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李登輝總統的領導人條件與liberal arts教育之探討

一、李登輝總統談領導人的條件

作者於最近在看《李登輝の実践哲学》一書,看到了李總統與井尻秀憲教授談有關領導人所應具備的條件。書中有說到:李登輝總統寫過領導人應有之條件的教材。根據「李登輝の実践哲学」一書的內容,李總統說:在民進黨進行蔡英文與蘇貞昌的總統候選人之初選時,他把這個教材交給蘇貞昌。他認為要成為領導人的要件有五個:1、要具有信仰,2、無論什麼時候,要放棄權力,要以這樣的覺悟來當領導人,3、公與私要清楚分開,4、人們所討厭的事情,總統要站在最前頭去處理,5、不要去模仿有超凡魅力的人物,不要看到電視、報紙等等就奇怪地跟著模仿。

對於上面這五點,李總統有若干的說明。就第一點,他說:只靠他自己是不行的,神就在他旁邊。那麼,神說的是什麼呢?他說:我是基督徒,所以出現在聖經上的最重要,那就是社會公義。要以「公義的精神」來處理事情,這是信仰的第一步。換句話說,無論碰到多麼困難的事情,要以「公義的精神」貫徹之。對於第五點,他說領袖的魅力其實是人民的幻想,這個幻想有一天會崩潰。一旦崩潰,就會很悲慘。因此,領導人必須對人民誠實以對,不能說謊。

李總統認為領導人的品格與價值觀非常重要。他就舉出一個例子來說明:1957年的時候,美國有一部電影叫做The enemy below。這部電影是描寫美國與德國戰爭的電影。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美國海軍的驅逐艦(Buckley-class destroyer escorts)在西班牙發現德國海軍的潛水艇(U-Boot-Klasse IX),當驅逐艦碰到「該怎麼做才好呢?」的困難問題時,一位年長的士官就說:假如要成為領導人,就不能說「不可能」或是「不知道」,部下全體的生命繫於你的一句話。李總統以此為例說:領導人要有很清楚的想法,要去貫徹。

李總統也以彼得杜拉克的書《從不確實性到實用主義的時代》來說明領導人的條件。杜拉克說:在自己的團體內部真正有能力的人最囉嗦,這樣的人會大聲嚷嚷說話,但是這樣的人必須用他。假如不用這樣的人,那麼在經營上是不能夠發揮能力的。因為有這樣的人,所以能夠經營順暢。領導人不能說:這種人盡是說些令人討厭的話,所以不需要。領導人不能夠有這樣的想法,杜拉克就是這樣說的。李總統又說:當領導人很困難,像這樣的事情也都要理解,要心胸很寬大的做下去。

在政治方面,李總統認為政治現在是已變成民眾的政治,但是民眾不可能治理民眾。因此,無論如何,必須培養精英。不論美國或是英國,都有精英教育,例如英國的Eton College這種public school,而在美國,像哈佛大學或特殊的地方,都有在做精英教育,而這種精英教育在結果上就會提高教養,例如戰前日本舊制高等學校也是。精英教育要使受教育者愛國家、愛人民,讓受教育者把這兩個條件變成自己的。李總統指出:在以前,只要出自東京大學,一定是一流的,但最近出自東京大學的人很少當上日本首相,其原因是:東大的畢業生或許有的是知識,但是沒有領導國家的思考,所以都只想著自己的出人頭地。

二、菁英政治的思考與Liberal Arts的教育

作者寫過「西洋政治思想與法想史第三篇」,當中有一篇文章是處理菁英理論與大眾政治。全世界都在走向民主化,但無論如何,能夠進行統治者一定是少數,必然是菁英政治。如果大眾社會出現了問題時,由全民選出的領導人就會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其實,李總統就點出了這一點。而領導人是否有足夠的資質去面對問題呢?這與領導人所受過的教育有非常大的關係。李登輝總統所說的日本的舊制高等教育其實就是所謂教養教育、Liberal Arts教育。作者想藉著民報的專欄來談一下所謂的教養教育、Liberal Arts教育,進而談台灣目前的若干的教育問題,

三、Liberal Arts的歷史發展

(一)希臘的教養教育

Liberal Arts原本是自由人之技藝之意。Liberal Arts教育的傳統是從古代的希臘開始的,古希臘是學問開始的時代。在古希臘,人們把教養稱為「paideia」。在古代的希臘,生產活動是由奴隸來做,而希臘的「市民」則是沒有必要從事生產活動的自由之人、擔任公務之人。當時,對於工匠、醫生等專業的培養上面,是施與專門的技術教育,而與專門的技術教育不同的普遍性教育也就另外被加以追求。

換句話說,相對於與職業有關的專業教育之外,古希臘的社會也追求提高自由之民之德、接受普遍性之教育。因此而產生的就是所謂「paideia」的教育。

實際上,柏拉圖與亞理斯多德等這個時代的哲學家就是擔任家庭教師,或是自己創設學校,募集學生,而施與教養教育。

在這個時代所被認為的教養是:

1.和為了賺錢金錢的教育不同,
2.和專業的領域不一樣,是普遍性的教育,
3.培養市民之德、公共精神。
由以上所述可知,我們所知道的「教養」的想法其實在這個時代已經產生。

(二)大學與liberal arts的誕生

12世紀初期,在歐洲產生了大學的原初型態。這個時代,大學所以產生是有如下的背景的:1、基督教廣泛地滲透至社會與文化當中;2、因為十字軍的東征,歐洲與伊斯蘭世界的交流急速擴大;3、具有自由的「自治都市」誕生等。

本來,古希臘的學問是被伊斯蘭世界加以保存的,而在這個時代,就產生了運動將保伊斯蘭世界所保存的古代學問加以翻譯。在這個運動當中,教師與學生一邊移動,一邊學習的組織,據說就變成大學的原型。

在這個中世紀初期的大學,所謂的「上級學部」與「下級學部」就如同下述一般,分開而成立。

初期大學的學系可分為:1、上級學系:學:神學、醫學、法學;下級學部:學:修辭學、邏輯學的「三學(trivium)」與算術、幾何學、天文學、音樂的「四科」(quadrivium)。 、

上述的「下級學部」的科目也可以將七個科目合在一起而被稱為「自由七科(seven liberal arts)」。這個「自由七科」就變成中世紀的教養教育的核心,而與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教養教育」的傳統連結在一起。

或許人們會覺得很好奇:「為什麼這個時代會重視教養呢?」因為這是在古希臘重視教養(paideia)的緣故。在古希臘的paideia ,於後來,就與「圓環」這個概念連結在一起,而成為如下的意義,亦即:七個科目全部連結一起,而製造出一個教養。

於是,自由七科就被變成教科書而傳到中世紀,並變成中世紀的教養教育。


「圓環」這個概念,來自12世紀歐洲博雅教育的七大範疇。示意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三)中世紀學問的特徵
教養教育就是如同上述一般的過程而被產生的,這個教養教育從12世紀知13世紀,就變成是:「法律學」、「修辭學」、「邏輯學」立於優越地位的狀況。特別古希臘的邏輯學就是被稱為萬學之祖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所以在中世的時候,亞里斯多德的學問就被非常重視。

亞里斯多德的哲學的特徵是把所有的學問領域的邏輯加以體系化。因此,在中世之際,邏輯學就以哲學、法學、神學為中心去影響到所有的學問。假如說:「我們如果能夠將近代科學掌握為是物理學的方法侵入到其他各種科學的過程」的話,那麼,中世的學問就是邏輯對所有學問的侵入過程。

如上所述,中世的學問之柱就是亞里斯多德的學問,但這個傳統因為從15世紀左右起所興起的文藝復興而走上崩潰。

如果我們把中世紀的liberal arts的特徵加以整理的話,則可以整理成如下數點:
1.伴隨著大學的誕生,古代希臘的liberal arts就被加以繼承,而這是與實用的學問教育不同的。
2.中世的liberal arts特別重視邏輯學、哲學、法學等等。
3.中世紀的liberal arts是《以神職人員為中心的知識分子》所共通的知識而被加以學習。

(四)文藝復興與liberal arts

從15世紀進入16世紀,就產生了想要復興古典古代文化(藝術、學問等)的「文藝復興」。文藝復興與其說是在特定的時間點爆發性而產生,不如說是從15世紀到16世紀花了很長期間所產生的一個世界史的大事件。中世紀時代的特徵是:天主教在宗教上、精神上的支配與政治上的統治,是非常堅固的。天主教會的力量與基督教的信仰很廣泛地浸透至社會、文化當中,並賦予社會、文化秩序。而文藝復興則是想要脫離基督教的世界觀去返回是自由的古典古代文化之運動。

在中世的時代,大學與基督教緊密結合,學習神學就被認爲是主要的任務。但因為文藝復興,中世的大學就走上衰退。

使文藝復興具有特徵的思想是「人文主義(Humanism)」,人文主義就與liberal arts.教養的想法強烈結合在一起。在義大利的文藝復興時期所被進行的人文主義研究.教育活動被稱為studia humanitatis(humanitatis研究)。所謂Humanitatis研究是指透過拉丁語來研究歷史學、道德哲學、詩學、修辭學的學問,在文藝復興時期,做這種研究的人就被稱為humanist 。

在文藝復興時期,「三學」比起「四科」具有優越性是當時的特徵,而這也就成為現在人文學(人文科學)的源流。

假如我們將人文主義研究的特徵加以整理的話,可整理成如下三點:
1.相對於基督教的世界觀,強調以人為中心的主義
2.對於抽象的神學、士林哲學(或稱經院哲學)與這些學問之基礎的亞里斯多德學加以反彈
3.重視實踐性的知識,以便對於人性加以培育

如上所述,在自由七科當中,重視「三學」的文藝復興當中,就產生了人文學,這就成為後來的liberal arts.教養之學問的一個流向。

如果我們把以上所述之liberal arts的特徵加以整理的話,那麼我們可以說:liberal arts是有限的知識分子之「知識的共通基礎」。這些知識分子在古代是由依靠奴隸生產的希臘市民,而在中世紀則是神職人員,而liberal arts的知識是與職業性的專業知識被區隔開來而被加以學習的。


從15世紀進入16世紀,就產生了想要復興古典古代文化(藝術、學問等)的「文藝復興」。示意圖/拉斐爾筆下的雅典學院。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四、近代國家與liberal arts

如上所述,liberal arts就成為精英所應具有的知識之共同基礎而產生,並進一步的發展起來,但是一進入近代,liberal arts就具有另外的意義,而這就是「教養」的概念。

(一)大學的誕生

為了了解「教養」之概念的誕生,我們有必要就近代大學的成立加以認識的必要。

中世紀的大學在15世紀的文藝復興起,就變成不是學問的中心,而走向衰退。中世的大學不能夠說是現代大學的直接起源,如果能夠說是現在大學的直接起源的,那是在19世紀德國所誕生的近代大學。

近代的世界隨著近代化的發展,就需要在精神上,以國家為單位將國民加以統合,同時需要一個中央集權的政府來管理國家。於是,就產生了需求要去培養政治菁英,以管理具有強大權力的國家,為了培養精英,大學就被加以設立。

十九世紀初,德國敗給法國,就設立大學,以建設近代的國家;德意志大學的理念是:使教育與研究一致,並對學生進行「一般陶冶」(洪寶德【Humbolt】的理念)。在德意志所誕生的這個近代大學後來就成為世界大學的模範。

因此如果從近代的觀點來看,當時的世界要走上近代化,同時國家需要在精神上對於國民的精神進行統合,以形成一個整體的國家,並需要管理這個國家的中央集權政府,於是就產生了需求要去產生能夠管理具有強大權力的國家的政治精英,於是於當時的世界就設立了大學來培養精英。而在這個目的之下,Liberal Arts就以教養教育的形式出現。

近代的大學所追求的目標是將研究的對象=文化以及個人的「教養/人格」加以統合,因此研究與教育的一致化就被當做是理念。

但是在自由主義的影響之下,「個人不能完全與國家同一化,因此,個人也要透過教育成為獨立於國家之外的『自律的主體』」。

(二)日本對歐洲的學習

在二戰前,日本有所謂的舊制高等學校,這是從明治時代到昭和時代於日本所存在的高度教育機關。在舊制高等學校存續的時代,在這裡所實施的教育是為了進入帝國大學等官公立大學的預備教育,其所上的課程相當於大學教養課程,這個教養課程是要使受教育者有豐富的人生涵養與踏入學問世界時有很廣、很深的見識,培養人們的基本素養與基本能力,以便在未來專業課程與研究所等進行學習。這些舊制高等學校是進入帝國大學的保證,只要有高等學校的畢業證書,在不選擇專攻之下,是可以不經過考試進入某些地方的帝國大學。


二戰前的日本的舊制高等學校,是要使受教育者有豐富的人生涵養與踏入學問世界時有很廣、很深的見識,培養人們的基本素養與基本能力。示意圖/Pixabay
五、美國的一般教育

與歐洲國家走上稍微不同之路的是美國。在美國有所謂的「一般教育」(genaral education)。一般教育之目的是為了讓一般大眾能夠廣泛的學習學問的基礎,並讓大眾能以市民的一份子而活動而成立的。因此,這與為了培養精英以進行國民統合的「教養」之概念就具有不同之意義。

事實上,在美國先設立研究所,來進行專業的研究與教育,如此一來,美國就產生了「一般教育」的概念,也就是在大學部的階段,對一般層次的國民廣泛施予基礎學問的教育。

在日本於二次大戰之後,東京大學的校長南原繁就積極導入美國的「一般教育」的概念而成立了「教養學部」。南原主張「一般教育」是把專業的領域加以綜合,並掌握這些領域的關聯性,是在現代社會生存下去所必要的知識。從這個觀點來看,「一般教育」和liberal arts乃至教養的概念是有重疊之處。

六、台灣有無教養教育?

在台灣的大學有所謂的通識課程,而這個通識課程被翻譯為「博雅」課程,我不是讀教育的,實在不該在這裡多說話。可是何以會翻成「博雅」課程呢?我不知道。只是依據我的理解,這個概念跟Liberal Arts 的發展過程所產生的概念是有差異的,尤其台灣的教育始終受到儒家的影響,就有人就把教養課程稱為全人教育。其實這反映出台灣的人文科學所以不發達,是因為有儒學意識形態的教育者不斷阻擋的緣故,我常在學校問同學:你們通識課程讀得還好嗎?同學的回答時常是:聽不懂或是有拿到學分就好,反正通識是營養學分,也學不到東西;缺席的大於出席的。好的通識課程教科書在台灣是很難找到的。


作者指出,台灣的大學有所謂的通識課程,卻常是學生眼中的營養學分。示意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民報合成


七、Liberal arts對台灣人的意義

科學的進步非常過速,整個教育也被迫跟著改變,教養課程也同樣要順應時代。由於美國的影響,許多國家畫虎不成反類犬,造成學生只讀專業而認為教養課程不重要。這在人文科學研究、社會科學(尤其社會學)研究不夠的台灣更是嚴重。其實國民黨教育下所培養出來的人擔任總統的表現,要像李登輝總統一樣,真的是有很大的差距。這是台灣的隱憂,我不知道民進黨看到了沒有。

其實,在現代的社會,環境的變化快速,為了生存下去,人們必須要擁有在社會生存下所必要的能力。因此,Liberal arts .教養具有如下的意義:

1、在廣泛的學問領域當中,將自己的專業領域加以定位,使人們能夠從相對的、批判的角度去掌握自己的專業領域;

2、能夠通於專業的鄰接領域,從更多邊的角度來檢討專業的研究;

3、因為具有關於自然、社會與人的廣範之知識,而使自己能夠成為用自由的立場思考與行動的個人。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學習liberal arts 其實也是在描繪一張我們所面對的世界與學問世界的「地圖」。把liberal arts 變成自己的東西,是會使人們在真正的意義上成為「liberal =自由」的人。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