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中美貿易戰無法阻斷兩岸產業鏈接

工商時報【主筆室】 中美貿易戰局勢日前風雲突變,美國川普政府驟然撂話,要對中方出口品全面加碼課徵關稅,給中國大陸帶來沉重的經濟壓力,因而大陸台商出走潮有所擴大,其中選擇回台投資者亦相應增多。對此,民進黨政府似有「見獵心喜」心態,彷彿其「經貿去中」政策已奏效。殊不知,台商與大陸的產業鏈接關係根深蒂固,非中美貿易戰所能阻斷;即便是回台投資者,亦大都須持續依託在陸供應鏈及大陸市場。因而民進黨政府相關政策莫走極端去中路線,而須對陸留有餘地。 本月上旬,美國總統川普以中方反悔、否定以往談判共識為由,驟然宣布對大陸銷美產品大幅加徵懲罰性關稅。主要是,去年年中已加徵10%關稅的2千億美元中方商品,自本月10日起提高加徵稅率為25%。 隨即,大陸副總理劉鶴仍按原定計畫赴華盛頓,與美方進行談判,亟力緩解事態;惜因雙方認知差距過大,此輪談判未能扭轉乾坤,只能草草結束。過程中,上述2千億美元商品,如期自10日起被美方加徵25%關稅。 緊接著,川普下令其主事部門,準備另外對中方的其他3,250億美元商品,同樣加以課徵25%的懲罰性關稅。此項舉措一旦成真,則連影響重大的中方銷美智慧手機、筆電等商品都無法倖免,讓全球資通產業圈普感焦慮;至於傳統產業圈,早已是中美貿易戰最先的犧牲者,其亦擔心未來受創更重,自不在話下。 中美貿易戰下一步會如何演變,很少人敢作精準推測,只能說普世大都忐忑不安。惟在如此動盪局面下,台方民進黨政府卻彷如「撿到一把槍」,說話音量出人意料地升高,讓人感覺,中美貿易戰激化,對其似乎「正中下懷」、已然為其經濟政績加分。 原來,隨著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海外買主自大陸轉單到台灣的數量多了,大陸台商回台投資也形成一股小熱潮;這種情況,和民進黨政府對外經貿政策一貫踐行的去中路線不謀而合,其主政者自然會見獵心喜。 特別是,今年初以來台商回台投資金額,累計至日前,已超越今年全年目標2,500億元台幣;民進黨政府志得意滿之餘,日前又放話,要將今年台商回台投資目標翻倍為5,000億元,企圖心十足。 更值得注意的是,5月10日,蔡總統就中美貿易戰問題舉行國安高層會議,並在會上表示,這場貿易戰至目前「對台灣影響尚相對有限」,且我政府張開雙臂,「歡迎所有台商回家」。蔡總統同時強調,中美貿易戰將根本改變全球貿易秩序和供應鏈,所以,「台灣接單,中國大陸製造,出口美國」的三角貿易模式,也將會改變。 這項談話顯示,在蔡總統的認知上,中美貿易戰雖可能弄得全球貿易大脫序,但台灣不一定會吃虧,至少有機會拉攏台商回台投資,及擺脫「台陸美」三角貿易框架。蔡總統如此「積極、正面」看待中美貿易戰,似是全球各經濟體領導人中的「異數」,也讓人們直覺,其是想藉中美貿易戰,來強化「經貿去中」路線,使台灣經濟更加疏離大陸。 事實上,台陸美三角貿易鏈,長期以來一直是台灣對外經貿頂樑柱,迄今其累計帶給台灣的貿易順差,已超過1兆美元,是歷來台灣經濟增長及發展的重要活水源頭。然而,民進黨政府從未肯定這筆收入對台灣的貢獻。 其亦未正視,台商為配合台陸美三角貿易需求,早已建立聯結兩岸的供應鏈;其中配置在大陸的部分,近年有頗多陸商加入,呈現出兩岸廠商共構而成、門類齊全、搭配台產優質物料機件的供應體系。這是兩岸雙方間根深蒂固的產業鏈接結構,是中美貿易戰無法阻斷的;即便是回台投資台商,生產上仍須適度依賴這套強大的兩岸供應鏈;鏈上相關大陸台商亦將多數留陸發展,不會打包回台。 另方面,因中美貿易戰已激發大陸加強產業創新、擴大內需、推進東亞經濟整合,所以會吸引一批新台商西進大陸,以掌握陸方的「後中美貿易戰」商機。 總之,無論中美貿易戰形勢如何演變,兩岸經貿都會持續往前發展。因而民進黨政府的對外經貿政策,須給兩岸經貿留有餘地,至少應支持台商維護既有的大陸市場。切莫趁中美貿易戰烽火、千方百計冷卻兩岸經貿關係;如此只能當美國的棋子,而讓台灣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