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男觀點:好吧,「斗膽」「批評」一下台灣的年輕人!(上)

「台大事件」本身,不需要太多評論,因為它只是太陽花事件的某種延續,性質和太陽花事件完全一樣,只是規模遠遜與太陽花事件。這如同強震之後的餘震一般。也有人評論說,這是民進黨開始破壞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的政策,並且藉此打擊柯文哲政治路線的手段。無論見解如何,在可預見的未來,類似的事件不但不會消失,只會越來越多。

所以與其評論「台大事件」本身,倒不如仔細想想台灣的年輕人處於一個什麼現狀,這是年輕人「真實」的模樣嗎?對他們來說,搞政治真的「幸福」嗎?「小確幸」真的是一種「幸福」嗎?

「批評」台灣的年輕人是需要勇氣的,當然這不是對我而言,而是對于台灣的現實環境而言。很多人說台灣的年輕人是「惹不起」的,某些「不識時務」的人說了些年輕人不愛聽的話,儘管他們言辭的出發點不一定是惡意的,但是他們的結果如何,大家都知道了。閉嘴的閉嘴,道歉的道歉,總之再也不敢和這群「惹不起」的人發生任何摩擦了。

尤其在台北剛剛成功舉辦完世大運之後,批評年輕人,就更是有點不識時務。儘管世大運已經淡出了台灣百姓的視線,但是世大運的年輕選手創造了歷史性的優秀成績,已成最美好回憶。他們展現了台灣年輕人的實力!這樣的台灣年輕人需要被批評呢?

可是世大運的年輕選手不代表絕大部分的台灣年輕人的現況。就好像郭台銘不代表全體台灣的企業家、台積電不代表所有的台灣企業一樣。

因果循环皆有数,有批評就有原因。批評的原因是什麼?台灣的青年人有錯么?做錯了么?如果錯了,他們錯在哪裡?其前因後果是什麼?青年人的最大的困境和問題又是什麼?

所以就從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及個人規劃的角度膚淺的論述一下。如何斗膽「批評」,各位看官且慢慢讀來吧。

2017-09-24-台灣大學舉辦「中國新聲音」歌唱選拔會,抗議學生、社運團體進入舞台前高舉標語02。(謝孟穎攝)
2017-09-24-台灣大學舉辦「中國新聲音」歌唱選拔會,抗議學生、社運團體進入舞台前高舉標語02。(謝孟穎攝)

台灣大學舉辦「中國新聲音」歌唱選拔會,抗議學生、社運團體進入舞台前高舉標語。(謝孟穎攝)

一、政治面來說

台灣民主化三十年來的政治鬥爭,嚴重影響到了年輕人的價值觀和個人發展。尤其近二十年來台灣的政治霧霾讓年輕人患上了嚴重「政治媽寶綜合癥」。

何謂「政治媽寶綜合癥」?其含義有三。

首先,所有的政治力量都要「討好」年輕人,沒有人敢批評年輕人。如果敢批評年輕人的話,其後果一定很慘。從政的會被趕下台、經商的會被抵制、教書的會被學生斗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年輕人是政治上的「上帝」,是選票金字塔的最上一層,誰也惹不起,誰也不敢惹年輕人。

其次,由於各政黨對年輕人的過度討好和追捧,讓年輕人自我感覺「十分良好」,他們也會認為自己的一切行為都是正確的,如果做錯了,一定是別人的原因而不是自己的問題。這種心態造成了年輕人過度依賴政治來對待和解決自身面臨的問題,他們只會抱怨而不會自省。當他們面對問題的時候,想到更多的是通過「政治」這個窗口找到出路。今天罵國民黨黑箱,明天罵民進黨無能。每每遇到困難,年輕人更願意找外在的原因。而不是從自己身上的不足來發現和解決問題,缺乏自省能力。

再者,社會發展的停滯不前,讓年輕人越來越沒有施展抱負的機會和舞台,由此長期產生的壓抑和無名的憤怒,很容易被政治的火點燃。同時,「統獨」議題的持續糾纏,讓年輕人完全沒有政治的判斷力和凝聚力,只有政治上的被利用和被操弄。他們會輕易的被政治力量所左右。在這裡表現出來的,不像是一群有理想、有思想的年輕人,更像是一群被豢養的政治工具。

政治力量需要年輕人,所以他們會討好年輕人,但是政治造成的困境也無法讓各個政黨解決年輕人遇到的實際問題。儘管年輕人是被「捧在手心」的高高在上的一群人,但是現實社會里,22k的命運又讓年輕人成為了底層和辛苦的人群之一。

這種矛盾的社會地位,讓台灣的年輕人成為了這個社會中最不穩定的一群人。

2014年的太陽花事件,釋放了部分台灣年輕人的政治激情,可是從另一個方面,也看到台灣年輕人的盲從和壓抑。

如今,三年時光匆匆而過,除了個別人和個別政黨利用太陽花事件而獲取巨大利益之外,絕大多數的年輕人并沒有因為參與太陽花事件而找到出路、他們現在的生活是不是依舊原地踏步?

「台大事件」說明了一個現實,就是三年的光陰就這麼過去了,年輕人沒有任何改變,依然蹉跎、依然不穩定。累積在年輕人身上的問題,絲毫沒有解決。

在台灣政壇,很多娛樂型、悲情型、表演型、幫派型的人物紛紛進入政治系統。他們毫無專業能力,卻比專業演員更懂得博眼球的技巧。他們用無知和理盲來掌控台灣的政經命門,只需要付出廉價的口水和打鬥,就會獲得巨量的利益和知名度。然後,當通過政治上位以後,該去大陸經商賺錢還是要去,該兩面討好還是要去做。 這樣的政客,這樣的政治現實都讓年輕人滋生了有權利就有一切的投機主義的錯誤價值觀。

另外,陳水扁的貪污明明是世界公認的事實。但是依然可以生龍活虎的享受一切過猶不及待遇,民進黨絕大多數的實權派竟然清一色要求特赦,這是怎麼樣的集體價值扭曲?這又對年輕人的政治倫理和政治操守的培養產生了多麼負面的影響?

此種政治亂象嚴重影響了年輕人參與政治的的價值取向和目的。他們會認為成為有權有勢的政治人物不需要具備優秀專業知識。當個體的努力完全沒有方向和目標的時候,通過參與政治的行動,收穫就會十分的價廉物美。只需要找到政治幫派和政治敵人,然後敢衝撞和表演,敢殺敢打,利益就變的唾手可得。高高在上的莊重的廟堂也會成為唾棄的下三濫武鬥場。這扭曲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的價值觀,進而造成了年輕人越來越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政治的投機取巧上。長此以往,未來主政台灣政壇的人物很多將會是一群自私自利的投機份子。

所以,當對未來沒有對與錯的判斷的時候,當生活的壓抑持續得不到釋放的時候,年輕人就很容易受到政黨的蠱惑。情緒性的爆發就會演變成一種「學運力量」,因為學生們身份的「清白」,所以他們永遠沒有原罪和被批評的理由,他們只有獲得關懷和支持的權利。

政治性太強,不如說台灣年輕人沒有其他更好的途徑看到發展的未來。很像遊戲中的打打殺殺得到的快感,年輕人發現參與到政治的鬥爭中,同樣會讓他們獲得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

學業的奮鬥和自我發展獲得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對他們來說,太難也太慢了,而參與政治的打打殺殺,就如同手遊、網遊一般,會獲得一種「有成就」的快感。至於這種「成就」的結果如果,不是他們在意的,他們也不會花費時間和精力去考慮後果。

現在的台灣政治環境到底是年輕人的出路還是死路?年輕人到底是政治寶貝還是被利用的政治工具?俗語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政治和年輕人的關係,到底是君子關係還是小人關係?台灣的政治環境沒有著力培養年輕人的競爭力,只會培養政治工具和打手,這種沒有規矩和道理可循的政治生態成了把年輕人寵溺成為「媽寶」的罪魁禍首。

所以,這十幾年來,台灣的年輕人越來越生活在焦慮、易怒摻雜的自我衝突中。他們是政治上的媽寶,但也是社會中最迷茫的一群人。

2014年3月18日,以學生為主的抗議民眾晚間9點左右衝進立法院靜坐抗議,展開為期23天的太陽花學運(吳逸驊攝)
2014年3月18日,以學生為主的抗議民眾晚間9點左右衝進立法院靜坐抗議,展開為期23天的太陽花學運(吳逸驊攝)

2014年3月18日,以學生為主的抗議民眾晚間9點左右衝進立法院靜坐抗議,展開為期23天的太陽花學運。三年過去學生原地踏步? (吳逸驊攝)

二、經濟層面

目前的台灣,整體而言給年輕人製造的是「鬥爭」的環境,而不是「競爭」的環境。

政治上的混亂,其影響力力也反映在經濟層面。人人都說台灣年輕人有一種「小確幸」,可是這種小確幸不是一個值得讚揚褒義詞,反而更像是一個充滿無奈的貶義詞。這種小確幸不是他們自己想要的,而是被動接受的。

台灣市場的規模太小,競爭力本來就有先天不足,同時政府又嚴格限制外籍人才到台灣工作,這減少了年輕人直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鍛煉,也降低了島內人才競爭的水平。這種所謂的「保護」極大的弱化了台灣整體的競爭實力,更造成了年輕人整體的競爭力逐年衰弱。

競爭力的持續走低,反過來又造成了市場的持續萎縮,市場變小,年輕人的工作機會、個人能力和成長的機會也會同步變小。當這種惡性循環的情況一再持續的時候,整體的創業環境就變的死水微瀾、波瀾不驚。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台灣如果沒有培養出強大競爭力的市場,就很難再給年輕人提供施展的機會和舞臺。

因此,個人奮鬥空間的壓縮,讓年輕人變的越來越沒有用武之地。他們只能把精力放在與創業無關的方方面面。同時,即使要創業也沒有更符合他們的事業可以參與。小作坊式工作年輕人不願意去做,在傳統產業公司上班升遷又很慢、體力工種怕辛苦,普通工種沒有新鮮感和前途、自己創業又害怕失敗。在父母一代人創造出的還算優渥的環境里舒適的生活,反而成了一種不得不的選擇。這或許就是小確幸形成的原因之一。

另外,競爭持續衰落的後果之一,就是會讓年輕人產生「畏戰」的逃避心理。反映出來的就是年輕人對未來的迷惘和對外來競爭的「恐懼」。

正是在無事可做和逃避心理的雙重心態下,只能把時間和精力寄託在遊戲和某種「小確幸」的麻醉里。但是持久的逃避又會產生一種壓抑感。這種壓抑感就會更多的發洩在政治層面上。這是一種政經關聯下的惡性循環。

「小確幸」的本質就是逃避和畏戰下的一種自我麻醉而已。這說明台灣缺少自我發展所必需的市場競爭,從而造成了一種生活恬靜的「假」氛圍。為什麼台灣絕大多數的政商人士都說需要大陸的市場?其核心就是要讓台灣的年輕人進入「競爭」的環境中,在競爭中培養意識、規劃和能力。畢竟同文同種的市場競爭更有優勢。

現在台灣年輕人的薪資漲不起來,也是由於台灣經濟大環境的活性不足,這樣的環境難以讓資金持續投資,即使投資進來,市場規模也決定了利潤不會太理想。從而難以形成持續發展的薪資系統。

細想一下,從李登輝戒急用忍、陳水扁的閉關鎖國,到馬英九的妥協無為、蔡英文的空洞自私,台灣二十多年來的停滯不前,讓台灣的市場喪失了多少壯大競爭力的機會?讓台灣喪失了多少培養一代又一代優秀年輕人的機會?

二十年,一個剛剛畢業的青蔥般的大學生成為了四十多歲的中年人,這二十年,一個年輕人到底收穫了什麼?

台灣在這二十多年裡,有產生新的創新性產業嗎?有出現過享譽世界的新公司嗎?有什麼樣的新興企業可以和台積電、鴻海抗衡嗎?或許有過,但是又在這二十年裡衰落了。所以出現了HTC的衰敗、電腦產業的沒落、代工產業的起伏、年薪的凍脹、年輕人自身能力的衰退等問題。儘管有台積電和鴻海這樣的企業,但是他們的主體市場都在海外,而且島內相關就業人口相對有限。所以,這些企業的繁榮不代表是全台灣的繁榮。

競爭力持續衰敗的後果,不僅僅是年輕人越來越沒有出路,甚至整個社會都會陷入沒有自信而只有虛妄的狀態。每天電視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言論,充斥著讓人啼笑皆非的表演。這是這個社會整體不健康的表現。

白馬過隙,二十年的青春就是這樣的消耗完畢的,年輕人的機會就是這樣流失的。台灣命之所系的競爭力就是這樣一點點消耗完了。

第三、文化層面上

回想三十年以來的台灣所創造中華文化產業榮景。讓人不勝感歎!

古龍、三毛、鄧麗君、瓊瑤、劉墉、李宗盛、羅大佑、蔡志忠、侯孝賢、李安、蔣勛、幾米、賴聲川、林懷民、林青霞、龍應台、南方朔、王偉忠、吳宗憲、席慕蓉等等。脫口而出、數不勝數的各領域的文化人士開創了世界中華文化的最輝煌時期之一。那個時代的台灣「年輕人」創造了中華文化的奇跡。其影響力之深之廣,無遠弗屆。在那三十年間,無論電影、電視劇、綜藝、流行樂、文學、戲劇等等,幾乎都是台灣中華文化獨步天下的時代,是全球華人的文化重鎮。那時,台灣中華文化的實力縱橫裨益、無出其右者。

文化產業曾經是台灣最強大支柱產業之一,吸引大批年輕人熱情參與,在他們傑出的天賦和汗水付出下,台灣長期引領了全球華人文化的流行趨勢。那個時期的文化產業為台灣的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降低台灣失業率的有效力量。

但是隨著近二十年來政治上的去中國化,尤其近十年來台獨綁架的影響下,讓台灣的年輕人在最重要的文化的取捨上,越來越刻意的躲避中華文化的吸收、培養和發揮。傳統的文化底蘊變的薄弱,培植引領中華文化的土壤和氛圍不再存在。年輕人不願意甚至不敢再去投入到和「中國」有千絲萬縷、割捨不斷的文化產業,他們可以發揮專長的基礎一點點被破壞,他們天然的優厚文化基因被人為的埋葬起來。

這種文化能力和基因的自我閹割,使得台灣文化的核心地位正在崩塌,也致使台灣的文化產業在這二十年來逐步沒落。本來同文同種的優勢,變成了自我放逐的劣勢。

文化從業人才大量減少,以及文化創造範圍的嚴重鉗制,造成了題材枯竭和文化市場的萎縮,文化產品更是良莠不齊。

文化空白所衍生出的空間,被各種廉價的文化形態所填滿。各種「宅文化」、速食文化、及時娛樂文化過度佔領了年輕人的大量空間和時間。本來應該利用在自身學習、奮鬥、拼搏的時間被大量壓縮和虛耗。台灣社會最寶貴的人力資源被嚴重浪費。

文化上的自我封閉造成了雷人的鄉土劇、膚淺的偶像劇、浮誇的泡沫節目充斥著屏幕。牽強附會、生拉硬扯、歹戲拖棚的作品充斥市場,嫁接來的舶來品文化毫無生命力,膚淺而花哨的作品卻成為價值主流,浮萍般的文化形態毫無文化底蘊可言,可以名噪一時、流芳百世的文化作品難以再現。

曾經風光一時無兩的盛況不在。

在這樣的文化氛圍里,年輕人會吸收什麼樣的營養可以讓他們健康成長呢?文化上嚴重的營養不良,讓年輕人很難從自我精神層面找到解放自己,發現自己、放飛自己的出口。

曾經的文化產業極大的釋放了那時年輕人的熱情、理想、睿智,體現了那個時代的年輕人的眼光和願景。而這個世代的台灣年輕人,他們的精神世界處於嚴重的失盲期,他們的方向越來越模糊和不明。

9月29日,加泰隆尼亞挺獨陣營舉辦造勢晚會,支持獨立的年輕人將象徵建國的「孤星旗」披在身上(AP)
9月29日,加泰隆尼亞挺獨陣營舉辦造勢晚會,支持獨立的年輕人將象徵建國的「孤星旗」披在身上(AP)

年輕人對國家有不同的想像。圖為9月29日,加泰隆尼亞挺獨陣營舉辦造勢晚會,支持獨立的年輕人將象徵建國的「孤星旗」披在身上(AP)

第四、教育層面和個人規劃

台灣二十年來少子化情況非常嚴重,詭譎的是台灣的大學卻越來越多,這當然是嚴重的戰略性國策失誤。這種廟多香少的矛盾狀況導致了大學完全無法錄取到足額的「合格」學生。如果大學想要維持生存,只能把錄取分數一降再降。而優秀的大學也很難招收到足夠「優秀」的學生。

生源的絕對數量越來越少,台灣內部教育的持續貧血化和營養不良化日趨嚴重。

常年處於生存邊緣的大學,完全沒有能力培養出優秀的未來主人翁,他們的精力更多的是放在了自我生存的掙扎和妥協中。7分、18分上大學并不是笑話,而是一個無奈的荒謬劇。

大學無法有效實現「選擇和培養」精英的功能,台灣年輕人所接受到的教育就很讓人擔心。學校為了生存會一次次和學生做出某種妥協。毫無能力的入學和毫無壓力的畢業成為常態。年輕人整體的能力和素質就變的讓人擔憂,「矮子里拔將軍」這句俗語,成為了尷尬的現實。

教育水平的降低讓越來越多的家庭產生了危機感,他們不得不選擇讓自己的孩子離開台灣去外地求學,這導致了嚴重的生源和人才的外流。很多學生會選擇到大陸或者歐美日上大學,因為那些地方教育環境更符合「培養人才」的要求和目標。那些地方的大學更多的把側重點放在人才能力的培養方面,而不是放在如何維持學校生存的方面。

學生外流加劇了台灣本地大學的生存壓力,所以這些大學不得不繼續壓低分數和成本去招生。而學生們看到大學如此不擇手段的招生方式,產生了更加逃避的心態和離開台灣的行動。大學和學生的雙輸局面越來越惡化。

教育產業由此陷入了的惡性循環。曾經風光的台大已經連續多年在世界名校排名中不停下滑。嚴峻的教育現況讓年輕人受教進步的動能持續不足。

再有,政治立場的對立和鬥爭,在教育系統滲透極深。教育中最核心的兼容並蓄精神蕩然不存,取而代之的是較為偏激和對立的價值觀的灌輸。長期人為營造出的敵對氣氛使得年輕人無法獲得完整的兩岸觀和世界觀,更無法建立客觀實際的政治判讀。政治的壓迫感和鉗制感成為很多年輕人離開台灣的教育環境的原因之一。

混亂的教育出現混亂的行為,「太陽花事件」和這次的「台大事件」就是這樣的結果。

在政治鬥爭的負面影響下,年輕人的學術水準、技能水準、道德水準普遍降低。年輕人無法獨立優質的完成必須的學業,也無法完成客觀的自我評價和人生規劃。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學校和教師表現出了越來越不禮貌的行為,對他們來說,「尊師重教」是「緊箍咒」,不是必須的教養和禮貌。

很多從大陸回到台灣的年輕人成為了「禁口」族,如果他們敢說大陸的任何優點,就會馬上成為批判的目標。高喊民主的年輕人,成為了最保守的、最不開放的群體之一。追求自由的年輕人,成為了一言堂最忠心的實施者。

在網絡的虛擬空間,吵架有本事,政治嘴炮有本事,形成了網絡輿情的強大力量。但是在現實生活里,卻是學習不用力,工作不如意,問題成堆的囧境。這種真實和虛妄的矛盾成為了一個典型特征。兩岸經貿的ECFA是什麼,年輕人不關心,但是日本AV女優宣傳悠遊卡,立刻趨之若鶩。台灣未來的發展大計,年輕人完全無法判斷它們的對與錯。但是他們卻清楚的知道如果今天因為停電而不能玩到摯愛的網遊將是人生巨大的災難。

本來應該屬於台灣社會里最有朝氣和最有學習能力的一群人,卻成了最短視、最胸無大志的一群人。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曾經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的台灣教育系統,真的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針對這一切的環境綜合來講,年輕人會被「批評」的主要問題包括五個方面。1、不具備政治判斷力和獨立精神2、無法主動提高自己的個人能力,畏懼市場競爭3、文化反思意識和創作能力十分孱弱 4、對待教育和知識沒有完整而系統的認知和有效的吸收5、人生規劃格局太小。

人之初,性本善。在這裡敢「斗膽」批評台灣的年輕人,不是因為他們一開始就是錯的。而是政府和社會越來越不知道給年輕人創造創新和競爭的環境。年輕人只是成了奪取政權的工具。年輕人的未來如何,仿佛沒有人真正關心,年輕人的問題如何,仿佛也沒有人真正可以解決。他們真的成了永遠長不大的「政治媽寶」。

年輕人在抱怨,社會也在抱怨、企業也在抱怨,甚至執政者也在抱怨,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多敗俱傷的局面呢?

面對這一切,該怎麼辦?

*作者為職業畫家 關心兩岸 現居北京


相關報導
崔男觀點:王牌出盡的蔡英文和前途未卜的賴清德
崔男觀點:李明哲「顛覆國家」和賴清德「親中台獨」的異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