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曾自詡為「債務之王」,關稅政策背後可能隱含更深目的
文:理查觀察
美國總統川普主導的加稅政策,其長期以來被視為保護主義與貿易重整的表現,然而,除為表面上的貿易制衡與產業回流之訴求外,其政策背後更不排除隱含更深的金融戰略目的,實有進一步探究之必要。
筆者認為:川普在加徵關稅的同時,心中極可能盤算著一個更長遠也更隱晦的目的——即對美債主要持有國施加壓力,為未來得以影響其展期意願或繼續持有意願鋪路,藉以舒緩美國龐大的國債壓力與再融資風險。
國債壓力與川普的債務觀
截至目前,美國聯邦政府債務已突破34兆美元,約占GDP的122%。復根據美國財政部公布的外國持債分布,中國與日本仍分居美債最大外部持有國前二,持有規模分別約為8700億與1.1兆美元(截至2024年10月)。其他如台灣、盧森堡、英國、比利時亦持有可觀規模。
這代表著美國除具有不可持續增加之債務外,一旦主要持債國出現減債或縮短持有期間,美債恐將出現流動性風險,美債信用亦可能遭受衝擊,美國的再融資壓力也將急遽上升。
然而,川普本身對債務的態度也與傳統政治人物大相逕庭,他曾於2016年CNBC專訪中表示:
「I am the king of debt. If the economy crashes, you make a deal.」
(我是債務之王,如果經濟崩潰,你就重新談條件。)
這種思維並非債務恐懼者的反應,而是將債務視為談判工具,地緣槓桿的風格展現。
關稅作為金融施壓手段的可能性
川普對中國的加徵關稅,伴隨對中資投資限制、企業禁令、技術出口管制,這些表面上的貿易制裁,實際上對中國的資金運用與外匯穩定性,已造成實質影響。
故而對中國這樣的大型美債持有國來說,若持續減持美債,美方可反制其商品與企業進入美國市場,以這種「你若動債,我就封市」的策略邏輯,在川普式談判中是極有可能存在的。
同樣的邏輯也可能適用於台灣與日本。兩者不僅對美出口具高度依賴性,也分別持有約2300億與1.1兆美元美債(資料來源: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Major Foreign Holders of Treasury Securities, 2024年10月)。加稅可讓美國手握籌碼,要求「以投資換市場」、「以合作換豁免」等,進而最終間接或直接迫使債權國上談判桌,以達減緩美債償債壓力之可能。
其有如當年與日本、德國等工業大國之「廣場協議」一般,海湖莊園債務重整協議(猶如廣場協議2.0)—即有可能是川普的最終目的。
不是陰謀,全是陽謀,是川普風格的極致展現
川普的政策從來不是按常規出牌,他對待盟友與對手的方式都是以交易為本,利益為首。對他而言,債務不是負擔,而反恰是能拿來談判的「籌碼」,關稅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讓對手上談判桌的起手式。
從這個角度看,加徵關稅未必只是為了貿易逆差、就業數據、美國製造,更可能是為了守住「讓美國持續偉大」三大要素之一的重要根基:美元與美債信任機制的延續。
綜上,川普的關稅政策是用作金融穩定的戰術工具,更是迫使所有持有美債國家上談判桌的敲門磚,是我國必須預先思考的課題。誠如所見,川普並非用國際規則來對話,他用的是壓力與交換,讓債權國知道——你握有的債券不是武器,而是你「還得靠我」的請帖。
延伸閱讀
台灣最後核電廠除役:半導體與美國壓力下,「非核家園」會轉向「新式核能」嗎?
假日與節日的政治學:光復紀念日、行憲紀念日或孔子誕辰日,到底適不適合做為台灣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