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胖胖大未必佳 認識小兒肥胖迷思

坊間常聽到「小時候胖不是胖」這句話,然而小兒肥胖卻隱藏許多警訊,根據台中醫院調查,近年來小孩普遍出現便秘、肥胖、近視、過敏等症狀,家長們積極尋求解決之道,台中醫院小兒科醫師陳敏恭發現家長普遍擁有小兒肥胖迷思,導致肥胖小孩越來越多。
 
台中醫院發現近3年來小孩有四種現象,較以往增加便秘、肥胖、近視、過敏症狀,小兒科醫師陳敏恭認為台灣家長普遍存有幾項小兒肥胖的錯誤迷思,例如「小時候胖,不是胖!」這樣的觀念,根據今年醫學電子資料,若小孩進入幼稚園時,體重過重跟體重正常的小孩相比,等到這些小孩到了國中二年級,體重過重的小孩變成肥胖的機率大約是過去體重正常小孩的四倍,所以在幼稚園階段,小孩體重如果過重或肥胖,以後變胖的機會更大,醫師陳敏恭表示,有些家長也有「胖小孩才長的高」的錯誤迷思,但長高的要素包括睡得早、睡得好、睡得長、大量運動、營養均衡、鈣質足夠, 通常大部分的胖小孩既能吃又能睡,因此是好睡的特點讓他們長高,並非「胖小孩才能長高」,另外今年時代雜誌更指出小孩肥胖容易導致性早熟,性早熟也不利於長高。
 
醫師陳敏恭表示,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BMI的圖表,BMI值的百分位5到百分位85,是正常,超過百分位85是體重過重,超過百分位95是肥胖,而落在15-50百分位的小孩,在吃東西時,可以不用太在意卡路里,但是70-80百分位的小孩,稍不注意體重的控制,就會變成體重過重,因此小孩BMI百分位,介於15-50,是最健康、最自在,提醒家長,肥胖的孩子長大後持續肥胖的比例偏高,且罹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應灌輸孩子健康飲食觀念,培養運動習慣,遠離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