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武漢肺炎對台灣經濟之衝擊將更勝SARS

去年(2019)12月中國武漢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下稱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根據中國網站對確診病例的統計(很可能低估),迄今(2月10日)中國境內已達40,197例,死亡908例;全球共40,650例,死亡910例。為了防止疫情擴散,中國各大城市陸續封城,中國首都北京今天也封城,最大都市上海亦跟進。據報導,迄今中國已有逾80座城市採取封閉式管理(即封城),包括四大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中國政府原決定延長春節假期,到2月10日才復工。但今天預定復工日,卻有非常多的企業基於疫情惡化的威脅而宣布延後復工。此次「武漢肺炎」災情之嚴重將遠勝於17年前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對經濟之衝擊也將更勝於SARS。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研究,2002年11月到2003年7月間的SARS疫情,在37國造成8,098人罹病(含中國5,327人、香港1,755人)、774人死亡,全球平均死亡率達9.56%,全球經濟損失達400億美元(約當新台幣1.2兆元),中國及香港的經濟所受打擊尤其沉重。實際資料顯示,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季增率由2003年第一季的12%以上,大幅回落到第二季的3.5%,年增率由11.1%回落2個百分點到9.1%。主要受到影響的產業包括:觀光旅遊、交通運輸、旅館飯店和餐飲等相關服務業。

此次「武漢肺炎」疫情,在短短一個多月期間(尚未達高峰期)就造成全球共4萬650例,已是SARS疫情全期間的5倍。而且在中國各大城市都採取封閉式管理,中國政府又下令企業延後復工等前所未見的措施。因此,「武漢肺炎」造成的災情當然會遠勝於SARS。

在「武漢肺炎」疫情對經濟之衝擊方面,首當其衝的產業雖然同樣是觀光旅遊、交通運輸、旅館飯店和餐飲等相關服務業,但此次疫情對全經濟的影響則更勝SARS,因為過去17年來中國經濟結構的改變,現在直接受影響的這些服務業占全經濟比重更大,例如觀光業占中國GDP約5%,相較於2003年僅占2%。這些來自需求面的衝擊,透過產業關聯效果所產生的乘數效果對全經濟的影響將更大。再加上企業被迫延後開工生產,直接對製造業造成衝擊,導致供給面產業供應鏈的斷鏈效應,故其對全經濟的衝擊當然會更勝SARS。

當中國經濟受到更嚴重的衝擊,連帶也將對全球經濟成長造成打擊,因為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經濟規模遠超越2003年。2019年中國的GDP約占全球經濟的16%,而在SARS爆發時則僅占8.7%。

至於「武漢肺炎」疫情對台灣經濟之衝擊,恐怕同樣會更勝於SARS。由於台灣與中國的經貿交流過密,台灣對中國的經貿依賴度過高,在SARS疫情期間,台灣經濟也因而大受衝擊。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利用投入產出模型的研究,SARS疫情對台灣經濟成長率的衝擊平均約0.9個百分點。當年筆者曾經以「中國風險不可測 雞蛋勿再放同籃—從SARS看台灣的經濟安全」一文(見Taiwan News 總合周刊,第81期,2003年5月15日,第89頁),提醒執政當局,務必要好好地檢討「積極開放」的兩岸經貿政策,並以「全球化」策略來化解經濟「中國化」的危機。然而,當年的扁政府卻置若罔聞,到2008年馬政府更對中國採取「全面開放」的政策。

如今台灣對中國市場(含香港)的出口依賴度高達40%,超過2003年的34%,而且台灣的對外投資有七至八成集中在中國,也遠高於2003年的四成。由於台灣對中國的經貿依賴度更高,「武漢肺炎」疫情當然會對台灣經濟造成更大的衝擊。不過,自2018年3月美中貿易戰(含科技戰)以來,逼使不少台、外商撤出中國,回流或投資台灣,可能使台灣經濟受到的衝擊減輕些,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但願這次「武漢肺炎」能驚醒執政當局與台商,是台灣經濟脫離依賴中國、轉危為安的契機!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