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迷路怎麼辦?離線地圖如何使用?山難NG行為、登山前必做事項一次了解

內政部消防署統計,2021年山域意外事故多達398件,迷路及失聯為最大主因,民眾登山時須多加留意自身安全。親近山林之前,你做好萬全準備了嗎?你又是否清楚,登山迷路時該怎麼辦?

登山前做好萬全準備、迷路時不要驚慌,通常便可平安下山。示意圖來源:Getty Images
登山前做好萬全準備、迷路時不要驚慌,通常便可平安下山。示意圖來源:Getty Images

登山前要準備什麼?

內政部盤點,不論高山、中級山、郊山、小百岳,每次登山都應攜帶雨衣、黑色塑膠袋(或鋁箔毯)、雨傘、登山杖、急救箱等必需品;羽絨外套、手套、帽子等保暖物則為秋冬及高海拔路線必備。另應隨身攜帶能量餅乾、糖果等易迅速補充熱量的食品,以應對緊急情況。

而哨子、頭燈、行動電源、備用衣物(應以塑膠袋或防水袋包好)、離線地圖App等,能在迷路時派上用場,也建議備著。

登山前哪些事不能忘?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倡導,登山前務必規畫完整的登山計畫書,選擇合適路線、評估天氣狀況並做好萬全準備,「登頂只是一半,回到登山口才是真的」。

出發登山前,可以將登山計畫書,以及裝備、穿著、準備糧食、登山鞋紋路尺寸等照片資訊,交給留守人(山下的領隊),或者上傳到第三方協同留守平台;要是不幸受困,搜救人員便可依據線索,盡快擬定搜救計畫。

延伸閱讀》登山入門須知:循序漸進+體能訓練

離線地圖怎麼用?

內政部消防署也提到,登山前最好下載離線地圖,像是Google地圖HiKingbookMAPS.ME健行筆記綠野遊蹤等手機App,都有提供離線地圖的功能。並可預先搜尋他人走過的GPX軌跡,和事先練習使用飛航模式下的離線地圖,以備不時之需。

Google地圖為例,使用手機開啟並登入App後,搜尋想要前往的地點,點選畫面出現的地點名稱或地址,輕觸右上角的「⋯」圖示,再按「下載離線地圖」,便可自行選定使用行動數據或WiFi下載資料。或者開啟App後,在首頁點選右上角「個人相片或姓名縮寫的圖示」,選擇「離線地圖」,輕觸「選取自己的地圖」,即可依照個人需求擬定離線地圖範圍。

下載離線地圖後,就算登山時網路連線速度緩慢或沒有連線,只要路線全程處於已事先下載好的離線地圖範圍內,離線地圖便可引導使用者前往目的地。

延伸閱讀》登山迷路怎辦? 內政部籲載「離線地圖」辨方位

延伸閱讀》登山指點迷津就看健行筆記,教你如何上手登山APP

地震、颱風、大雨後暫緩登山!

鑑於地震、颱風、大雨過後,容易造成山區土石鬆軟、地質滑動,登山路段是否還安全,通常無法立馬知道,因此內政部宣導,山永遠都在,顧全自身安全為第一優先,建議民眾天災後的兩星期內,非必要請勿進入山區。

登山迷路怎麼辦?為何「不要下切溪谷」?

登山途中可能不慎迷路,難免驚慌失措、手忙腳亂,但消防署特別提醒,民眾若在登山過程發現自己迷失方向,或是發生創傷、墜谷等意外,務必謹記「STOP」口訣,切忌自亂陣腳。

  • Stop:立即停止前進,不要再走不確定的路。

  • Think:思考登山過程中可能走錯的地方(可以綁樹葉、疊石頭等方式做記號),除非確定有辦法回到原路,不然最好待在原地,因為搜救人員會先沿著步道搜索,留在原地等待救援,獲救機會比較高。

  • Observe:觀察周遭可利用的資源,例如能遮風避雨的樹洞或石洞;並留意附近有無落石坍塌、野生動物出沒等危險因子。

  • Plan:計畫長期待援,分配糧食和水源,選擇適當地點避難,並做好保暖措施。

內政部並呼籲,登山迷路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千算不要下切溪谷」。溪谷地勢陡峭,很可能下得去上不來,甚至失足墜落,徒增危險;且溪谷收訊不佳,又常被樹林覆蓋,搜救較為困難。

登山迷路、發生意外時如何求助?

消防署表示,最佳方式是以手機(衛星電話)撥打110、112、119或當地管理單位,請求救援;並利用衛星定位儀(GPS)、地圖或手機內建的「指南針App」,告訴搜救人員受困座標方位,舉指南針App為例,打開App後,畫面即會顯示方位、北緯X度、東經X度。

當搜救人員或直升機接近時,體力允許的情況下,請盡可能在空曠處,以揮舞顯著衣物、施放煙霧棒、哨子發出求救聲、呼應回覆等方式,引起搜救人員注意。

內政部另建議,如果民眾能上攀到「山稜線」,也可以在此等待救援,因山稜線的視野較好,收訊也相對佳,且登山路徑經常在稜線上。

登山等待救援時還要注意什麼?

除了牢記STOP口訣,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醒,也應留意「333」原則,尤其秋冬、有心血管疾病病史者,需要多加注意:

  • 失溫不超過3小時

  • 缺水不超過3天

  • 不吃東西不超過3周

延伸閱讀》登山迷路緊記「333原則」!這10元小物必備

登山避免失溫怎麼做?

失溫喪命的風險極高,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補充,預防失溫有三大步驟:

  • 洋蔥式穿搭、適時更換備用衣物:最內層建議穿排汗衣,減少熱傳導;中層應穿具備吸溼排汗的保暖化纖或羽絨衣;最外層則建議穿可防風、防水又能保暖的機能外套;頭部也要記得戴上保暖帽子,以免散失大量體熱。倘若發現衣服溼透,應盡快換上乾爽衣服,避免體溫繼續流失。

  • 行進中適當補充能量:登山是是持久且耗氧的運動,應適當補充糖果等食物,以產生熱能。休息時,也要記得先做好保暖,再補充食物和熱飲品。建議隨身攜帶裝有溫熱水的保溫瓶,避免人體因脫水增加失溫與凍傷的危險;絕對不能以酒精替代溫熱水,飲酒雖然會讓人體表面血管擴張、產生溫暖的假象,實際上卻是讓體溫散失得更快。

  • 隨時警覺身體變化:登山者需要適應高山的高度變化、天氣多變等外在風險,三高、心血管疾病等患者,切勿勉強上山。民眾若發現登山途中,身體出現不適症狀,應稍作休息,或者評估是否提早下山。

實習記者:吳桂芳

核稿編輯:廖梓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