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從藻礁公投連署談台灣的政治問題

一、因為藻礁公投抹黑環保人士

2020年12月11日,環保團體與桃園民眾發動「搶救藻礁公投連署」,在連署的第二階段,目前已經超過70萬人連署,環保團體預計18日要正式送件。在這個過程當中,民進黨想透過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與環保團體溝通,但遭到冷處理。公投領銜人潘忠政希望能夠召開聽証會,讓資訊公開透明,但是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則表示:工程將會填海造地採取回避措施,不會影響藻礁。

這次公投連署的過程,其實是顯示出台灣政治的若干特色:台灣的社會已經民主化,也可以說是一個成熟的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尤其北部地區。在這個市民社會當中,有著各式各樣的民間團體存在,這些團體就把《被化分成原子的個人》之不同需求反映到公部門上面。因此,政府的任何施政本來就應該隨時注意到:在《私部門與公部門之間的公共領域》之意見。執政黨在取得《代表市民社會的公共領域》之同意時,將使得政府的施政相對容易,也是使執政黨容易繼續執政的主因。但是這次拯救藻礁的公民投票連署過程當中,民進黨內部有聲音説潘忠政是藍營人士,這讓長期參與社會運動的人士聽到,真的會噴飯。由此看得出來:民進黨為了執政的方便,還是不改共產黨與國民黨那一套手法:不是抹黑,不然就是抹成敵對陣營,例如抹藍或抹紅。所以台灣如果要真正走上民主,其實最要改變的就是政黨,只不過民進黨的奧步沒有國民黨那麼多、那麼嚴重罷了。

二、民進黨掌握主導權(hegemony),容易與社會溝通

作者其實在本篇專欄裡,想要藉著拯救藻礁公投連署,來談一位影響現代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很重要的人物,那就是義大利的馬克思主義者葛蘭西(Antonio Gramsci,1891〜1937)。
在葛蘭西活動的年代,俄國的社會主義革命成功,但西歐各國皆失敗,他被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府關進獄中。他在獄中寫了「獄中札記」,批判共產黨一直執著於「經濟決定論」,他發現了西歐的市民社會比俄國成熟,他就根據西歐的現況,把國家規定為:「政治社會」與「市民社會」的均衡,也把國家規定為:「穿著強制的鎧甲的hegemony (可依情況翻譯為霸權或是主導權)」。
葛蘭西的理論可以給民進黨政府參考的就是:統治階層可以透過其主導權去獲得市民社會的各個階層的支持。
以下,我們就來對於葛蘭西有關hegemony 之理論做一介紹:

三、葛蘭西的hegemony理論

(一)獄中札記

所謂Hegemony是指:統治階級不是透過武力,而是透過leadership (主導權)去獲得從屬階級之支持,並以這種合意為基礎所建立的政治關係。

要了解葛蘭西的「主導權」(hegemony)的意義,他在1929至1934年被法西斯政府關進牢裡的時期所寫的「獄中札記」是很重要的資料。

葛蘭西於「獄中札記」當中,以其獨自的觀點,就如下很廣泛的題目進行討論:

1、國家論
2、在近代化上面落後的義大利南部之問題
3、知識分子論
4、文學論
5、大眾文化論
6、 美國主義與福特主義


葛蘭西(Antonio Gramsci)及其著作《獄中札記》。圖/擷自維基百科及www.dimanoinmano.it,民報合成

(二)葛蘭西對俄國革命的看法與對經濟決定論的批判

葛蘭西是具有獨特觀點的馬克思主義者。這只要從他對俄國革命的評價來看,即可清楚知悉。從結論上來說,葛蘭西的結論是:俄國的革命是「反資本論的革命」。

對於葛蘭西的問題與思考,我們可以整理如下:

1、根據「資本論」的看法,社會主義革命應該是因為資本主義成熟而產生的才對,革命不應該發生在像俄國這種落後的開發中國家才對。
2、那麽,是什麼原因導致俄國爆發革命的呢?
3、葛蘭西的回答是:是因為俄國有著《超越經濟的社會意志.團體意志》之發展的緣故。

葛蘭西的思想之特徵就是:他用批判性的觀點,來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經濟決定論。換句話說,他雖然理解經濟結構的重要性,但他摸索著上部結構之革命的可能性。依據馬克斯的看法,(1)人在進行社會生產時,會進入一定的生產關係,這個生產關係是與人的意志無關而按照生產力的發展階段所形成的,而所謂的生產關係就是人以自然為對象而對之施予勞動的社會分工方式;(2)生產關係會形成社會的經濟結構,這個經濟結構會成為「下部結構(基礎)」,來支撐法律、政治或是人的思想等這些上部結構,亦即決定《人的意識》的是這個「下部結構(基礎)」;(3)生產力發展到某個點,會與生產關係衝突,生產關係會轉化成束縛而對於生產力加以壓制;(4)此時會產生社會革命,上部結構就與經濟結構同時被改變。簡單來說,人透過勞動對自然的支配力─生產力,這是歷史的原動力,生產關係與其上部結構─「政治與法律的結構」會按照生產力的發展階段而被形成,但是當生產力大到超過某個點以上時,生產力就會與舊的生產關係產生矛盾,結果,舊的生產關係會被破壞,其上部結構(建築物)也會被變革。

馬克思的這個理論是可以解釋為:當一定的客觀條件成熟的話,一定會發生革命,只要是不成熟的話,革命不一定會發生。這就是經濟決定論。

(三)葛蘭西的「主導權」之概念

葛蘭西的「主導權」之概念是與他對市民社會的剖析有著很深的關連的。要注意的是:葛蘭西在「社會改變」與「統治的分析」這兩個層面上使用「主導權」的概念。
1、 社會改變的主導權

這個概念是顯示:給與不同的利益集團有共同意志的知識主導權、道德主導權;

2、 統治分析的主導權

不只是以司法、警察等的強制力為媒介,也將教會、學校、工會等的裝置當做媒介,而從《附屬階級自發性形成合意》的角度去分析國家的統治。

在上面著兩個概念當中,比起「社會改變」的概念,「統治之分析」的主導權是更重要的概念。為了避免混淆,吾人將「統治之分析」的hegemony單稱為「hegemony」,而hegemony的重點是:國家的統治不只是單單從來自上面的強制,也有來自下層的同意。換句話說,近代國家的統治權力不只是以暴力與強制為依據,也會以被統治者的同意之獲得為依據,葛蘭西就以hegemony (主導性)這個字來顯示這樣的內涵。

(四)俄國為什麼可以透過機動戰而革命成功?

葛蘭西在《獄中札記》當中,就以國家與革命為題材進行討論,而在這個討論當中所產的出來的概念就是「機動戰與陣地戰」。要了解葛蘭西的「主導權」概念,他在「機動戰與陣地戰」當中所處理的市民社會這個問題就非常重要。

在《獄中札記》當中所出現的問題是:如同經濟決定論所說,歐洲的社會主義革命應該發生,卻失敗。為什麼革命在歐洲會失敗呢?在俄國,是可以透過機動戰而奪取國家權力,但在歐洲,機動戰何以未能成功呢?

葛蘭西的回答是這樣的:

1、俄國是由國家直接統治、支配,其市民社會並不成熟,與俄國相比,在歐洲,即使把國家打倒,但在國家的背後是有著《很複雜的市民社會》存在著。
2、在西歐,奪取國家權力並無法成為達成政治革命的條件。
3、歐洲的革命需要《從內部去改變市民社會》的陣地戰(見後述)。

(五)在西歐要怎樣進行革命呢?

葛蘭西認為hegemony 不只對於統治階級是很重要的,對於搞革命的人來說,也很重要。因為:假如說「統治者的權力是透過「對被統治者的說服,而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一事而被維持下來的話,那麼,對於想要顛覆權力的人來說,對於被統治者訴說現在統治階層之權力的不正當性,在被統治者之間醞釀對於現在之統治者的不同意之意思,就將會成為有效的戰略。

對於這種好像是奇襲式的戰略,葛蘭西將之稱為「陣地戰」。這種陣地戰並不是以武力攻擊權力的中樞,以便在物理層面上,將權力加以支配、控制,而去樹立新的革命政權,而是:儘可能說服市民社會的各個階層,使之變成我方陣營的人,以便區分現在的統治階級與革命派。他在《獄中札記》中說:「將藝術、電影、戲劇、教育、報紙、雜誌、收音機等一個個取得,去改變人們的想法,如果能夠使人們喪失對傳統文化.基督信仰的關心的話,那麼政權自然會倒,革命者就會成為權力者。」

(六)葛蘭西對於現代的影響

除《獄中札記》之外,葛蘭西的著作主要還有:
1、獄中書信
2、歷史唯物論與克羅采
3、知識份子與文化的組織
4、馬基維利與對近代國家的備忘錄
5、文學與國民生活
6、過去與現在
這些著作對於1970年代以後的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給與很大的影響。

四、hegemony在語言上的起源

Hegemony這個字在歷史上是具有怎樣用法的字呢?其實,從歷史的發展來看,hegemony這個字有著如下的特徵:

1、這個字是從希臘文的「egemonia」進入英文的。
2、希臘文的egmon是意味著「領導人」、「統治者」之意。此時的「領導人」、「統治者」不是在說明自己國家的政治統治,而是在說明他國的政治統治的用語。

後來,這個希臘語的意義就被留了下來,為了指陳:《嘗試支配其他國家的「超大國」之政治》,因而就產生「霸權主義」(hegemonism)的用語。

本來有上述用法的「hegemony」這個字,就因為葛蘭西而產生很大的變化。簡單來說,本來是政治統治之概念的「hegemony」這個字,就從國家間的關係擴大,而成為如下的用語,亦即:指稱「bourgeois hegemony(布爾喬亞統治)」這種社會階級關係的用語。而這個被擴大的意義的「hegemony」之特徵是:不只是要說明露骨的政治統治,而且要在廣泛的意義上,對於統治加以說明。

五、對於hegemony 與葛蘭西之再評價

(一)對於hegemony 的再評價

1960年後半的國際動盪(特別是以學生為中心的運動)是反映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變遷。這個變化給與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很大的影響。

葛蘭西的很大影響之一就是:「從批判的角度重新審視下部結構決定論」的馬克思主義的出現。換句話說,雖然是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但是把注意朝向上部結構的研究就陸續出現。舉例來說,批判性的馬克思主義就出現在如下的學問領域上面:

1、新馬克思主義(Neo Marxism)
2、調整理論
3、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4、後殖民主義(post colonialism)
5、從屬者研究(subaltern studies)

葛蘭西的理論就在這些批判性的馬克思主義當中被加以「發現」。在死後被遺忘很長時間的葛蘭西,就在上述的歷史脈絡當中,受到人們的再評價。
以下吾人就hegemony與cultural studies之關係稍作介紹:

(二)hegemony與cultural studies(文化研究)

Hegemony的概念進入「文化研究」是透過阿圖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的「國家之意識形態裝置」。阿圖塞在這篇論文當中,就以hegemony為基礎展開其討論。

阿圖塞的hegemony的概念是:它由上往下單方面形成的意識形態裝置;而葛蘭西則認爲:

hegemony是統治階級與從屬階級的對立當中,實施調整與妥協而形成合意的媒介性角色。
阿圖塞認為歷史的現實是複雜的,各自獨立的多數原因複雜的糾纏一起,歷史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向前推進、發展的。但即使我們說各種原因是互相獨立的,卻也不是彼此無關。不只如此,各個獨立的原因有著很深的連結,在某個時候是位處於原因的事情,會跟著在下個階段變成結果,而這個結果又會變成其他事態的原因。因此,要對社會現象追求其中唯一的原因,是不可能的。阿圖塞就把這種複雜的過程稱為「多重的決定」。

他認為國家是人在經濟上的社會關係所形成的集團,但是國家不只是反映經濟關係而已,國家本身具有一個意志,會製造出某種的社會關係。為了製造出某種的社會關係所準備的框架,他將之稱為「國家意識形態的裝置」,例如學校與教會就是。學校與教會教導人們而製造出與國家相應的人。

(三)hegemony 與國際關係理論

在國際關係理論當中,也有討論hegemony (霸權)之領域,不過,在國際關係理論的領域當中所使用的hegemony 之用法與葛蘭西之用法不同,這是必須注意的。
在國際關係理論當中,如下的理論有討論到hegemony :

1、霸權安定論
2、霸權輪替論
3、霸權循環論
4、Hegemony 論(新馬克思主義)

上述這些理論的重點是:國際關係理論中的「hegemony 」蘊含著「嘗試對於他國加以支配的『超大國』之政治」。

以下吾人簡單介紹霸權安定論:
1970年代,儘管美國的經濟相對衰退,但為什麼美國所主導的國際經濟體制會被維持下來呢?
對於這個問題加以回答的是「霸權安定論」(Hegmonic stability theory)。
霸權安定論是由Charles Kindleberger與Robert Gilpin等國際政治學者所提倡的。霸權安定理論的內容是:1、霸權國(壓倒性的大國)之存在對於安定的世界秩序來說是必要的。2、在國際社會上,具有可以供給公共財之理由的只有霸權國,其他國家都是搭便車來利用公共財。3、霸權國如果失去供給公共財的理由時,國際公共財(例如國際經濟體制)將會失去。

這個理論是認為:因爲具有霸權(hegemony)的國家的存在,才會為國際秩序帶來安定。

六、作者的建議

作者本來就想透過專欄來介紹西方的重要思想,給讀者參考,以使台灣在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方面的水準不斷提升,而這同時也可給予台灣人不斷思考如何創造自己的問題。同時藉由本文,也希望給民進黨不斷提升,否則沒有長進的民進黨就跟國民黨與共產黨一樣,只會是個爭權奪利的政黨。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臺,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