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供應鏈安全的全球策略看台積電
文/楊聰榮(新東向產業聯盟理事/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全球供應鏈安全近年來從幕後走向前台,成為國際經濟與地緣政治的熱門議題。在這場賽局中台積電作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與台灣的經濟支柱,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2023年台積電以56%的市場份額主導全球晶圓代工市場,這份數據來自TrendForce。其先進製程技術支撐從人工智慧到電動車的關鍵產業。然而隨著新冠疫情暴露供應鏈脆弱性、美中科技戰加劇,各國紛紛將供應鏈安全提升至國家戰略層次。台積電與台灣因此被推向聚光燈下,既是全球需求的焦點,也是風險與機遇交織的試驗場。
全球供應鏈安全的危機起源於近年來的連鎖衝擊。2020年新冠疫情導致工廠停工、物流癱瘓,半導體短缺讓汽車、手機等產業陷入困境。隨後美中科技戰進一步加劇不確定性。美國對中國的晶片禁令與設備出口管制,促使各國意識到過度依賴單一供應來源的風險。以半導體為例,美國自給率從1990年的37%降至2020年的12%,這項數據出自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歐洲同樣僅剩10%左右。台積電作為全球高端晶片的主要供應商,成為各國爭相拉攏的對象。然而這份依賴也讓其從技術領導者,轉變為供應鏈安全的戰略棋子。
美國的供應鏈安全策略聚焦於「去風險化」與本土化。2022年通過的《晶片與科學法案》撥款520億美元補貼半導體產業,目標是將製造拉回美國。台積電因此在2020年宣布投資120億美元於亞利桑那州建廠,預計2024年量產5奈米晶片,並於2023年追加第二座工廠計畫。這不僅是商業擴張,更是美國確保晶片供應不被亞洲地緣政治威脅的手段。然而美國建廠成本比台灣高4至5倍,業界估計提供了這項數據。且當地缺乏足夠的技術勞動力。對台積電而言,這意味著更高的營運成本與資源分散,對其技術領先地位構成潛在壓力。
日本與歐洲同樣不甘落後,試圖分一杯羹。日本在2023年吸引台積電投資80億美元於熊本建廠,目標是重建本土半導體供應鏈,並降低對台灣與韓國的依賴。日本政府提供高達50%的補貼,顯示其對供應鏈安全的急迫性。歐盟則推出《歐洲晶片法案》,計畫到2030年將半導體產能占比提升至20%,並與台積電洽談設廠可能。這些舉措看似為台積電開闢新市場,實則隱含挑戰:產能分散可能削弱其在台灣的集中優勢。創辦人張忠謀曾直言:「半導體產業的成功在於集中,而非分散。」全球供應鏈安全的訴求是否會讓台積電偏離其核心競爭力?
對台積電的直接影響在於被迫調整全球化策略。疫情期間晶片短缺暴露其產能無法完全滿足全球需求;如今各國的在地化要求又推高其海外投資壓力。然而台積電的核心優勢——如3奈米與未來的2奈米製程——仍依賴台灣新竹科學園區的研發與製造生態系。若資源過度外流,可能讓競爭對手如三星或英特爾趁虛而入。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預測,2030年全球晶圓代工市場將達2000億美元,這是SEMI提供的數據。台積電若想保住霸主地位,必須在分散與集中間找到平衡。更重要的是,供應鏈安全訴求可能帶來技術外洩風險,例如美國要求分享製程資訊,或中國的挖角行動,都讓台積電的技術壁壘面臨考驗。
對台灣而言全球供應鏈安全的趨勢既是機遇,也是風險。台積電的全球地位讓台灣成為半導體供應鏈的樞紐,其產值占GDP超過15%,經濟部提供了這項數據。這種地位吸引國際合作。然而這份重要性也讓台灣成為地緣政治的焦點。若兩岸緊張加劇,台積電可能被視為戰略資產,增加軍事與經濟風險。美國雖將台灣納入其供應鏈聯盟,但其保護主義政策(如限制技術轉移)可能限縮台積電的發展空間。反過來若台灣能善用這波趨勢,例如與歐日深化技術合作,或加速設備國產化(如與東京威力科創聯手),則有望在全球賽局中爭取更大話語權。
台積電與台灣如何應對供應鏈安全的挑戰?短期內台積電採取靈活策略:美國與日本廠專注成熟製程,尖端技術留在台灣,以兼顧盟友需求與自身優勢。長期而言台灣政府需扮演更積極角色,例如擴大半導體人才培育,目前每年僅約3000名畢業生,遠低於需求。並推動供應鏈多元化,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市場。台積電則需強化技術壁壘,透過專利保護與研發投資,確保競爭優勢不被侵蝕。全球供應鏈安全的賽局既是壓力,也是轉型的契機。
全球供應鏈安全的浪潮已不可逆轉,而台積電與台灣站在浪頭之上。這場賽局讓台積電從技術霸主變成全球矚目的焦點,也讓台灣從小島經濟躍升為戰略要地。然而機會與風險如雙刃劍,關鍵在於如何應對:讓台積電專注技術創新,而非淪為地緣政治的工具;讓台灣抓住轉機,打造更具韌性的經濟結構。在這場供應鏈安全的全球競賽中誰能掌握平衡,誰就能夠贏得最後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