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驗光、AR 試戴眼鏡,Warby Parker 如何讓眼鏡業數位化?

近年來,消費者購物型態轉變,電商興盛、實體零售逐漸示微,疫情的爆發則近一步加快零售業轉型網線上轉型的腳步,但根據所售商品的不同,並非所有業者都適合轉向電子商務,眼鏡行就是其一。眼鏡作為高度客製化商品,不論是驗光量測視力、試戴或挑選鏡框,都需要消費者親自到店面進行。然而有個企業達成了這看似不可能的任務——Warby Parker

創立於 2010 年的 Warby Parker 是美國一個從網路起家的 D2C(直接面向消費者)眼鏡品牌,於 8 月 24 日向美國證交所申請上市,估值 30 億美元。Warby Parker 販售的眼鏡大多是自行設計製造,藉此降低成本,以提供給消費者更經濟實惠的眼鏡。此外,該品牌也投身於公益,每賣出一付眼鏡就會捐出一付給有需要的族群,目前已捐出了 800 萬付眼鏡。

Warby Parker
Warby Parker

雖然是從線上起家,Warby Parker 也從 2013 年開始經營實體通路,至今已經開設了140多家有專業眼科醫師駐店的實體門市。而在疫情大流行期間,Warby Parker 暫時關閉了實體店,並觀察到有更多人使用了近期推出的驗光 App 服務,線上訂單與居家試戴需求也持續增加。

驗光 App 在家就能測量視力

Warby Parker 上個月推出了新的居家驗光服務「虛擬視力測驗(Virtual Vision Test)」,透過手機 App 便能量測近視度數,測量結果可作為購買眼鏡或隱形眼鏡的依據,目前僅支援 iOS 系統,並且只在美國 29 個州可用、適用於 18 歲到 65 歲的人。

下載安裝後,使用者需先回答數個問題,將設備放置在距離約 10 英尺(約3公尺)遠的位置後,便能進行視力測試。螢幕上會顯示一排英文字母,使用者遮住一隻眼睛,大聲朗讀看到的字母,App 會記錄使用者的回答,並詢問一些視力相關的問題,以找出可能影響眼睛健康的因素,整個過程約 15 分鐘。

Warby Parker Virtual Vision Test
Warby Parker Virtual Vision Test

測驗結果的資料隨後將上傳到 Warby Parker 的伺服器,會有醫生在兩天內檢視結果,並給予使用者更換新眼鏡,或再進行實體測量的建議。測驗一次的收費為 15 美元,若最終結果為建議消費者接受實體檢測,或是度數未改變,則不收費。

居家驗光服務看似方便,但仍有其局限性,無法檢測出嚴重的眼部問題,像是黃斑部病變或癌症等,一些驗光專家擔心,僅透過 App 量測視力而無定期接受檢查,可能會導致民眾過度自信。如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視光學院臨床遠距醫療研究員 Jorge Cuadros 就指出,不應該由任意一位匿名的眼科醫師,在幕後為 App 測量的結果進行分析與處方,而是應由消費者能接觸到的當地眼科醫生提供服務。

Warby Parker 聯合創辦人及暨 CEO Dave Gilboa 則認為,虛擬視力測試是對傳統眼科檢查的補充,而不是取代,其目標並非透過 App 完成全面的眼科檢查,而是僅專注於視力的部分。

居家試戴眼鏡:宅配到府、AR 試戴

不同於服飾,眼鏡必須要實際配戴過才能決定款式,因此發跡於網路的 Warby Parker,在消費者不需或無法親臨實體店面的情境下,發展出了不同的居家試戴方案。

其中一項方案是免費的居家試戴盒。Warby Parker 網站展示琳瑯滿目的鏡架,消費者可從中選擇五種想試戴的款式,網路下單幾天後,試戴盒便會免費配送至消費者家中,透過實際試戴各種鏡框,選出最適合自己的。試戴的期限為 5 天,結束後寄回的費用也由公司負擔,若想購買中意的款式,只要上網訂購,Warby Parker 便會再寄出一付全新的眼鏡。

Warby Parker Home Try-On
Warby Parker 提供 Home Try-On 服務,讓消費者可以隨意挑選五支鏡架在家中試戴。

除了宅配到府的試戴盒外,Warby Parker 也於 2019 年推出 AR 虛擬試戴功能,透過 App 即可試戴各種款式的眼鏡,不僅可以全方位觀察自己配戴的模樣,還可看出鏡片透光與金屬鏡框的質感,十分逼真。


Warby Parker 營收同樣受到疫情影響,今年前六個月的收入為 2.71 億美元、淨損 730 萬美元,而根據 Warby Parker 提交的申請上市文件,去年美國眼鏡銷售額中電子商務僅佔 8%。

但 Warby Parker 結合電商、居家驗光、AR 試戴,運用科技的創新混合方式為消費者進行視力保健,仍為以實體經營為主的眼鏡業帶來了變革。對眼鏡業來說,實體銷售場域仍有其必要性,但眼鏡電商究竟是否為一個待開拓的藍海市場、消費者對於新型態的配鏡流程又是否買單,仍有待持續觀察。

資料來源:WIREDTechChrunchFortu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