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總統親上火線後,仍說不清的「國產疫苗」三大爭議!

台灣疫情三級警戒邁入第三週,在全國民眾渴求疫苗的此刻,國產疫苗卻爆發口水戰。31日傍晚,蔡英文總統發表談話,卻仍說不清「國產疫苗」的三大爭議!

31日傍晚5點,總統蔡英文少見地親上火線,針對台灣的疫苗策略召開記者會,進行承諾與釋疑。

記者會中,小英除了撇清民間盛傳的「國產疫苗炒股論」;更向全國民眾再三承諾,國產疫苗的研發製程嚴謹,絕對符合安全、有效的先決條件,並且將以「國際科學標準」來檢驗,請民眾不必擔心國產疫苗的品質。

同日下午,指揮中心的記者會上,衛福部長陳時中同樣有備而來,為了說明國產疫苗在製程上、品質上沒有疑慮,還特別製作兩張手版,以說明國產疫苗與國際大廠間的殊同。

陳時中在昨天的記者會上,說明國產疫苗與國際大廠間的殊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陳時中在昨天的記者會上,說明國產疫苗與國際大廠間的殊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陳時中在昨天的記者會上,說明國產疫苗與國際大廠間的殊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然而,當小英跟阿中聯手向國人保證把關「國產疫苗」的同時,醫界對於本次的國產疫苗政策,仍有不少質疑。

《遠見》特別為此爬梳,從「短期的實驗解盲」「中期的疫苗效力」「長期的國安產業」三大面向分析,一揭小英總統親上火線卻未說清的「國產疫苗」三大爭議。

一、6月底才解盲,怎能承諾7月底「國產1000萬劑」?

細究小英總統近來對於國產疫苗的允諾,不難發現,自5月13日國安會議後,小英不只一次的強調,1000萬劑的國產疫苗,將會在7月底如期出貨。

然而,此項承諾,依據何來?畢竟,不論高端或聯亞,目前的臨床試驗進度仍停留在二期試驗的分析階段,尚未真正的解盲成功,如何能夠允諾民眾7月底即可出貨?

日前,高端疫苗二期試驗執行總主持人、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謝思民便在「臉書」上撰文,指出以主持人的立場來說,凡是都只能用科學數據說話,沒有信心與否的問題,更不會有人能對結果有所預測。

台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陳建煒也於今(1)日發表評論表示,自己已至聯亞、高端的官方網站查詢過,兩公司皆未發表「人體試驗具體數據」,總統何來先見之明,預知兩支疫苗一定有效?

他更表示,國際上疫苗大廠在研發結果上,絕對是三緘其口,不會對進行中的實驗妄下判准;對於那些過早對國產疫苗,提出結果解讀的主持人,他認為,將有損台灣生技業長期建立的名聲。

謝思民也表示,能理解政府為了安定民心而提前允諾,但若反而造成國產研發疫苗的過程失去公信力,反而是得不償失。

台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陳建煒。取自NTU SPARK官網
台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陳建煒。取自NTU SPARK官網

台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陳建煒。取自NTU SPARK官網

二、通過「加強版二期」,就能防止重症?

然而,即便到了6月底,高端、聯亞在「二期解盲」成功,這就能夠等同於國產疫苗在對抗新冠病毒上已具有足夠的效力?

昨(31)日指揮中心記者會上,陳時中對此回應,台灣疫苗廠的二期臨床試驗為「加強版」。相較起國外疫苗大廠,在二期試驗僅收治300到600人不等,高端跟聯亞在二期的試驗人數,都多達3800位,試驗結果足以為疫苗的安全性與有效性背書。

但陳時中沒有說清楚的是,包括輝瑞、AZ、莫德納、嬌生疫苗在內,這些國際疫苗大廠並不是跟台灣一樣「沒做第三期就拿到EUA(緊急授權許可)」,而是「在第三期中得出足夠數據,並出具期中報告才拿到EUA」。

也就是,這些國際疫苗廠是「沒做完第三期」,而非「沒做第三期」。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人體研究倫理審查會委員劉宏恩就指出,放眼所有現在能在美國施打的疫苗,都至少有超過兩萬人以上的臨床三期試驗數據成果,才能成功申請、拿到EUA。

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也指出,當前台灣國產疫苗的臨床試驗人數,僅3000多人,許多重要的疫苗副作用,其實難以被評估。

「國外三期做到萬人以上,還要追蹤兩個月,不是沒有原因的,那都有他必須要看到的副作用。」林氏璧在臉書、Clubhouse上不斷強調,要做第三期才有更多機會發現疫苗施打的重症反應、及早因應,這可能是施打幾萬、幾十萬劑之後才有一個的罕見機率。

三、人命關天!現在是扶植疫苗產業的好時機?

面對外界對於國產疫苗的質問,小英總統和阿中部長倒是在回應上有志一同的表示,要與新冠病毒長期抗戰,而不必仰人鼻息,發展國產疫苗才是長久之計。

陳建煒指出,打造台灣國產疫苗產業鏈,厚植台灣生技產業,早已是長久的政策共識,但,「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

他表示,在現今疫情之下,有效防疫、讓整體經濟盡快復甦才是當務之急。若是在去年,全球疫苗發展未卜的狀況下,透過國產疫苗搶快,當然沒問題;但是現階段已有多款通過國際認證的疫苗,為什麼要堅持先使用國產疫苗?

昨(31)日台北疫情記者會上,台北市長柯文哲也對此質疑,如果把三成的疫苗希望都賭在7月底才可能問世的國產疫苗,恐怕經濟將受到嚴重衝擊,到時「餓死的會比病死的多。」

台北市長柯文哲。台北市政府提供
台北市長柯文哲。台北市政府提供

台北市長柯文哲。台北市政府提供

「要厚植生技業,不能只看短期,還要遵循國際準則,才會有國際競爭力!」陳建煒口中的「遵循國際準則」,指的正是鼓勵台灣國產疫苗,要與國際疫苗的實證方式接軌;唯有在獲得三期試驗的期中數據支持後,台灣的疫苗產業才能發展穩固。

對此,聯亞與高端也相繼在29日、31日對外表示,若是二期解盲成功,將著手進行三期臨床試驗,不會將試驗停留在「加強版二期試驗」,顯見,疫苗廠已感受到各界期許與壓力。

醫界對「獲得三期數據再上市」的聲量持續發酵,究竟該在何時、何地、如何洽購與分配疫苗,關鍵仍在於政府的智慧決斷。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