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拜登明白的說:「Yes, 軍事介入、保衛台灣」

自由時報東京2022.5.23報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與美國總統拜登在2022.5.23會談後的聯合記者會上,雙方均重申台灣安全的重要性。對於台灣有事發生時,美國是否會軍事介入的提問,拜登回答「YES(會),這是我們的承諾」。

拜登表示,雖美國承認中國的「一中政策」,但不代表中國可用武力奪取台灣。美國的台灣政策並未改變,亦即支持台灣海峽的和平穩定,並將繼續參與,以避免片面變更現狀。這些突破性的話出自美國總統拜登之口,自然引爆各地的火花。岸田強調台灣海峽和平穩定對國際社會的繁榮穩定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時也敦促和平解決兩岸問題。

回顧二戰歷史,在歐洲有艾森豪將軍率領盟軍的1944年6月6日諾曼第地登陸,擊敗了納粹德國。美國在二戰後期在亞洲及太平洋更投入許多軍力,最後兩顆原子彈分別在1945年8月6日、9日投下廣島及長崎兩地, 結束二戰日本的太平洋戰事。

麥克阿瑟將軍與日本

1942年,麥克阿瑟率領一支百萬大軍踩著日本人的屍體與鮮血,從遙遠的澳大利亞墨爾本一直打到了日本東京。

戰後日本國民經濟崩潰,農業在1945年底減產40%,焦頭爛額的日本首相吉田茂求助麥克阿瑟,麥克阿瑟對美國總統和國會說:「要麼給我糧食,要麼給我子彈。」子彈的方式是蘇聯人對待戰俘的常用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缺糧問題。對日本人民,麥克阿瑟做得讓日本人民最感恩戴德的一件事是,讓他們吃飽肚子,避免被餓死的命運。

為了讓日本人知道美國人和蘇聯人的區別,美國選擇了大量援助糧食的方式,麥克阿瑟更是等不到美國糧食運來,先行從美國軍隊的軍糧里調配到日本。

不管麥帥曾經如何羞辱日本天皇,麥克阿瑟至少是保全了天皇制,深受一些皇民擁戴。他進一步通過《和平憲法》,讓日本永遠擺脫了戰爭陰影,廢掉二元君主制,建立真正的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度,解放言論管制,提高婦女權利,麥帥的這些二戰後對日本的具體作為,深受大多日本人的擁戴。

在麥克阿瑟統治日本後期,麥帥獲得了日本國民的衷心擁戴,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在麥克阿瑟統治日本後期,麥帥獲得了日本國民的衷心擁戴,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在麥克阿瑟統治日本後期,麥帥獲得了日本國民的衷心擁戴,很多婦女紛紛來信表示,老麥只有一個孩子,紛紛表達了想為60幾歲的麥帥生二胎的強烈願望。麥克阿瑟於1951年4月11日被杜魯門總統解職。被解職當天,麥克阿瑟命令不許將他歸國日程公布於眾,沒想到他啟程回國的當天,數十萬日本國民在市區和通往機場的公路旁列隊為老麥送行,車隊經過時,街道兩旁很多人早已哭不成聲。值得一提的是,內人Margaret對我提醒說,麥帥本人是一位虔誠的基督信徒,麥帥認為「上帝就是愛」,由於他懷有基督徒「博愛精神Fraternity」,才能在二戰之後不廢除日本天皇制度,並進一步幫助日本從事戰後漫長的經濟重建工程。

1945年日本投降後,麥克阿瑟被任命爲駐日本盟軍司令。當時,美參謀長聯席會議下達了《日本本土投降後軍政府基本指令》,要求麥克阿瑟對日本軍國主義分子進行嚴厲清算。在德國美軍占領區,大量的納粹分子被逮捕、起訴、入獄、處死,幾百萬納粹黨員和積極分子受到強迫勞動、沒收財產、開除公職、剝奪選舉權和賠償受害者損失等處罰。

對比德國,日本顯得風平浪靜。自認爲足智多謀的麥克阿瑟,有他自己的想法。麥克阿瑟聲稱:「未來的世界中心將在太平洋沿岸,東亞將不可遏制地崛起。至於歐洲,雖然和美國有血緣和信仰的紐帶,但那裡發生的一切,對他而言,都只是些邊緣新聞。」麥帥甚至曾經想過,將新基督教及天主教的傳教士引進到日本廣為傳播,最後因為怕兩派教徒彼此引發衝突而作罷。由此可看出麥帥對於基督信仰的重視。

他進一步說,實施嚴厲的占領政策只會帶來各種問題。如果美國以公平、慷慨的態度對待日本人,「我們將贏得東亞人民的友誼與合作,並使美國在下一個世紀,繼續主導世界。」

數日前(2022.5.23) ,美國總統拜登到亞洲訪問日本,拜登總統與岸田文雄首相發表的共同聲明也應驗了麥帥有先見之明。

本文作者曾在1984年到Eastern Virginia Medical School (EVMS, Norfolk, USA)做資深博士後研究,我也很高興曾經造訪過麥克阿瑟將軍在諾福克的紀念館。

麥克阿瑟一生有許多最膾炙人口的名言, 本文只摘錄其中三句:

「Old soldiers never die,they just fade away」(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

「 A Father’s Pray 」(麥克阿瑟為子祈禱文)。

「I will be back」(我將會再回來)。

註解:二次大戰時,盟軍亞洲最高統帥麥克阿瑟, 曾經以菲律賓為盟軍重要戰略基地,但因當時日軍的猛烈攻擊,不得不放棄此戰略要地,而被迫撤離。麥克阿瑟離開菲律賓之前,說過一句話 :「I will be back.我將會再回來」。果然他憑著堅強的意志力和不屈不饒的精神,真的再次收回菲律賓這塊重要的戰略基地,並在最後的戰爭中贏得最後的勝利,為二戰畫下一段可歌可泣的美好句點。

美國總統竭盡所能 保衛台灣

第一次台海危機 : 九三金門炮戰、中(台)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

從簽約前後當時的全球局勢來看,一方面是韓戰之後美方確認中共加入蘇聯陣營,因此在圍堵共產主義的亞洲安全同盟中補上台灣這個缺口,另一方面韓戰結束後撤回大陸的解放軍,1954年發動對金門炮戰,震驚全球,才在美國政界及社會輿論上形成與建立台灣軍事同盟的條件。

中共發動炮擊金門原是想知道美方會有何反應,並非想要與美方開戰,不料炮擊打死了2名在金門的美軍顧問,震動了美國政府與國會。當時美國艾森豪總統表示,這是他執政以來遇到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他認為如果不加以抵制,中共可能會發起大規模進攻,導致戰爭規模擴大。艾森豪因此決定派遣國務卿杜勒斯訪台表達支持,蔣介石則趁機遊說美方讓台灣加入東南亞防務同盟,但美方仍顧慮蔣可能藉機主動進兵大陸,迫使東南亞同盟參戰,因此改為與台灣簽訂雙邊性協防條約,因此在1954年12月2日正式簽訂中(台灣)美共同防禦條約,從此以後才有美國第七艦隊正式廵防台灣海峽,台灣的安全暫時獲得保障,功在美國政府。

台海中共試射飛彈危機 美國航母戰鬥群兩次協防台灣

1995年6月,中華民國李登輝總統訪問美國,並在母校康乃爾大學演講。他說,「此次來美參加康乃爾大學校友返校盛會,不僅是登輝個人的殊榮,更重要的,這也是台灣2100萬同胞共同的榮幸。」、「臺灣的成就很顯然的能夠幫助中國經濟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

李登輝總統長期服務公職的準則,就是他自己回到母校康乃爾大學演講的題目:「With The People Always In My Hear(民之所欲,常在我心)!」。由於過去受到中共長久大外宣的影響,很多人對李登輝有著誤解,說李登輝台獨,其實李登輝並不是台獨。大家用心去看看李登輝1995年6月9日在康乃爾大學的演講,李登輝曾一再呼籲北平領導當局,放棄意識形態的對立,為兩岸中國人開啟和平競爭與統一的新時代。只有「雙贏」的政策,才能維護中華民族的最佳利益,也只有互相尊重,才能逐漸達成中國統一在民主、自由和均富制度下的目標。 在李登輝眼裡,「一個民主自由的中國才是未來的希望」,而中共害怕的就是民主自由。這次訪問造成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緊張關係的升高,也被部分人士認為是引發年「1995-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中共國為了阻止李登輝在1996年選舉連任成功,於是進行以武力威懾台灣的、軍事演習,此舉立刻引發台海危機。

首先,1995年7月18日中國第二炮兵部隊和南京軍區分別向台灣外海距離基隆港約56公里的彭佳嶼海域附近發射飛彈,並舉行兩棲登陸作戰演習,美國克林頓總統則緊急調動兩個航母戰鬥群進入台灣海峽,海峽一時戰雲密佈。

緊接著,台灣在1996年3月23日舉行「華人」有史以來第一次台灣總統直選,這絕對不是中共國所樂見的一件事。因此同時從1996年3月8日至3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對台灣島周遭海域的第二次飛彈發射及軍事演習,飛彈落在基隆及高雄外海。台灣的軍隊及所屬飛彈部隊也隨即進入最高警戒狀態。

早在1996年3月8日當天,美國克林頓總統立刻宣佈「獨立號」航母戰鬥群部署到台灣東北海域,並進行大規模的海空聯合演習。1996年3月11日,美國海軍又自波斯灣加派「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群前往台灣東部海域,預定與「獨立號」航空母艦戰鬥群會合,此項海軍調動為美國自從越戰後在亞洲地區最大的軍事部署。另一方面,中共潛艇部隊也緊急全部出海抗衡。面對一觸即發的臨戰狀態,美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皆已準備自臺灣撤僑。

台灣如何自我面對現在及未來的台海危機

2022.2.24發生於歐洲的俄烏戰爭,帶給台灣很多珍貴的啟示。一個國家必須自己先有足夠的自衛軍事能力,加上全國軍民抵抗外敵的堅強意志及決心,才能獲得世界其他國家的同情與源源不絕的武器及經濟援助。台灣千萬不要成為扶不起的阿斗。「自助而後人助」是唯一的致勝準則,它絕不是空洞的口號。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