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獲得台北美術獎攝影師登曼波,以全新作品《塑膠禮儀》展現家鄉台中與客家精神!
撰寫 June Howell
「小時候我奶奶都叫我阿比百!」登曼波本名楊登棋,出生於台中東勢,在封閉的小鎮成長,由奶奶親手帶大,因此跟奶奶的關係非常親密。「阿比百」是台中東勢客家話獨有的代名詞,雖然剛開始是帶點負面形容瘋癲的女性行為舉止,後來演變成形容很花俏、很荒謬且突破框架的行為,又帶點陰柔狂野特質的人,因此當奶奶叫他「阿比百」,更多的是一種親暱與欣賞,意思是「你很特別」。
今年登曼波推出新作品《塑膠禮儀》,於「浪漫台三線藝術季」中展出,他返回成長之地台中東勢,展出地點是日治時期遺留的建築,而登曼波的奶奶成長在接受日本教育的時代,「我奶奶是那個時代少數高中畢業的女子,她常常穿得很俗艷,顏色多彩而強烈,又有日本人重視禮儀的習慣。奶奶很喜歡日本,但是她還是講客家話,那個年代不會討論身份認同,但她的青春期剛好是日治時代,因此她每天寫日文、唱日本歌,回想青春少女時代,對日本充滿著正向的期待與夢想。希望我的作品可以展現個人的經驗、與奶奶的連結,及家鄉生活習慣的多元文化與包容。」他擷取客家節慶禮俗中慣用塑膠物件的俗豔色彩,並揉合當地客家口語裡常提到的人物「阿比百」形象,試圖提煉出文化中所蘊含的陰柔美學,以當代眼光重新凝視傳統,創作出攝影、錄像以及裝置藝術作品,向大眾宣示客家獨特的「阿比百」魅力。
這次他也邀請同為東勢人的新生代演員王渝屏共同創作,他們在台中東勢各個地方進行拍攝,其中最特別是到東宮戲院,這棟長得像劇院的電影院是建於1960年代的建築,也是他第一次看電影的戲院。登曼波特別使用Hi8攝影機來進行錄像實驗,並運用八零年代感的蒙太奇鏡頭語言,彷彿與自己過去的記憶對話,詮釋對於「阿比百」這個獨特形容詞的感受。
他談到:「男性作品在亞洲極少陰柔的美感,因此我特別喜歡日本導演寺山修司的作品,它的作品從小鎮的鄉野傳說出發,有一種神秘感,強烈的妝髮造型也很有酷兒的風格,即使以當代角度來看,依然非常前衛。」他也很喜歡日本松本俊夫導演於1969年推出的《薔薇的葬禮》,這齣神奇的電影探討跨性別女子,實驗性的蒙太奇手法,是當時日本的前衛電影,在創作過程中也參考其手法表達多元思考。
接受每個人成為更好的自己
談到多元,登曼波說:「首先你要先認同自己,接受自己不同的面向,盡可能不被框架侷限。接受每個人成為更好的自己,也要接受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即使個人的陰暗面或隱私無法被理解,但仍要去理解它,不逃避並接受自己的感受,讓它成為自己的特質、能量與才能。他認為自己很幸運從事藝術創作,可以將個人特質發揮在作品裡,並讓具有多元特質的人也能夠被表達。
在《父親的錄影帶》等一系列藝術作品發表之後,登曼波也收到許多感動的回饋,他分享:「有很多五、六十歲年長的同志會私訊我,他們覺得很感動又帶有一種無奈,當年的壓抑瞬間被打開。他們對於我父親的故事有共同的記憶,例如:三溫暖是他們的年代很重要的場域,他們告訴我,以前他們都在那裡。」登曼波透過自己的作品發酵出去,讓多元的人找到被包容感及被愛的感覺,他也在作品中採訪跨性別者,讓他們有更多空間表達自己的聲音,這正是多元包容的重要性。
談到未來,下半年度預計十月,登曼波的今年初的作品《居家娛樂》也將在慕尼黑藝術節展出,策展人對於登曼波的作品非常好奇,在西方國家因為有宗教的因素,像登曼波父子的性別認同故事,反而在西方極為少見,登曼波的創作提供獨特的亞洲視角,並對父權重新定義。接下來豋曼波計畫跟變裝皇后策劃舞台劇的作品,並在曼谷音樂節發表。登曼波從自身出發創作,期待透過互相理解,讓世界更包容多元。
製作團隊
文字|June Howell
攝影|Manbo Key
【本文由Tatler Taiwan授權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專訪/Article No.創辦人Ant De Padovane:引領「極簡主義」讓時尚與永續環保並肩而行
推出第一支手機Nothing Phone就讓Apple備感威脅?創辦人「裴宇」是誰?年僅34歲,最擅長項目竟不是3C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