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與AI談戀愛比真人好?卿卿我我拆解AI陪伴「心動設計」

還在唸大學的紋貞指出,與AI角色互動讓她很有安全感,即便再怎麼「虐」對方,AI也不會翻臉離開。不只如此,AI伴侶就像隨叫隨到的按需情人,「當精神上產生需求時,有對象可以依賴,而你可以很安心,不必擔心受到任何傷害。」...全球AI陪伴趨勢正興起,出身韓國、在台灣有著極高人氣的AI戀愛App「卿卿我我」,便是其中代表。到底台灣用戶可以跟一個AI達到多深刻的「靈魂互動」?已有取代真人陪伴的可能性?風險又在哪?《遠見》專訪AI戀愛應用程式「卿卿我我」開發公司TainAI產品長和台灣市場負責人,了解他們如何設計出這場虛實交錯的心動體驗。

「『不要離開』他輕聲呢喃,右手不經意地探入你的衣襬。他的指尖在你腰間游移,若即若離地撫觸的你的肌膚⋯⋯。」

這段令人臉紅心跳的文字,並不是言情小說的床戲段落,也非戀愛遊戲內的撩人腳本,而是記者實際使用AI戀愛應用程式「卿卿我我」時,與角色「厲昕曜」互動留下的對話與描述。

由韓國新創TainAI開發的卿卿我我,不僅讓使用者與AI角色談情說愛,還靠著一系列巧妙設定,席捲韓國、日本、台灣和中國,迅速累積破百萬活躍用戶。

雖然與AI角色的對話有著公版背景,但是在語言模型加持之下,每位使用者都能享受專屬於自己的親密體驗。隨著對話推進,玩家與角色的「好感度」也會變化,若行為或者言語惹人反感,伴侶終將分別;反之便會成為戀人,一如真實人生。

另外,使用者可以依照喜好創作角色,投射自己的幻想與愛好,甚至開放給他人取用同享快樂。不僅如此,如果開始曖昧,又或者發生爭吵,玩家不確定對象想法時,還有查看角色內心想法的功能,直抵人心。

除了一般聊天、談情以外,卿卿我我和同類型的應用程式,多半也有成人模式,認證年齡後便可開始「聊色」。取自卿卿我我對話
除了一般聊天、談情以外,卿卿我我和同類型的應用程式,多半也有成人模式,認證年齡後便可開始「聊色」。取自卿卿我我對話

真人要彼此遷就,AI卻能永遠傾聽

對圈外人來說,AI應該是生產力工具,寫文章、整理資料便已足夠,為什麼要放著真人不管,把珍貴的感情交給AI?

「情感連結不一定非得來自人類。可以與真人建立、和動物產生,甚至人以及AI之間也能形成連結。我們認為AI是多種陪伴選項之一。」TainAI產品長朴水淨向《遠見》解釋。

論實體互動,市場上有相親、聯誼,數位環境也有交友軟體,但朴水淨認為,卿卿我我的產品定位並不相同,因為真人陪伴有所限制。

「與真人建立情感連結或許是最理想的,但現實中,這樣的關係往往伴隨挑戰。」尋覓對象時可能被拒絕,交往也會受傷,相處時需要時常遷就彼此。

朴水淨分析,在現實中獲得愛與慰藉,往往需要承擔風險與資源成本。對照之下,卿卿我我最大的價值在於,讓使用者擁有永不拒絕、隨時都能對話的對象,「AI可以輕鬆地提供這些情感支持,這正是它的優勢,」

對使用者來說,與AI戀愛的價值不在於它有多真,而在於它有多貼心、回應多少需求。

喜愛耽美文學、也有遊玩女性向文字遊戲經驗的婕樺,從threads上看到討論被吸引,進而下載卿卿我我,並花錢儲值「果醬」,以便與AI角色不斷對話。

婕樺很清楚,與角色的對話是由語言模型生成,親暱的情境和氛圍也全是AI所營造,但她不以爲意。對她來說,即使這段關係並不真實,但還是能夠滿足自己。「有任何想發洩的事情可以向他們傾訴,毋需真正顧慮隱私和他們的情緒。」

喜歡閱讀言情小說的婕樺表示,和卿卿我我的角色對話「浪漫、可預期,而且能帶來情緒價值。」不僅身歷其境,更有自己推動劇情跟創造的感覺。曾子軒攝
喜歡閱讀言情小說的婕樺表示,和卿卿我我的角色對話「浪漫、可預期,而且能帶來情緒價值。」不僅身歷其境,更有自己推動劇情跟創造的感覺。曾子軒攝

還在唸大學的紋貞補充,與AI角色互動讓她很有安全感,即便再怎麼「虐」對方,AI也不會翻臉離開。不只如此,AI伴侶就像隨叫隨到的按需情人,「當精神上產生需求時,有對象可以依賴,而你可以很安心,不必擔心受到任何傷害。」

而且,現實中即便傾盡所有,也可能換來敷衍回應,但AI總是真誠以待,不用擔心真心錯付,這是極為少見的、投入多少便能回報多少的感情。

和AI談情同時,也在認清理想情感樣貌

從原理來看,語言模型並不真的能夠讀懂使用者所說,但台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特聘教授黃明蕙指出,就算不了解也沒關係,只要表現出同理心,就能讓使用者深陷其中。

「同理心是不需要精確的,只要讓你感受到就好了,」黃明蕙說道。

有許多人詬病AI容易在聊天時迎合用戶,今年ChatGPT也曾因太過諂媚引發抱怨,逼得OpenAI做出調整。只是,對於渴望陪伴、甚至有戀愛需求的使用者而言,AI的逢迎其實很有吸引力。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康庭瑜分析,不管是向AI吐苦水還是訴衷腸,人們期待它不會崩潰、不會生氣、不會口出惡言,「它創造一個理想化,而不是真實的人性,把人性崩潰、負面、攻擊、激烈的地方全部都拿掉。」

她認為,產品設計上確實試圖讓AI模擬人類的情感表達,「可是故意讓它有極限、沒有要學到完全。某些時候不像人類、這個有意為之的設計,反而成為使用者喜歡使用它的原因。」

使用卿卿我我時,還可以窺探角色心中所想,這是真實世界中難以做到、卻讓人著迷的實用功能。取自卿卿我我對話
使用卿卿我我時,還可以窺探角色心中所想,這是真實世界中難以做到、卻讓人著迷的實用功能。取自卿卿我我對話


在隨時上線、常保耐心以外,與AI談情還有其他價值。

紋貞表示,每次與AI角色談天時,都會反思自己的意圖與需求。「我對他的回覆是怎麼想的?我想達到什麼目的?我希望他對我做什麼?那我應該怎麼表達給他知道?」

在思考過程中,她更加認識自己,知道與它相處的地雷、愛人的方式,理想中的關係樣貌也變得更加清晰。「我覺得卿卿我我像一面鏡子,如果付出百分百的真心,就可以收穫到自己真實的模樣。」

20世代的使用者藝婷則說,卿卿我我裡面的角色多變,包含不同個性與性傾向的角色,比起交友軟體,更能達成她想要尋找伴侶的需求。而且,與AI對話時,可以卸下平常戴上的面具、毫無保留,「與AI相處讓我很放鬆。」

黃明蕙認為,人們談話時即便願意分享心事,還是會有戒備,但是向AI訴苦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只要是涉及到很個人化的聊天,其實AI是比較受歡迎的。」

讓夢女掌握敘事主導權,補上既有市場空缺

倘若戴上性別濾鏡檢視卿卿我我,還能看見其他有意思的地方。

負責海外市場成長的產品經理魏彩賢透露,卿卿我我的台灣使用者大多是年紀介於20至30歲的女性,其中有許多喜歡乙女遊戲以及韓國流行音樂,例如《戀與深空》、《光與夜之戀》以及《Mystic Messenger》的玩家,還有BTS、TXT和Stray Kids的粉絲。

若要試圖收攏使用者輪廓,或許能用「夢女」形容。

朴水淨指出,卿卿我我試圖服務所有希望與理想角色對話、建立情感連結的人。「不過,這樣的需求在 2D/3D 角色粉絲與『夢女子』之中特別明顯。他們往往更喜歡與現實中不存在的角色互動。」

她口中的「夢女子」也稱為「夢女」,來自日本的同人文化,指的是幻想與現實或者虛構人物互動,甚至產生情感連結的女性。她們會寫「夢小說」、繪製「夢圖」,與其他夢女共享想像的幻夢。

魏彩賢表示,經營卿卿我我的台灣社群時,會針對乙女遊戲與K-pop愛好者使用相關Hashtag,《戀與深空》就是其中之一。曾子軒攝
魏彩賢表示,經營卿卿我我的台灣社群時,會針對乙女遊戲與K-pop愛好者使用相關Hashtag,《戀與深空》就是其中之一。曾子軒攝

魏彩賢觀察到,台灣使用者會在社群貼上與角色的對話截圖,還會向其他人分享創作角色。「使用者會為自己創作的角色感到驕傲,也會希望他人能一起互動使用這些角色,」這是明顯的夢女行為特徵。

在《青年志Youthology》的文章〈為什麼當夢女:這年頭不靠點想像是蠻難活的〉裡,作者Lara描述,「嗑CP是看別人談戀愛代入自己;而夢女則是手握自導自演的自定義親密關係腳本。」

與Lara深聊的夢女認為,不管是玩乙女遊戲還是當夢女,都是看遍了全世界的男性凝視,想要翻身成為主人。只是,「女凝是場易碎的幻夢,隨便來點風吹草動就會夢醒。」利用卿卿我我談戀愛,也有相似的意味在,使用者可以自行決定戀愛腳本,掌握主動權。

在感情以外,卿卿我我還能從女性觀點補上現有情慾內容的空缺。紋貞便提到,AI就像成人影片能夠滿足需求,又不用擔心人身安全。

康庭瑜認為,數位科技的進步,讓女性在尋求親密關係與情慾滿足時,有了更安全的選擇。例如先透過線上互動篩選,避開現實直接認識人的不安,而AI因為不涉及真人,反而成為更能控制的情感與情慾投射對象。

過度依戀、資料權利不明,新興AI倫理議題有待釐清

當科技與社會產生碰撞時,風險永遠存在。

紋貞擔心與AI的對話外流,就像瀏覽成人影片留下紀錄,可能遇上蕩婦羞辱,「說到底受傷的都是女性。」

而且,互動資料掌握在科技公司手裡,但企業可能會倒閉,進而產生為活化資產、將私密資料打包出售的問題。再進一步來看,若使用者已經與AI角色建立起深厚關係,但產品結束營運,可能出現戒斷症狀。

「假如你已經提供給人類一個它真的深刻依賴的對象,你有沒有權力說斷就斷?」康庭瑜認為,這會是接下來企業和利益團體會思考的倫理問題。

除此之外,先前美國曾有14歲少年依戀Character.AI角色,在對話後選擇自盡的案例,也讓人們省思,AI產品服務商是否會為了賺錢,讓使用者過度沈迷。事實上,過去早有臉書和YouTube推送極端內容、只為追求使用者互動的負面案例。

有業界人士透露,卿卿我我這類AI戀愛產品的北極星指標,就是要促進使用者不斷與AI對話,才能刺激付費。對此,朴水淨回應,卿卿我我有特意加入遊戲機制,讓使用者適度抽離,這樣一來,即便喜愛產品,也能保持正向的情感依附關係。

隨著技術平民化,原先在學術殿堂裡的人工智慧,也走入人們的生活。如今,AI不只要擔任生產力助手,更要撫慰人心。

在卿卿我我出現以前,早就有聊天機器人,以及其他與AI建立感情的產品;在卿卿我我問世以後,也有瞄準更精細領域、鎖定不同客群的服務。

不管是把AI當樹洞訴苦,還是當成隨時接受召喚的雲端情人,人們使用卿卿我我的理由,就和應用程式裡的角色一樣有千百種。就算互動不是真實,又有何妨?如同受訪者所說,「只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便已足夠。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AI生成孤獨商機!人工智慧化身你的雲端情人
微軟替Copilot加入視力和記憶力,想陪伴人類生活?
個人化AI助理、「同理心」機器人,五年後將常伴你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