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氣候變遷對水資源的影響

全球暖化將導致全球未來糧食短缺,水資源減少也將造成人類大規模遷徙問題。

談到氣候變遷我們往往只想到氣溫問題,但是受氣候變遷影響最大的其實是水循環,水資源壓力地區所受衝擊更嚴重。氣候變遷造成許多危機,包括強烈的暴風雨、疾病增加和海平面上升等,其中水資源問題後果最嚴重。

目前有16億人居住在水資源稀少地區,2025年將增加到28億人。地球若持續暖化,水資源稀少地區的人口將越來越多。部分澳洲、美國、南非和南歐地區可能受影響,非洲、中東和亞洲大部份地區受創將最嚴重。

專家預測,當水資源不足以供應民生灌溉用水,將引發難民潮,製造業讓許多人口密集地區變得不宜居,數億人被迫遷徙。全球人口增加讓問題更加惡化。根據聯合國預測,本世紀末,全球人口將從現在的73億增加至112億,大部分增加在非洲,但是非洲許多地區已經既熱、又窮、又缺水。

全球暖化打亂了氣候規律,使許多地區降雨減少、地下水乾涸,對水資源供應造成壓力。氣候變遷來臨,熱浪頻率和程度將增加,世界部分地區的乾旱頻率和程度也將升高。其他嚴重問題還包括健康和糧食短缺。部分疾病開始出現在過去不曾發生的地區……幾年前,大規模糧食危機偶爾發生,近幾年則是四處發生。

可能因氣候變遷而導致地下水補注減少的地區,將無法依靠地下水來舒緩缺水壓力。氣候變遷也會衝擊淡水生態系統。濕地、河川和湖泊生物原本便比海洋與陸域生物更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氣候變遷導致的水量與水質改變、甚至是人類調適洪水衝擊所建造的堤防,都可能對淡水生態系統造成壓力。

全球暖化足以引起許多地區氣候系統的混亂、對生態系統的衝擊,並危及人類的生存環境。如

降水模式轉變:乾旱和洪水

氣候變化破壞了水循環和降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科學家認為,「自1960年以來,人為影響很可能已經影響了全球水循環」,而這種影響是發生更嚴重乾旱和降雨事件的可能性增加。隨著較高的平均溫度和可以容納更多水的較溫暖的空氣,可能會出現長時間的乾旱現象,其間散佈著短暫但大量的降雨和可能的洪水。極端降水之間的來回往返有時被描述為「乾旱和洪水」,或更近的時候被稱為「降水狂潮」。

氣候變化與乾旱:乾旱,強降雨和洪水自然發生,涉及許多因素,包括地理因素,但氣候變化會加劇這些事件。例如,溫度上升導致蒸發速率增加和植物蒸騰作用增加,從而導致土壤和植物的水分流失。較高的溫度與最小的降水量同時發生時,乾旱條件惡化了。

氣候變化與極端降水:最近的研究將某些極端降水事件與氣候變化的特徵聯繫在一起。多項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氣候變化創造了使暴雨更加可能發生的條件,導致了最近幾次毀滅性的洪災事件。與水有關的極端天氣事件在生命損失,基礎設施受損和經濟損失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水塔水位下降:冰川和雪災融化

山脈有時被稱為天然的「水塔」,是通往眾多河流和其他淡水源的關鍵源頭。總體而言,山區融水和徑流提供了世界上50%以上的淡水。然而,隨著全球氣溫升高,高山冰川和積雪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許多高山冰川正在退縮,有些冰川國家公園等冰川有在21世紀消失的危險。如果冰川融化,它們將無法恢復。因此,以前依靠冰川獲取淡水的地區將不得不尋找其他來源。

酸雨:破害農作物

因為大氣中含有二氧化碳,雨水在下降到地表的過程中,會溶入一部分的二氧化碳,所以正常的雨水本身就略帶酸性,它的酸鹼值(pH)約為5.6,因此一般大多將酸鹼值小於5.6的雨水稱為酸雨。其實雨水除了受到二氧化碳的影響外,自然界還有許多現象會影響雨水的酸鹼值,使雨水的酸鹼值變化介於4.9~6.5之間,因此將酸鹼值小於5.0的雨水稱為酸雨,是比較保守的定義。

根據研究,台灣地區平均的酸雨發生率約為60%,換句話說十次的降雨有六次下的是酸雨,東部地區的酸雨發生率約為43%;中部地區則約為46%;但是台北和高雄都會區的酸雨發生率則高達80%以上!尤其是北部地區不但冬季的酸雨發生率遠高於夏季,其冬季酸性物質的濃度也高於夏季;其它地區則比較不受季節性的影響。酸雨影響水質和生態,尤其影響植物適應。

你也許不知道,台灣是世界排名第十八位的缺水國家(地區)。在一般人的印象裡,台灣地區平均每年有二千多毫米的雨量,應該是水資源不虞匱乏的國家;但是因為台灣地區地狹人稠、山坡陡峭、雨勢集中,再加上河川短促,所以大部分的雨水都迅速地流入海洋。因此,台灣地區每人每年平均可以分配到的水量,只有全世界平均雨量的七分之一而已,換算成每人每年可用水量大約只有一千公噸(1,000立方公尺),以目前世界可用水量的標準來說,台灣地區是屬於缺水國家。氣候變遷衝擊台灣水資源的壓力是巨大的。

理解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的可能影響,對於確保其適當的管理和利用至關重要。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