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骨科泰斗郭耿南 拯救「大家都說沒辦法」的腳部畸形孩子,助她登上第一高峰
教授郭耿南與我們約在住家附近的攝影棚,預定時間前10分鐘,他迤迤步行而至,從紙袋中掏出2件摺疊工整、領口還釘著姓名紙條的襯衫,顯然是乾洗店送洗回來的衣裳,布料觸感細滑、沒有任何發黃髒污,猜想是新衣吧!
沒想到翻開內裡布標,竟分別是2002年、2007年在香港購置的手工訂做襯衫,版型服貼修身、穿上優雅得體,更凸顯他溫和又一絲不苟的老派紳士風範。
郭耿南出生於日治時代,從小成績優異,保送台大醫科就讀,畢業當完兵後就赴美,申請到密西根大學的醫院實習並完成醫學教育訓練,開啟他的骨科醫師生涯。
當時正是美國的小兒骨科萌芽時期,郭耿南在伊利諾大學當住院醫師時接觸到殘障兒童門診,看到許多小兒痲痺、腦性麻痺的病人有就醫需求,但多數骨科醫生都看成人,對於兒童骨骼研究較少,於是他後來決定專攻小兒骨科,「兒童一輩子還很長,你把他們治好了,會很有成就感,」他說。
同樣是骨科,治療成人和兒童有什麼不同?郭耿南指出,小兒骨科是一門非常特別、複雜的領域,不但要熟悉一般骨科,同時也要知道小兒神經學、風濕關節炎、小兒生長及發展等領域,在診斷和治療也比較麻煩,除了致病因素判別不易之外,還要預測疾病在兒童生長發育期間的可能變化。例如有些小兒畸形,如果判斷慢慢自然發展,將來自然會好,就不要任意動他,不能一有症狀就開刀,可能影響小兒骨骼發育、生長板的發展等等,反而會幫倒忙。
鑽研複雜度高的小兒骨科領域,他的治療成果獲得很高的滿意度,因此不斷獲獎,包括1996年權威健康媒體公布的全美各科最佳骨科醫生20人中,他是唯一獲選的亞裔得獎者,2003年也得到美國頂尖外科醫生獎的肯定;後來他積極參與國際間學會互相交流,除了本身是北美小兒骨科醫學會的創始會員之外,後來更被推選為國際小兒骨科學會聯合會會長,還協助東南亞國家建構小兒骨科領域的教學課程,他因此於2017年獲得亞太小兒骨科醫學會頒發「傑出終身成就獎」。
(圖片來源 / 陳弘璋攝)
談到郭耿南的國際知名度,現任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醫策會董事長林啟禎形容:「世界各國骨科醫生提到郭教授,都會用『老大哥(my big brother)』來稱呼,他絕對是國際小兒骨科界最受推崇尊敬的泰斗。」
同理心和溝通力是好醫生不可或缺的能力
郭耿南深受醫界尊崇,不僅是因為骨科上的專業,更因為他將畢生信仰的「好醫生之道」發揮得淋漓盡致。
他在自傳中提到,每次在教學或演講時,都會特別強調,一個好醫生是「頭腦、心、雙手的乘積」,這3大條件缺一不可,而且,如果腦和手是滿分卻沒有心,那麼「乘起來還是零分」。
與郭耿南開設特別聯合門診10多年的台大醫院兒童發展及評估療育中心主任謝正宜就在診間屢次感受到他的「心」。她回想,曾有一位小病人的媽媽因為歷經多位醫生治療卻成效不佳,非常挫折,一進診間就劈哩啪啦抱怨之前遭到怎樣的對待,「家長訴苦了快半小時,我轉頭看一下,教授微微閉起眼睛,心裡想:糟了,教授是不是睡著了?」她正思考是不是要打斷家長說話,沒想到郭耿南聽完病人媽媽說話,竟然即刻睜眼,語氣和緩地說:「我知道了,(某某)媽媽,那我們現在一起想一下,下一步怎麼樣幫助你的孩子。」謝正宜為此折服:「醫院門診時間有限,大部分的醫生都做不到安靜地聆聽,常會不耐煩的打斷或是批評指責前面治療的醫生,但郭教授很願意站在病家角度、有同理心地傾聽,然後盡力解決問題。」
甚至她印象很深的是,那天看診結束後,郭耿南還詢問跟診的醫生,有沒有人認識病家指責的醫生或他的同事,想邀請那位醫生來參加討論會,一起學習,希望可以不再讓這樣的事情發生。謝正宜思忖,郭教授腦中想的是「怎麼把事情做好」,因此積極去影響小兒骨科界的醫生,讓大家不要犯一樣的錯,「我自己做臨床醫生這麼久了,除非是很好的朋友,否則我也不敢講,」她也坦承,這真的很困難。
(圖片來源 / 陳弘璋攝)
面對小病人和家長,這樣需要溝通的場合格外的多,因為面對同樣的病情,每個人的期望不一樣,「爸媽陪同來和爺爺奶奶陪同來,對於治療的要求就會不一樣,」郭耿南說,要站在病人的角度、觀察家人的互動為他們思考。像是面對小病人有長短腳,那後續處置是要把短的腳拉長、還是把長的腳縮短?變短比較容易,讓生長板變慢就好,但是拉長的話,就得手術切開再接合,癒合時間要長達1年左右,如果病家猶疑不定,他會先詢問病患爸媽和兄弟姊妹的身高再給建議,尋求對孩子和家人最有利、平衡的做法。
不依循將就 努力為病人找出最好的治療
台大醫院骨科部小兒骨科主任王廷明則深受郭耿南鍥而不捨為病人尋找出路的精神所感動。
曾有一位「脊髓脊膜膨出症」的病患,因為部分肌腱沒有功能,在成長過程中腳部畸形得很嚴重,雖然曾經動手術,但術後又反覆發作,王廷明說:「由於她之前已經被其他前輩開過刀了,一般我們的做法經常是follow(跟隨)之前的治療,但教授的做法不是,他仔細觀察病人的症狀和腳部的表現,研究過去手術的刀痕和後續的變化,再重新為她設計治療方法。」多年之後,那位小女生還寫卡片給郭耿南,提到當年術後她的生活、行動變得更方便,甚至還到德國念暑期班、並且到南部巴伐利亞自助旅行,卡片上寫著:「沒想到這麼渺小的我,可以用自己的腳爬上第一高峰的山頂。」
王廷明自己也在孩提時期骨折,當時未獲得適當治療,開刀後至今手仍難伸直,眼見郭耿南在治療上的執著,尤其有感,「郭教授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如果有機會幫助病人,就要想盡辦法,而不是『大家都說沒辦法就是沒辦法』,如果能透過手術治療,能整合過去經驗獲得積極改善,我們就該努力去做。」
醫界指揮家 為病人譜出最美的交響樂章
郭耿南還有個讓一眾年輕醫生自嘆弗如的能力,那就是他的博學多聞。謝正宜回想,有一次研討會上遇到一位來自國外某個小國(謝正宜笑說她真的想不起來)的實習生,沒想到郭教授竟上前跟他聊起那國的歷史地理,相談甚歡,她在一旁詫異不已。
(圖片來源 / 陳弘璋攝)
這樣的本事,是郭耿南從日常生活一點一滴積攢起來的。
他熱愛旅遊、熱愛品酒、熱愛美食,放假時也愛到歐洲聽音樂會,其實他從小就學音樂、學生時期還曾拿過台灣省豎笛獨奏第1名,他常笑說,如果不是走了醫學這條路,他或許會當個指揮家呢!
一個偌大的交響樂團,如何完美呈現作曲者對於曲目的詮釋,指揮家的角色至關重要,若不能善盡領導、溝通職責,個別演奏者表現得再好,曲子終將合奏地七零八落。醫生又何嘗不是呢!一個完美的治療計劃,需要醫生的領導,加上其他醫療人員,更重要的是病人、家屬的合作無間,才能為病人的未來擘畫出最好的結果。
【小檔案】
1940年生,台大骨科兼任主治醫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實證醫學及考科藍(Cochrane)研究中心講座教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