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新冠肺炎從哪裡來 專家評估有兩個方面是源頭

【文/陳根】

2020年1月,武漢暴發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簡稱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其病原體為新型冠狀病毒。自2019年12月中旬新冠肺炎初現,新冠肺炎疫情經歷了局部暴發、社區傳播和大範圍傳播三個階段。

海鮮市場暴露迎來了局部暴發階段,主要是在接觸海鮮市場的人群中形成了局部暴發,這一階段的病例大多與海鮮市場的暴露有關。

疫情擴散形成的社區傳播階段。病毒通過接觸海鮮市場的人群擴散到社區,形成社區傳播,在武漢市多個社區和家庭內發生人際傳播和聚集性傳播。
疫情蔓延形成的大範圍傳播階段。由於恰逢中國農曆春節,人員流動性很大,疫情迅速擴大和蔓延,從湖北省迅速擴大到中國其他地區。

1月30日,WHO宣佈本次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新型冠狀病毒屬於β冠狀病毒屬。進化分析顯示,新型冠狀病毒與來自中華菊頭蝠(中國馬蹄蝠的一種)的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bat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related coronaviruses)最為相似,核苷酸同源性達到84%。與人類SARS病毒的核苷酸同源性達到78%,與MERS病毒的同源性達到約50%。

在傳播途徑方面,經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多地已經從確診患者的糞便中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確認該病毒存在糞、口傳播風險。氣溶膠傳播和母嬰傳播等途徑則有待研究證實。具體來講:
呼吸道飛沫傳播:呼吸道飛沫傳播是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主要方式。病毒通過患者咳嗽、打噴嚏、談話時產生的飛沫傳播,易感者吸入後導致感染。

間接接觸傳播:新型冠狀病毒也可通過與感染者間接接觸而傳播。間接接觸傳播是指含有病毒的飛沫沉積在物品表面,接觸污染手後,再接觸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會導致感染。廣州、山東等地在檢測確診患者的居住環境時,在門把手、手機等物品表面檢測到了新型冠狀病毒。

糞-口傳播:糞-口傳播途徑尚待明確。近期,在武漢、深圳地區甚至美國的首例病例中都發現了確診患者的糞便中存在新型冠狀病毒。這說明病毒可以在消化道複製並且存在,也提示了存在糞-口傳播的可能 ,但還不能確定進食病毒污染的食物引起感染和傳播。

氣溶膠傳播: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在空氣懸浮過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質和病原體組成的核,飛沫核可以通過氣溶膠的形式漂浮至遠處,造成遠距離的傳播。目前,尚沒有證據顯示新型冠狀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WHO也認為,還需要進一步的證據來評估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性。

母嬰傳播:目前已經報導母親為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新生兒出生30 小時後咽拭子病毒核酸陽性的病例,提示新型冠狀病毒可能通過母嬰傳播引起新生兒感染。當然,這還需要更多的科學研究證實。

環境傳人是有關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一種最新途徑,這一新發現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所提出。2020年12月19日,鐘南山院士在公開場合提出,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的新課題。鐘南山院士表示,近段時間,國內一些地方出現了零星本土病例(中國的上海、成都、北京、大連等地),國內疫情防控面臨兩大風險:一是外部因素影響,即境外輸入;二是新冠病毒通過環境進行傳播。

而從中國最近所暴發的病例來看,主要是來自於兩方面:一方面是由於境外的新型冠狀病毒進入中國境內;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中國境外其他國家的冷鏈食品的輸入,這些外來的進口食品在其輸出國的包裝、倉儲、運輸過程中攜帶了新冠病毒而進入中國,並引發了病毒通過新的環境傳染給人的現象。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作為一種新發傳染病,人群沒有免疫力,普遍易感。從全國患者的年齡分佈來看,各年齡段人群均對新型冠狀病毒沒有抵抗性,只要滿足傳播條件均可以感染。對全國4021例確診患者(診斷日期截至1月26日)的分析也表明各年齡段人群普遍易感,其中30~65歲患者占71.45%,10歲以下兒童患者占0.35%。老年人和患有哮喘、糖尿病、心臟病等基礎疾病的人感染病毒的風險可能增加。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隱性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則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但幸運的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多數表現為普通型和輕型,總體上其病死率低於SARS和MERS。

節錄自《自律與自然-一部人類與瘟疫的鬥爭史》

想知道更多:7/12全台疫情警戒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