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地震測報 加強防災作業

每當地震發生時,總能透過手機,第一時間收到國家級警報,讓民眾可以盡快避難。另外,地震測報中心也同樣能在地震發生後10秒,迅速對外發布「地震快報」。預測系統如何在地牛翻身的同時,帶您一起瞭解地震測報背後的高科技。

氣象局從1991年開始,執行「強地動觀測計畫」,陸續在台灣建置了700多個地震測站,也開始啟動了我們常常聽到的地震速報。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說,「預警就是地震發生之後,我們利用快速地計算,預估出來這個地震有多大,那它影響的範圍有多廣,把這個預估的結果,利用手機簡訊、電視台推播發出去給這些會受到影響地區的民眾。」

專業地震測報 加強防災作業
專業地震測報 加強防災作業

光有陸地上的地震站還不夠,氣象局在2007年開始,想辦法到東部外海蓋海底的地震站,才有辦法把地震預警的時間再提早一點,為了替靠近震央的民眾爭取更多的時間,這些年(也)開始積極地研發「現地型」的預警系統。

時任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結構監測與控制組組長林沛暘說,「我們講複合式的地震速報,我們是在花蓮得到一個很好的驗證,因為花蓮、宜蘭、台東、台中,就是離震央大概70、80公里內的那些區域,都是現地型先發報,其他的是區域型先發報,靠近震央的人用現地型發警報,外線就靠區域型警報,所以代表說複合式地震速報,這個合作模式是非常地好,實際的成效也很棒。」

幾十年來投入與地震波賽跑的,除了政府之外,在台灣各個角落,也有許多專家、企業在默默努力著。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課長陳達毅說,「對我們來講,我們要不斷地追求系統更穩定,然後可以更快速地給出精確的警報,讓它可以應用的層面更廣,然後民眾知道要如何精準地運用這些資訊,然後平常也做過一些演練,那他收到這個警報的時候,他就很快地知道怎麼樣去應用,這樣就可以建構一個更安全的環境。」

專業地震測報 加強防災作業
專業地震測報 加強防災作業

位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多虧了這些分佈密集的地震測站,讓我們面對地震時,有如吃下定心丸,更能臨危不亂。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更多民視新聞報導
1圖秒懂「五一勞動節」連假天氣!這天防大雨
快新聞/基隆19名郵務士確診 郵政展業工會提17點訴求
快新聞/陳建仁揭台灣COVID-19致死率 嘆:駭人聽聞的預測造成不必要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