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中美貿易協議後,台灣科技產業的風險剖析

工商時報【主筆室】 中美貿易戰在持續延燒了21個月之後,雙方終於在本月13日達成歷史性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美方同意無限期暫停原定12月15日對1,560億美元大陸貨加徵15%關稅的措施;而陸方也同步宣告,暫不實施原定12月15日生效,對部分美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的措施。受到此一訊息激勵,連日來包括歐、美、大陸及台灣股市紛紛攀升,堪稱是最精準的全球產業界及廣大股民的民調反應。 然而,這種全球股市的「慶祝行情」,就猶如聖誕夜或跨年晚會施放的煙火般,很快就會由絢爛回歸平淡,乃至於很快就會重新挑起另一回合的美中貿易對抗。 根據路透18日報導指出,在中美完成第一階段協議後,華為案被視為將是下階段談判桌上的焦點議題。具體而言,就是為加大對華為的打擊封鎖力度,美國商務部有意提高限制,從今年5月限制華為無法從海外進口美國技術含量高於25%的產品,予以壓低到10%。 面對美國商務部依循出口管制條例,所施加對華為出口管制的新措施,華為自然不會束手就縛。因此從今年5月美國把華為列入管制出口的實體清單後,華為的對策就是倡議美國的供應商,將產線轉移至海外,以避免遭到制裁。 然而就是這種被美方視為意在引導美企違法的動作,促使美商務部擬議將美國技術含量的標準予以進一步壓低至只要達到10%,就納入出口管制。不過,對於美方擬加強對華為出口管制,以及傳出也將限制14項高科技出口至中國的禁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第一時間就回應,表示堅決反對美方濫用出口管制措施,限制企業之間的正常合作。同時也進一步指出,美國不要以為限制對中國出口尖端科技,就能夠阻止中國的科技創新,他強調如此作為,「美國有些太自以為是。」 美方想要提高對華為的供貨限制,不止立即引發中方的關切。值得注意的是,近日美國晶片、軟體等科技企業及半導體協會(SIA),也跳出來呼籲美國商務部,希望政府能夠傾聽業界的反對意見,為管制方案預留商業上的空間,而非以國安的理由一網打盡,俾使美企能繼續與華為進行交易。 進一步探究SIA為何在此敏感時刻,跳出來唱反調?其論述除了強調新措施將對業界造成傷害,影響企業獲利之外;長遠來看更將影響企業投入科研的能力,及影響美國在全球技術領先的地位。 檢視美國商務部與SIA對是否應加強對華為進一步制裁的不同立場與論述,其實可以歸納出以下四個值得正視與深思的議題: 其一是美國果真採行此項政策,除了讓美中貿易戰不確定性的風險將持續,同時更曝露雙方爭議的焦點已經從雙邊貿易不對等的貿易戰,升級到科技戰。而意圖掐住華為咽喉的作法,是否真能阻止中國的科技創新,保住美國在全球技術領先的地位;或者反而刺激中國自主研發創新「彎道超車」,好戲無疑還在後頭。 其二是SIA等美國科技產業所提的論述,既憂心將直接影響企業的獲利,而提及長遠來看還可能影響企業投入科研創新的能量,到底是一種危言聳聽,抑或是凸顯官方決策短視的病灶,後續效應同樣也有待觀察與印證。 其三是美國商務部為正當化提升制裁華為的力道,乃予以上綱成為事關美國國安的議題。這樣的論述方式,對正陷入大選熱潮的台灣來說,可真是一點都不陌生。當前各競選陣營,無不以事關國家安全為由,祭出各式各樣的政見主張。顯示國安論述,已經成為一種傳染病,讓當國者可以做為打壓異己,獨斷獨行的藉口。 其四是觀察同樣進入大選年的美國,儘管在野的民主黨對川普諸多光怪陸離的言行與措施無法苟同,但唯對於川普所掀起的美中貿易戰,以及背後所蘊含想壓抑中國崛起的思維立場一致。此除了彰顯在美中雙方博弈賽局中的霸氣甚至是焦慮之外,台灣做為旁觀者,倒是不能掉以輕心。沒有錯,從美中貿易戰開打以來,台灣迄今反而出現貿易商的轉單效應及成為台商鮭魚返鄉的受惠者。但如果美方堅持執行新的華為制裁案,除了SIA會受到直接衝擊,不排除美國也會規範台灣的科技業者只要其供應華為的半成品,其中有超過10%的技術含量源自美國,也要一體適用,不得成為華為的供應鏈。如此這般,台灣科技業界階段性享受到的轉單甜果,最後恐將成為足以扼殺產業發展的惡果,而這無疑才是台灣必須正視的嚴峻國安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