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遇上日本舞踊三味線 造一場繡襦夢

(中央社記者汪宜儒台北13日電)國光劇團與日本橫濱能樂堂展開「繡襦夢」共製計畫,由王嘉明執導,以能劇「松風」、崑曲「繡襦記」為原型,交融崑曲、舞踊與三味線,融入當代音樂與偶戲,新編「繡襦夢」。

國光今天舉行了一場很特別的記者會,由王嘉明和「繡襦夢」主角溫宇航、三味線藝術家常磐津文字兵衛主秀,但他們不在排練場飆戲,而是在廚房拼廚藝,以食會友兼聊戲。

跨國、跨劇種的合作向來不簡單,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說,這個合作案已發展2年,今年開始,台日兩方藝術家輪番在日本、台灣碰面排練,也因為長時間的接觸,才發現下廚是這些藝術家共同嗜好,「不覺得進劇場跟進廚房一樣嗎?將那麼多不同的藝術內容/食材湊在一起,最後會變出什麼新口味的內容,實在很讓人期待」。

在溫宇航眼中,這次的製作是世界文化遺產之間的對話交流,不是一般「他演一段,我演一段」的形式演出,而崑曲與三味線的合作交融,也是他覺得最有挑戰性也最讓人期待的部分。

溫宇航說:「崑曲唱來很線性,三味線卻是『答、答、答』的點的節奏,不論是節奏、音律或調性,兩者大不同,各自有自由抒情的部分,但經過這陣子磨合,意外覺得毫無違和感。」

從小學音樂的常磐津文字兵衛,是日本重要的三味線演奏家,小時候就曾在北京接觸崑曲藝術的他,本來就十分著迷這門藝術的優美。他認為,崑曲跟三味線雖然大不同,「但內裡呼吸的吸吐節奏,還有句尾最後的收束,是類似的韻律。這次能一起合作很好,我認為我們是一起找到了新的音樂語法」。

整部「繡襦夢」的演出共有三大段落,第一段為傳統崑曲「繡襦記」的折子「蓮花」,第二段則是日本傳統舞踊「汐汲」,第三段則揉合前兩段的傳統底蘊,新編「繡襦夢」。

劇中,融合崑曲、舞踊、三味線與現代偶,以80歲的唐代書生鄭元和在江畔回顧一生開始倒敘,回想初戀的李亞仙、上京趕考的記憶,在夢與真實難辨之中,交錯輝映內心的遺憾與美好記憶。

「繡襦夢」將於明年6月9起在日本橫濱能樂堂、新潟市民藝術文化會館能樂堂與豐田市能樂堂巡演;9月回到台灣,8、9日在台中歌劇院中劇院,14日至16日在台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演出。10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