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酈英傑、蔡英文與二次美國對台政策大辯論

由於位於美、中兩大強權的對抗中心,台灣動向攸關美國國家利益;不到十天前美國華爾街日報呼籲台灣應成為美國總統選舉的主要議題。假如台灣成為主要議題,那麼台灣當然很可能會出現在9月與10月美國兩黨總統與副總統候選人的電視辯論議題之中。

今年並不是823炮戰的整數周年,而美國駐台最高官員居然和蔡英文一齊飛到金門向美國軍人獻花,顯然花中有話,而且有「大」話,甚至蔡英文可能只是配角,配合演出。顯然美國與台灣合作已經成為美國總統選舉的重大議題。

這讓筆者想起1960年蔣介石時代美國總統大選中共和黨尼可森與民主黨甘迺迪對於防衛「福、澎、金、馬」的第一次電視辯論。我用「福」、澎、金、馬,是因為兩位總統候選人,都稱台灣為福爾摩沙Formosa, 假如今年台灣再大幅出現在美國總統辯論中,那就是第二次。

1960 年美國總統防衛台灣辯論的時代背景

先用幾句話點出第一次台灣大辯論的背景。中國的蔣介石政權於1949年撤退(或逃)到台灣。接著美中(共)韓戰(1950 6/25〜1953 7/27)爆發。韓戰結束後,美國為了防衛台灣,也為了在第七艦隊自台灣海峽撤走以後可以約束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冒進政策,因此和蔣政權簽訂中(蔣)美共同防禦條約(1955 12/2〜1980 1/1)。在這期間發生了國共八二三炮戰(1958 8/23〜10/5)。砲戰期間美國只做後勤協助、供應武器與顧問。

1960年10月美國總統辯論的時候,台海八二三砲戰才過二年,美國人記憶猶新,而且砲戰隨時可以轉為激烈。美軍會不會被捲進國共台海之戰,當然是美國的重要議題。

美國電視發送設備則到1960年剛剛可以做全國的聯播。所以就在這一年舉行有史以來第一次總統選舉電視辯論會,事實上也是總統選舉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全國辯論會。候選人是當時的副總統共和黨的尼克森以及民主黨參議員約翰甘迺迪,兩個人口才都不錯。


AIT處長酈英傑於法蘭克‧林恩中校的紀念碑前獻花致意。這位美國軍官於1954年金門93砲戰中與台灣軍民一同抵禦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猛烈砲火攻擊中英勇殉職。圖/擷自AIT臉書

第一場辯論在9月26日,無關台灣議題。尼克森太大意,上電視前沒有休息,也沒注意到電視影像受電視的光線、角度、化裝、框框等巨大的影響,電視機前面一副病態,在形象上吃了敗仗。專家普遍認為尼克森輸。在第一場之後,尼克森隨即改進了他在電視上的缺點。

對協防台灣立場一致,對保衛金馬意見不同

台灣議題出現在第二場(10/7) 與第三場(10/13)。

在第二場結束前提問人問甘迺迪:「您說過在金門與馬祖劃下遠東的防線是不智的,你能不能說明一下?」。甘迺迪回答的大意是:「我贊成清楚、沒有條件的防衛福爾摩沙。但是金門與馬祖在戰略上是不可能防衛的。我們從來沒有明白的說要防衛金門與馬祖。我們只說過當進攻金門與馬祖是對福爾摩沙總攻擊的一部分時,才會保衛金門馬祖。」尼克森則認為:防衛金馬是原則問題。金門與馬祖是在自由區,我們不能逼迫國民黨把金門馬祖送給中共。這樣「送」會啟動連鎖反應;因為中共要的不是金門馬祖而是福爾摩沙。第二場尼克森勝利。

第三場一開始就是防衛「福澎金馬」問題。兩人的立場都沒有甚大的改變。尼克森說:「中共不會為打金馬而打金馬,打金馬就是要打福爾摩沙,因此我們唯有依共同防禦條約,防衛台灣」。甘迺迪也沒有讓步,說防衛金門馬祖並不在共同防禦條約裡面。第三場尼克森勝。

第四場(10/4) 並沒有台灣議題。專家認為兩人表現都不錯,勢均力敵。

選舉結果尼克森得票率49.6%, 甘迺迪49.7%,甘迺迪也以較多的選舉人票獲勝。當然選舉勝敗因素複雜,我們無從知道辯論或選舉的勝敗與他們對台灣的立場之間的關聯。


AIT處長酈英傑在美軍孟登道中校的紀念碑前獻花致意。這位美國軍官於1954年金門93砲戰中與台灣軍民一同抵禦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猛烈砲火攻擊中英勇殉職。圖/擷自AIT臉書
值得大力推動讓台灣曝光

六十年來美國人看台灣的角度已有很大的不同。60年前蔣介石獨裁控制下的台灣是在東西冷戰中被美國「防衛」的對象。現在台灣人則是向美國買武器,配合美國的民主理念、利益以保護自身的民主理念、利益的小而富有經濟活力的民主政體。品質好的東西,不怕曝光,而且越曝光越有利。台灣在美國以及全世界的平民百姓前曝光,是台灣的免費宣傳、越曝光越有價值,越不會被美國政客賣掉,值得海內外的台灣人直接、間接的努力促其實現。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