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英雙語介紹人文歷史 「烏克蘭之聲」讓台灣人認識戰火之外的烏克蘭

「許多(台灣)人知道烏克蘭是因為戰爭,但這個國家不是只有戰爭」,身為公民外交平台「烏克蘭之聲」成員之一的狄馬接受《風傳媒》專訪時強調,烏克蘭具有豐富的人文歷史,該平台從烏克蘭角度出發,用中、英文2種語言介紹不涉及政治的內容,讓台灣和世界各地的人能更認識烏克蘭。

烏克蘭之聲(Ukrainian Voices)主要是由在台灣的烏克蘭人發起的公民外交平台,成員都是自發性地參與運作。該平台自7月開始,陸續介紹獲得台灣提供協助重建校園款項的5個烏克蘭城市、過去被誤認為俄羅斯料理的烏克蘭「國菜」紅菜湯(羅宋湯,borsch),以及烏克蘭如何在戰火中保護境內文化資產。

目前在我國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擔任訪問學人的狄馬(Dmytro Burtsev)表示,由於烏克蘭和台灣地理距離遙遠,加上雙邊交流較少,導致有關烏克蘭的中文資訊也很少。曾經旅居過中國的他也說,雖然中國有關於烏克蘭的中文資訊,但還是中國角度為主,並非從烏克蘭角度出發。

雙語分享烏克蘭全面資訊

狄馬提到,烏克蘭之聲分享的資訊同時以中、英文呈現,不只是要讓台灣人更認識烏克蘭,在台灣生活的外國人,甚至是全球各地民眾,也都是烏克蘭之聲試圖傳遞資訊的對象。談到如何挑選題材,狄馬說,成員會每周開會討論,分享內容以軟性題材為主,避免題材太硬而給讀者壓力感。不過烏克蘭之聲想提供全面性資訊,包括有關烏克蘭熱門議題的有趣事實。

狄馬告訴《風傳媒》,烏克蘭之聲仍試著每周談論1則較嚴肅的議題,但這些內容都不涉及政治,而烏克蘭之聲分享題材以歷史、文化、社會為主,狄馬指出,社會議題包括語言和大眾給予軍隊協助。

狄馬說,早在俄羅斯2014年攻擊烏克蘭時,烏克蘭大眾就開始自發性地協助軍隊,像是動員詢問軍方需求,並募款採購內衣褲、保暖物等非武器類用品給軍人,而為軍方翻譯也是支援方式之一,不是只有捐款和從軍上戰場,「烏克蘭之聲同樣也在提供重要協助」。

專訪在台烏克蘭團體:烏克蘭之聲(Ukrainian Voices)成員狄馬(Dmytro Burtsev)(簡恒宇攝)
專訪在台烏克蘭團體:烏克蘭之聲(Ukrainian Voices)成員狄馬(Dmytro Burtsev)(簡恒宇攝)

專訪在台烏克蘭團體:烏克蘭之聲(Ukrainian Voices)成員狄馬(Dmytro Burtsev)(簡恒宇攝)

戰後較適合進行文化互訪

對於烏克蘭之聲的規劃,狄馬坦言,該平台還在初步階段,加上成員都是志願投入運作,先以完成短期目標為主,「長遠目標是讓更多台灣人關注烏克蘭議題...... 烏克蘭與台灣的互相交流相當有限,因此要擴大互相認識」,而烏克蘭之聲也已介紹烏克蘭獨立以來的5本重要著作,以及烏克蘭的經典電影。

不過烏克蘭仍處於戰火之中,狄馬認為,烏克蘭當前沒有資源推行與台灣之間的跨文化關係,但此關係依然重要,因此優先能做的是透過民間倡議。他強調,文化領域是雙邊可拓展的領域,只是目前資源及焦點應在保衛國家,待戰火平息後,對於推動雙邊互動應有更妥善的安排。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專訪》這件事讓烏克蘭年輕人都知道台灣!烏克蘭台灣論壇盼強化雙邊關係
相關報導》 台灣盼能在烏克蘭設代表處!烏克蘭友台國會議員提議邀台灣軍方交流
相關報導》 風水輪流轉,俄羅斯邊城居民擔憂烏克蘭軍越界入侵:「沒有人在乎,直到戰火真的影響到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