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在文化碰撞下成長的青年——親善大使孫芳怡談新二代的優勢、角色、族群認同

從小在多元文化家庭中長大的<a class="link " href="https://tw.news.yahoo.com/tag/孫芳怡" data-i13n="sec:content-canvas;subsec:anchor_text;elm:context_link" data-ylk="slk:孫芳怡;sec:content-canvas;subsec:anchor_text;elm:context_link;itc:0">孫芳怡</a>說得一口流利的中文和印尼文,憑著對兩國文化深刻的了解,成為移民署親善大使,致力於為新住民族群發聲、推廣文化交流。(圖/孫芳怡提供)
從小在多元文化家庭中長大的孫芳怡說得一口流利的中文和印尼文,憑著對兩國文化深刻的了解,成為移民署親善大使,致力於為新住民族群發聲、推廣文化交流。(圖/孫芳怡提供)

跨國婚姻在台灣已有幾十年的歷史,根據政府資料統計,新住民族群在台灣人口已達55萬。第一代從異鄉漂泊至台灣的新住民們如今多已落地生根、在台灣找到自己的家;而擁有雙重文化背景的「新二代」們更成為豐富台灣文化多元性、帶台灣走向國際舞台不容忽視的重要推力。

年僅22歲的新二代孫芳怡是印尼與台灣混血,從小在多元文化家庭中長大的她說得一口流利的中文和印尼文,憑著對兩國文化深刻的了解,成為移民署親善大使,致力於為新住民族群發聲、推廣文化交流。孫芳怡接受四方報專訪,詳談作為一名新二代在台灣的成長經驗,與大家分享新住民的心聲。

不一樣的成長背景|家庭中的文化衝擊

孫芳怡的爸爸是印尼台商,在印尼認識媽媽後,兩人相戀結婚,媽媽也因此從印尼遠嫁台灣。然而,從文化、語言、宗教乃至於生活觀念等各方面的差異卻花了好長一段時間磨合。孫芳怡說:「媽媽剛來台灣的時候沒有親友、也不會說中文,文化、風俗的差異讓婆媳之間多有誤會、關係較緊張」。例如,媽媽本身是回教徒、不吃豬肉,面對阿嬤一番好意燉的排骨湯只能尷尬拒絕,許多生活中的小摩擦就這樣產生。

孫芳怡指出,媽媽除了要適應全新的環境外,還要背負「外籍新娘」的負面的標籤。她說,過去社會氛圍對於新住民並不友善,而家族中有其他遠嫁來台的新住民媳婦在拿到身分證後就離開,這讓媽媽處境更艱難,必須承受來自親戚的刻板印象與歧視。不過,在阿嬤與母親看似無解的隔閡之間,孫芳怡看到了新二代作為連結兩者、緩解緊張關係的特殊角色。

夾在兩代人、兩個文化界域間|「新二代」的優勢?

孫芳怡表示,媽媽與阿嬤分屬兩代人、兩種文化背景,很多觀念早已根深柢固,並不容易改變。她所要做的,不是試圖扭轉兩人的價值觀,而是「傾聽」彼此的想法,提供雙方抒發情緒的管道。尤其是媽媽一開始不會說中文,印尼文流利的孫芳怡便成為她談天、抒發想法的對象。

夾在兩代人之間,孫芳怡成長過程中雖然有許多無奈,但正是因為從小在不同文化、語言、宗教的衝擊與張力下成長,視野因此能夠更加開闊、更理解雙方,包容性也更強。在她眼中,這是新二代最大的優勢。

孫芳怡指出,這也是新住民與新二代最大的不同,新住民帶著自身的文化背景來到異鄉,需要面對、學習並適應全新的世界;而在新二代的成長過程中,不同文化的碰撞、共存卻是再自然不過的常態。就如她從小在媽媽的影響下接觸伊斯蘭教、上清真寺做禮拜,但家裡卻依然擺放神明廳,每逢過節也會被要求拿香拜拜。

她說:「在我的生活中,今天吃台式料理、明天吃媽媽的印尼家鄉菜,這種不同文化交融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也是新二代獨有的成長體驗」。

孫芳怡指出,在新二代的成長過程中,不同文化的碰撞、共存卻是再自然不過的常態。(圖/孫芳怡提供)
孫芳怡指出,在新二代的成長過程中,不同文化的碰撞、共存卻是再自然不過的常態。(圖/孫芳怡提供)

多元背景的優勢下,新二代肩負的角色?

孫芳怡談到,媽媽雖然來台已經很久,但卻始終難以完全融入於台灣生活,獨自出去面對陌生人時仍會有不少擔憂和害怕,遇到事情也多需要依靠她幫忙,這是許多新住民的困境。孫芳怡說,新二代扮演的重要角色也正在此,除了在家庭中扮演調和關係的中間人,更要幫助媽媽這一代的新住民與台灣接軌,走出家庭。

她說,媽媽這輩的新住民由於語言隔閡,再加上對於科技較為生疏,因此新二代能提供的關鍵協助,就是將資訊、資源提供給新住民,讓他們即時了解到政府的政策、活動、語言課程等機會。

除了幫助新住民走出去,她說,還要「幫助台灣走向國際、把國際帶來台灣」。孫芳怡指出,新二代多為年輕人,不再像過去新住民那樣需要被動等待他人提供援助,而有許多管道能夠主動出擊、表達自身的看法。靠著對於不同文化的熟悉、流利的語言能力,再加上社群平台的操作,只要發揮創意就能將台灣行銷出去,也將國際視野帶回到台灣,豐富台灣文化多元性。

最重要的是,孫芳怡認為,這是幫助新住民在台灣安生的根本方式。她說:「許多新住民的困境來自社會氛圍不友善,若能在台灣打造出多元的環境,就能讓在地或未來新進的新住民們更舒適的在這裡生活、不會受到太多的異樣眼光、偏見與壓力」。

孫芳怡指出,新二代多為年輕人,不再像過去新住民那樣需要被動等待他人提供援助,而有許多管道能夠主動出擊、表達自身的看法。(圖/孫芳怡提供)
孫芳怡指出,新二代多為年輕人,不再像過去新住民那樣需要被動等待他人提供援助,而有許多管道能夠主動出擊、表達自身的看法。(圖/孫芳怡提供)

不只一種身份|新二代如何定義自己?

「身份認同」的探索對孫芳怡來說是一條永不終止的旅程。她指出,外在環境、社會氛圍都會影響到一個人對自我的身份認同。她分享到,自己從小就有明顯的自然捲,在國中時因為發現「說印尼語」會惹來旁人的眼光,導致她有段時間相當排斥在公共場合說印尼話。當其他同輩以「印尼人」這個身份揶揄她、開她玩笑時,她也會反駁道:「不,我是台灣人」。

後來,隨著社會氛圍逐漸開放,尤其年輕一輩嚮往多元文化,對新住民多抱持正面、肯定的態度,再加上政府近年新南向政策讓新住民曝光度提高、資源變多,讓孫芳怡感覺到「別人看我的方式變了」。這讓她感受到自己的獨特,使她更能自然的擁抱自己印尼的根,並以台灣人、印尼人兩種身份感到自豪,甚至踴躍擔任移民署新住民親善大使,透過演講、訪談機會為新住民發聲。

孫芳怡表示,未來希望能善加運用自身的優勢,透過拍攝影片介紹台、印文化與伊斯蘭宗教,在台灣推廣多元文化的交流,持續幫助更多新住民被台灣人看見。孫芳怡也期待,未來有一天,新住民、新二代的身份不會再特別受到強調,因為那意味著新住民不再是需要「被看見」的弱勢族群,也意味著台灣的族群共融更加成熟進步。

更多四方報新聞
菲律賓正妹幼稚園老師爆紅 犀利金句網友推爆
知名命理師凌虐印尼看護案 二審判決翻轉!
魅力熟男成老大叔!星國女砸重金徵婚見面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