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台灣設計要營造一個美麗矽島的國家形象

龜山島浮在太平洋的粼粼波光中,綠油油的水田阡陌蹤橫,音樂響起,旁白說「這是齊柏林鏡頭下的台灣之光」,隨即,出現燈火輝煌的圓山及東區夜景,汽車尾燈Bumper to Bumper。鏡頭轉到,一望無際的金黃稻穗,白鷺鶿飛過稻浪,飛進草原上的牛群當中。鏡頭再轉到,白煙噗噗的大屯火山,接著是崇山峻嶺、峽谷、花東縱谷、蘭陽平原、嘉南平原、玉山主峰,一群原住民孩子站在山頂上,撃掌歡唱,歌聲迴盪於群山雲煙之間。突然,一排巨浪衝向藻礁海岸,一群飛鳥掠過紅樹林水道,群鹿奔逐。最後是,宮廟賽會、馬拉松賽跑、蘭嶼獨木舟的人群活動,橘色的高鐵列車飛馳而過,台北東區摩天大樓尖塔閃耀著陽光。旁白說「齊柏林看見台灣之光」,又以台語做了總結「大金疼惜台灣」。

這是日商「大金冷氣」所拍的2分鐘半廣告,是一個以企業品牌帶上國家形象宣傳的好實例、好作品。廣告主雖是日本大廠,廣告製作卻是在台灣,是台灣設計作品。它在上網YouTube三個月,吸引了660萬人觀賞,至今仍在電視播放,設計者在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成功扮演了情感溝通的角色。它也說明了設計界能為台灣做些什麽。

台灣設計由1950年代的室內設計、1960年代的建築設計、商業設計、1970年代的工業設計,發展到1990年的包裝設計、多媒體設計,乃至於2000年出現的景觀設計及時尚造型設計,70年來隨著經濟而蓬勃發展,到今天已是人才輩出,沛然有成。一流的設計作品隨處可見,那怕是一款原住民的傳統服飾、一間料理店的菜單、一座城市的網頁、一場婚宴的流程,都可看到台灣設計者的巧思。更不用說暢銷全球的台灣產品設計了。

前外貿協會設計處長、米蘭台灣設計中心總經理鄭源錦博士最近撰寫的《台灣設計策略的演變:台灣設計史》一書,對於「設計」引經據典作了許多的定義。其中之一說:「設計是綜合美學、技術、經濟的工作」,最符合我的觀點。「技術」(Technology)是最基本的,因為一定要能解決人類生活甚至生存問題,設計才有意義,這是它的精準性與功能性。好的設計必然是美的設計,能夠讓人產生情感共鳴,也能夠創造利潤,這是它的實用性。這本580頁(21X29.7公分)的巨著,圖片非常豐富,可說是瞭解台灣設計發展史最佳的實用書籍。

鄭博士師大藝術系畢業後即投身設計工作,1966年擔任大同公司設計課第一代課長。大同公司是台灣最早發展設計及品牌概念的企業之一。我記得大同公司早年在長安東路有一棟4層樓大建築,建築上面有一排大字:品牌是企業的生命。鄭博士後來加入外貿協會,從事協助外銷廠商提升設計及包裝的工作,1998年赴英國萊斯特–德蒙佛大學深造,取得設計科技及設計管理雙料博士,爾後在台科大、東海大學及成大設計系所任教。

我與鄭博士有40年的同事情誼,常聽他講外銷產品設計、品牌與OEM的問題。所謂OEM就是「原廠委託製造」(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自1970年以來便盛行於台灣,基本上是在「為他人作嫁衣裳」,從推廣設計的觀點,鄭博士認為台灣產業最終還是要走上設計、創新、品牌行銷的道路,這一點在他的書裡有專章討論。他把OEM改成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再改為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ing),可說是「吾道一以貫之」地在推廣設計。

台灣廠商要發展品牌,也許現在是個機會。主因是全球以中國為中心的供應鏈正在重組,高端製造回流到台灣、日本、歐洲、美國,勞力密集產業外移到東協及南亞,而中國自己的「紅色供應鏈」也在興起,對台廠形成競爭威脅。然而,台灣外銷產業半世紀以來以打鐵匠「10年磨一劍」的精神,專注於高端ITC零組件製造,已經在全球跨境價值鏈中,站穩了關鍵性地位。日本報紙用斗大的標題在問:「台灣半導體強在哪裡?」另有附標題說,台積電「世界最強技術」。

依最新股市資訊,「護國神山」台積電已是全球市值第8大公司,10奈米以下先進製程的全球市占率是92%。此外,市值超過Panasonic、Canon等日本品牌大廠的台灣ITC廠商則有聯發科、富士康、聯華等3家,這都是我們這些30、40年前在外貿協會工作的人所無法想像的。

今天的台灣已大規模整合到日美之間的複雜技術生態系統,受益於兩國的研發與設計資源,並取得許多關鍵性技術。有了美日的加持,台灣在價值鏈上推動技術創新、分工升級,將水到渠成,同時它在品質、技術及行銷上,也勢必會有更清晰的產品區隔,特別是在資通訊方面。未來台灣外銷產業將會有能力出口整套的硬體、軟體及系統,並逐漸把美國當作最終市場。新銳技術應用於新銳醫藥、新銳能源、新銳居家、新銳交通等不同領域,提供台灣設計人才寬廣的發揮空間,新銳品牌也是指日可待。

最後,《台灣設計策略的演變》也討論到國家形象的推廣問題,書中提到外貿協會在不同時期所推動的國家整體廣告活動:1980〜1990年代的廣告詞是It’s very well made in Taiwan. 1990〜2000年代是一個自創字:Innovalue(創新價值)。2000〜2010年代為 Branding Taiwan. 不過,對於台灣的國家形象的利基為何?本書並沒有提出一個定論。或許我可以就此問題作個補充。

我1997年第一次外派莫斯科期間,有一次在書店看到俄國人替小孩編製的世界地圖,每一個國家或地區都劃上代表性的圖標(Icon),台灣島只劃兩樣東西:一個是電腦顯示器,另一個是蘭嶼的獨木舟,這讓我非常驚訝於「戰鬥民族」(經過多次戰爭建立起來的品牌形象?)不是只會戰鬥而已,她對台灣的認知居然是如此準確。

是的,台灣國家形象的利基就是電腦顯示器所代表的「技術」(Technology),台灣西部南北400公里,已發展出世界最完整的半導體生態系統,在先進製程、測試、封裝及晶片設計上,競爭力強大無比,這種群聚大概只有加州矽谷稍可與之匹敵。

另方面,台灣確是一個美麗之島,如本文起頭對「齊柏林看見台灣之光」影片所作的描述。16世紀葡萄牙人東來,給台灣取的名字就是”Formosa”。西方所有文書與地圖都使用這名字,一直沿用到二次大戰結束後的1950年代。1950年6月美國總統下令美國第7艦隊協防台灣,就是用Formosa而不稱Taiwan。蘭嶼的獨木舟永遠讓人勾起對「婆娑之洋、美麗之島」的嚮往。

綜合來說,「美麗矽島」可以是台灣國家形象的利基,全球獨一無二。它代表滿滿的活力、機會與善良,同時也代表一股不可輕侮的力量。品牌與國家形象在全球消費者心中是結合在一起的,台灣國家形象好,台灣品牌或廠牌就好。台灣設計要營造一個美麗矽島的國家形象。以上謹供鄭博士與廣大的台灣設計界參酌。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