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關注中共十九大的經濟議題

工商時報【主筆室】 中共「十九大」將於本月18日召開。一般預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繼續留任黨的最高領導人,各界除了關心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人事調整之外,習近平在會上所發表十九大報告中所涉及政治走向、未來5至10年中國社會及經濟發展目標,以及經濟政策方向,尤其為各方所關注。 回顧習近平執政以來的經濟表現,2013∼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2%,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11.2兆美元,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4.8%,穩居世界第二位。同時,2013∼2016年,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0%,2017年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4.1%,也顯示其經濟結構調整,在十八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指引下,中國經濟已經逐漸向中國夢邁進。 在這樣的基礎上,預期習近平十九大報告將延續7月26日其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十九大」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內容,強調並要求全面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同時繼續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協調推進「四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戰略佈局,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中,促進經濟的穩定發展、結構調整優化與人民生活改善,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而應對金融風險、混合所有制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及一帶一路等,尤其將會是十九大報告的重要課題。 第一,在應對金融風險方面、儘管中國統計局預期今年經濟成長率可以達6.5%,但是中國債務佔GDP的比重已經從2008年年底的141.4%,攀升為2016年年底的257%,而絕大多數的債務來自於企業部門,存在系統性金融危機,將是十九大期間面臨的極大挑戰。 事實上,習近平在7月中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促進經濟和金融間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也預告了在「穩中求進」和「金融安全」的基礎上,協調「一行三會」,為監管制定相同標準的機制將成為十九大期間防範金融風險的重要任務。 第二,加速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將成為深化國企改革的重點。今年6月,國務院印發《中央企業公司制改制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今年年底前,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69家央企集團要全部完成公司制改制,加上習近平在深改組第三十八次會議上強調「站在更高起點、堅定改革定力、狠抓改革落實」,都凸顯出十九大對國企改革的方向。 特別是中國聯通引入4大互聯網企業BATJ(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及京東)戰略投資者,在經營層面推動多元資本的混合的模式,可能成為十九大期間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參考模式,該項改革對相關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的助益,值得關注。 第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近兩年實施力度最大的經濟政策,其目的在於有效化解過剩產能,消化房地產庫存,降低國有企業負債率,降低企業成本,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2016年以來供給側改革已經促使房地產庫存大幅下降,煤炭、鋼鐵產能去化以及金融去槓桿已見成效。可以預期十九大期間將以「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為重點,其對中國大陸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高科技產業發展可能帶來激勵作用,其所衍生的兩岸產業競合效果,尤其值得關注。 第四,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在十七大、十八大報告中多有涉及,十七大報告中還重點強調了上海浦東、濱海新區的作用。預期十九大將著重在對習近平所推動的京津冀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的支持,特別是雄安新區有望成為解決城市發展問題的重要試驗田和突破口。 最後,一帶一路是習近平實現中國夢的經濟外交政策,繼過去三年來在交通運輸、港口建設、電力能源等建設重點之外,「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數位經濟、新興產業、貿易、工業園區、跨境經濟園區等「貿易暢通」領域的合作,可能成為十九大期間的重點,這些作為與台灣新南向政策間之競合,尤其值得注意。 在國家的合作方面,其開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4項行動,勢必將帶動其與東協間更廣泛的創新科技、人才交流、園區合作與技術轉移,並透過與相關國家共同研擬「行動計畫」的方式,建立各領域「長效型」的合作機制,是否進而影響目標國與我方合作之意願,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