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求生記5】從劇場跨界電影配樂 他因《窄路微塵》奪金馬獎還貢獻1件事

黃衍仁因《窄路微塵》獲上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  (本刊資料照)
黃衍仁因《窄路微塵》獲上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 (本刊資料照)

《窄路微塵》的配樂由黃衍仁操刀,因此拿下上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不僅如此,電影片名也來自他的點子。

活躍於香港劇場界的黃衍仁於2021年以《濁水漂流》入圍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和電影歌曲,他與林森自中學時代就一起聽音樂、看電影,了解彼此的喜好,此次不需太多溝通便能抓到對方的想法,最後耗時半年完成配樂工作。

談及兩人合作模式,林森說:「開拍前他已看過劇本,我和他談,想要什麼樂器去代表故事的角色。比如我們很早就決定要表達(單親媽媽)Candy和她女兒的關係,可以用烏克麗麗這樣acustic的樂器,那個聲音滿適合。剛開始只這樣說,後來拍完給他看初剪,並告訴他有哪些地方需要配樂,他也建議我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再加一點音樂,大致就是這樣簡單的溝通。」

前製期片名未定,林森遂要求劇組人員腦力激盪,「但都很糟糕。」沒想到黃衍仁看了劇本馬上有靈感,為電影取名《窄路微塵》,大家一致通過。

林森與任俠共同執導電影《少年》,雙雙入圍前年金馬獎最佳新導演。他表示,當時任俠負責現場拍攝工作,他著重與演員溝通,兩人互相依賴。這回林森首次獨立執導長片,得努力提升在片場的執行能力。林森說:「導演在現場要做很多決定,《少年》的經驗對我思考該怎麼拍,很有幫助。」

近年香港觀眾開始支持本土電影,《窄路微塵》創下850萬港幣(約新台幣3,300萬元)的票房。展望未來,文佩卿關注的是港片在國際市場的表現,她說:「我們現在用很低的成本拍電影,但無法跑得很遠。我們的故事或想傳遞的訊息不應該只留在香港,要把想法推廣到海外,讓更多人看到。」

林森(戴帽者)首次獨立執導長片,致力提升在片場的執行能力。左二為演員張繼聰。 (佳映娛樂提供)
林森(戴帽者)首次獨立執導長片,致力提升在片場的執行能力。左二為演員張繼聰。 (佳映娛樂提供)

 

林森編劇、導演,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導演系畢業,作品涵蓋劇情短片《綠洲》《黑哥》和紀錄片《人在皇后》《夜以作日》等,2021年與任俠合導《少年》入圍第58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

文佩卿監製、編劇,香港藝術學院和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畢業,西班牙龐貝度法布拉大學認知科學及互動媒體碩士,監製作品包括《救殭清道夫》《一秒拳王》《濁水漂流》等。

【點擊看完整全文】

更多鏡週刊報導
【小人物求生記1】小人物故事感人卻難籌資 《窄路微塵》道盡磨難求生引共鳴
【小人物求生記2】外星人入侵原劇本拚票房 監製一個理由狠打槍
【小人物求生記3】4年發想21天拍完 《窄路微塵》導演一招嚴控拍片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