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為什麼觀眾活該被罵?

在一個語言和文字充滿謊言與暴力的社會裡;在一個不知自己所說的話、所傳寫的文字已經成為謊言與暴力;在一個彷若末世來臨,假先知掌權,以民主選舉之名大吹法螺的時代。群眾各擁其主,為了下一口飯,對權勢詭計服服貼貼地百般配合,叫你年底要通過的法案,不敢留到年初,寧做鷹犬,不敢攖其鋒。

最是可悲的是大家都忘了最該被「罵」的不是台上高舉麥克風的政客,而是台下咧著嘴、跟著吶喊的觀眾你和我。此刻,來讀一讀《罵觀眾》(又譯為《冒犯觀眾》)(Offending the Audience)這一個風格特異,像空谷的低音,迴盪在每一個人胸壑深處,充滿自省的歷史之聲的戲劇,就在台灣總統選舉的前夕,會不會給大家有一些警醒呢?

試圖通過藝術的手段構想完美世界

當我們一再地發現,透過流言四射的網路耳語、截圖式破碎的新聞報導、被意識形態綁架的名嘴咒語。這些擺脫不去的時代災難,無法使我們得到片刻的清醒,反令我們像不知節制吃了一頓All you can eat一樣,吞也吞不下去,吐也吐不出來。在坐立不安的時刻,唯一可以快意解決的是清空肚子裡的垃圾,我們可能立刻「清腸胃」,需要是一劑催吐劑,或一個催洩的浣腸。我們這才發現文學是有療效的,戲劇的張力更加到位。我推薦《罵觀眾》這個劇本,一經服用,療效卓著。

《罵觀眾》是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 , 1942-),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漢德克是德語及世界文壇始終關注的焦點,很早,他一直就是天馬行空,獨來獨往的憤青。早年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嚴厲地批評了當代文學墨守於傳統描寫的軟弱無能。文學對他來說,是不斷明白自我的手段;他期待文學作品「要表現還沒有被意識到的現實, 破除一成不變的價值模式,認為追求現實主義的描寫文學對此則無能為力。與此同時,他堅持文學藝術的獨立性,反對文學作品直接服務於政治目的。」衝突構成了敘述的核心,因為對漢德克來說,「現實世界不過是一個虛偽的名稱,醜惡、僵化、陌生。他厭倦這個世界,試圖通過藝術的手段實現自我構想的完美世界。」

美好的世界?去垃圾信箱找找看!

並非只有漢德克想到要為人類追求一個美好的世界,你我都曾有宏願,希望貢獻自己,使親友鄰居都過上好的生活。但是,直到有一天我們都老了,才赫然發現自己只是被少數「舞台咖」在舞台下觀眾席安排的道具,他們卻在全劇之中,一直稱頌你是「主角」。如今你抱著孫子(沒孫子就抱一條狗貓毛小孩),連對著電視開罵的力氣都使不上的時候,「舞台咖」還會透過傳媒對著你我說 : 「美好的世界?我不已經許給你了嗎?你沒有收到嗎?去垃圾信箱找找看!」前中研院長李遠哲不是說過嗎?他曾和蔡英文詳談空氣污染和溫室氣體「兩多」的問題。蔡英文回答,2025年之後的事,是下一代的事,她不管。人類第一起謀殺案,該隱殺了亞伯,上帝問該隱:「你的弟弟亞伯在哪裡?」該隱不也態度傲慢,裝作若無其事地回答說:「不曉得。難道我是看顧弟弟的人嗎?」

為什麼觀眾活該被罵?

《罵觀眾》被稱之為 「反戲劇」的「說話劇」,全劇都是沒有情景的表演,沒有情節、角色和佈景的「語言遊戲」。它並不好讀、不好理解,或說它幾乎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話都是「重點」,沒有讓讀者有片刻喘息的節奏。因此,勉強讀完好像叫了一碗牛肉麵,卻來了一碗全是牛肉,沒有麵也沒有湯的東西,吃了下去雖有滋味,但令人消化不良。本書罵得淋漓盡致,但重點在為什麼觀眾活該被罵?我們讀一讀下面這三段敘述。漢德克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了,但卻如此令人毛骨悚然 :

「在這裡,你們並不是單獨的。在這裡,你們沒有特殊的標記。你們沒有特殊的體貌特徵。在這裡,你們不是個體。你們沒有特點。你們沒有命運。你們沒有歷史。你們沒有過去。 你們不是通緝令。你們沒有生活經歷。在這裡,你們擁有戲劇經歷。你們擁有一個確定的東西。你們是觀眾。」

不要以為政治人物遇見你,叫得出你的名字,他就真的認識你,你只不過是他舞台上的「小道具」;不要以為媒體叫得出你的名字,說你是哪個大咖陣營的立委、議員或民間友人,你就以為大咖真的認識你,你只不過是他舞台上的「大道具」。別忘了!你的真正身份只是「觀眾」。「你沒有特殊的標記、體貌特徵。你不是個體、沒有特點、沒有命運、沒有歷史、沒有過去。」別傻了!你只是一張草紙,用完就丟。

你們不是單數;你們是人的複數

「你們不是因為你們的特性而激起別人的興趣。你們是在觀眾的特性裡激起別人的興趣。在這裡,作為觀眾的你們構成了一個模式。你們不是重要人物。你們不是單數。 你們是人的複數。你們的臉孔都指向一個方向。你們被矯正過了。你們的耳朵聽著同樣的東西。你們是一個事件。你們就是這個事件。」

「你們被我們仔細打量。但你們並不構成圖像。你們並不具有象徵意義。你們是一個裝飾。你們是一個模式。你們擁有所有這裡的人都有的特徵。你們具有普遍的特徵。 你們是一種類型。你們構成一個模式。你們做著同樣的事情,而且你們並沒有做著同樣的事情:你們向著一個方向。你們沒有站起來,沒有看著不同的方向。你們是一個模式,你們擁有一個模式。你們擁有一個模式的觀念,你們帶著這個觀念來到劇院這裡。你們擁有那個模式觀念,即我們這裡是臺上,你們那裡是台下。你們擁有兩個世界的觀念。你們擁有戲劇世界的模式觀念。」

作為觀眾,我們沒有屬於個人的「戲份」,因為「你們不是單數; 你們是人的複數」。甚麼時候要你笑,你們就一起哄堂大笑;甚麼時候要你哭,你們就一起淚如雨下。「舞台咖」早就計算得非常精準,觀眾是一種類型。觀眾構成一個模式,並不構成圖像,沒有象徵意義。大多數的戲裡,觀眾基本也不需要一個甚麼模式了,因為觀眾並不是列席什麼戲劇的演出,觀眾根本不需要列席。但「舞台咖」會一直這樣鼓動你和我 : 「你們是中心;你們是焦點。」於是我們受到鼓舞,我們可以開懷興奮。

我們需要什麼模式呢?「舞台咖」揮舞著大旗,對著我們大喊 : 「鄉親們!你們就是模式。你們已被發現,你們就是今晚的大發現。你們鼓舞我們。我們的話語因你們而燃燒,從你們那裡迸射出火花。」

就讓我給大家一劑「解藥」

讀到這裡,我相信已經讓很多人喘不過氣來了,因為我也都快要窒息了。這篇戲劇雖然不長,但是「罵觀眾」才只是剛開始,我之所以沒有繼續引述報導下去,是因為越是後面,罵得越兇,罵到大家都感「生不逢辰」,活在亂世,自殺算了。為了怕鬧出人命,也為了因介紹本書負起道義責任,就讓我給大家一劑「解藥」。是它,讓我可以離開電腦鍵盤,好好去睡上一覺。

「解藥」是別忘了!我們雖然是累世的觀眾,但是我們都花了錢、買了票進場的。你們「舞台咖」這麼惡搞,下一場,我就不花錢買票來看你的戲了。翻譯成選舉語言 : 「我就不把票投給你了」,我就看你還要演戲給誰看!

(作者鄭春鴻明年春天將在松山社區大學開設一門課「生命故事創作班」,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進入課程介紹網頁了解。報名電洽松山社大02-27475431)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