除境外聘顧僱制度,回歸勞基法,並加速落實《漁撈工作公約》給予漁工完整保障,以洗清國際對台灣漁業的不良觀感。

官員的態度決定高度,而高度決定了格局,政府官員若沒有同理心,失去入行時的初心,只會離民眾越來越遠。人民是頭家不應只是選舉口號,何況為政之道無他,「耐煩」二字而已!


「藍色經濟」正在崛起,水產不僅為全球30億人提供了20%以上的人均動物蛋白攝取量,更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食品種類。示意圖/公有領域,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