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曾牽線蘋果來台買綠電,又創能源顧問公司,光景零碳如何助供應鏈脫碳?

淨零排放已成為國家到企業必需正視的課題,但是如何做讓各企業摸不著頭緒,各種教導零碳減排的學程如「零碳大學」、「台灣碳淨零學院」,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台灣老字號醬油萬家香投資的再生能源事業恆利能源也看準商機,聯手美國再生能源顧問公司Apala Group合資成立光景零碳,定位為台美混血的能源顧問公司。

光景零碳公司資本額約100萬元,由恆利能源與Apala Group合資成立。恆利能源是萬家香第三代吳如森所創立的再生能源公司,Apala Group創辦人Orrin Cook曾服務於北美資源解決方案中心(Center of Resource Solutions,CRS)多年,成功把北美的再生能源憑證服務制度與台灣做鏈結,更牽線恆利能源於2019年銷售太陽能綠電給蘋果(Apple),如今雙方二度攜手成立光景零碳,背後是看見什麼機會?

Apala Group創辦人、光景零碳執行董事Orrin Cook接受數位時代越洋專訪透露,「過去美國品牌大廠在產品上是相互競爭,但接下來在減碳上會更多攜手合作,」關鍵在於品牌商有高達9成碳足跡來上下游供應鏈,也就是溫室氣體排放源的範疇三,未來光景零碳希望協助品牌大廠的供應鏈減碳,甚至透過台美合作,有機會發展新的減碳解決方案。

Orrin Cook Apala Group創辦人_2022_04_12_蔡仁譯攝-1.jpg 圖/蔡仁譯攝
Orrin Cook Apala Group創辦人_2022_04_12_蔡仁譯攝-1.jpg 圖/蔡仁譯攝

集結跨領域能源專家,協助供應鏈制定減碳策略

Apala Group過去多服務美國品牌大廠,協助再生能源採購與減碳解決方案制定,由於品牌商供應鏈多在亞太,因此需要像是恆利能源這樣的在地廠商,輔助供應鏈執行減碳。

Orrin透露過去兩週已接觸4家品牌大廠,其供應鏈集中在亞太區,特別是第一、二級供應商,這些品牌商已開始為供應鏈訂定脱碳計畫。

放眼國際品牌大廠,蘋果已承諾2030年供應鏈與產品實現100%碳中和的目標;微軟則制定2030年達到負碳排,包括直接排放及整個供應鏈和價值鏈產生的排放。

僅供報導用途_shutterstock_698300665_apple.jpg 圖/Art Silpakorn via shutterstock
僅供報導用途_shutterstock_698300665_apple.jpg 圖/Art Silpakorn via shutterstock

光景零碳定為能源顧問公司,團隊有15位來自再生能源、電力、碳盤查、ESCO(能源技術服務)等不同背景的專家學者組成,美國5位、台灣10位,未來專家群將給予供應鏈減碳建議。

「淨零排放不是只有一個單位、學校可以單打獨鬥,它需要產官學研的整合,透過跟光景的合作,可以把量能擴大,」光景零碳顧問、逢甲大學綠色能源科技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呂晃志說。

呂晃志觀察,即便企業都知道要導入再生能源,但在能源管理這塊缺乏系統化,像是採購綠電後,怎麼管理、運用及制定作業流程,並逐年改善作成報表,企業還很茫然,「對企業來說,生產與銷售才是主力,這些(指減碳)都不是主要任務,因此需要外部的輔導諮詢。」

不同於其他能源顧問公司,恆利能源有再生能源開發投資管理的實務經驗,加上Apala Group提供國際大廠再生能源購買與減碳解決方案等顧問經驗,「結合兩方的力量,我們提供在地服務,他們(指美方Apala Group)可以跟客戶做更直接的溝通,」光景零碳董事長吳如森說。

吳如森_恆利能源執行董事_2021_11_20_蔡仁譯攝-37.jpg 圖/蔡仁譯攝
吳如森_恆利能源執行董事_2021_11_20_蔡仁譯攝-37.jpg 圖/蔡仁譯攝

除了參考歐美推動淨零的制度,也需要結合本地產業的知識與科技,另一位光景零碳顧問、台灣大學綠色電能研究中心研究員周一婷表示,推動淨零,不能只是靠著提升再生能源發電比例來降低碳排,應加入多元的解決方案,如碳捕集與封存、氫能發電、先進儲能技術等,「產業需要知道這些新技術應用,有助於制定適合自己的減碳路徑。」

消費性、科技大廠需求最強,砸金助供應鏈減碳

面對國際疾呼2050年淨零排放,現階段品牌商已開始要求供應商在2030年百分百使用綠電,但若要達到淨零的標準,「估計需要減少90~95%的碳排,對供應鏈的減碳壓力倍增,」Orrin認為,品牌商可以為供應鏈做更多事,以往品牌會透過支持植樹或投資再生能源等碳補償(carbon offset)方式,來抵銷自身排放量,但現在的減碳趨勢為「 品牌商把錢投資在供應鏈減碳,又稱為carbon inset, 」甚至出現品牌大廠共同建立減碳的基金,幫助供應鏈做減碳。

看到供應鏈減碳需求浮現,光景零碳因而誕生。光景零碳總經理夏曼寧表示,公司第一段會協助品牌大廠的供應商,未來團隊會進到工廠,優先投入碳盤查、提升工廠能源效率、輔導撰寫ESG報告等,並結合美方的資源與技術,「現階段以消費性、科技大廠兩類需求最強,待滿足台灣的需求後,才會進一步拓展到亞太市場。」

對於恆利能源跨足能源顧問領域,再生能源業者天泰能源董事長陳坤宏認為,大企業本身就有足夠資源可以研究法規,但台灣許多中小型企業、年營業額不到億元、未滿百人,編制上對減碳規劃不足,相當需要外部的顧問公司來協助。

責任編輯:吳秀樺

更多報導
發電靠綠能、減碳力道又弱,2050年台灣淨零轉型需要哪些配套?
再生能源占比超過60%!台灣2050淨零路徑公布,怎麼達到穩定供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