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MMT究竟是新瓶舊酒或一派胡言

工商時報【主筆室】 所謂「現代貨幣理論」(Modern Monetary Theory, MMT),認為政府為支持充分就業財政政策,應該能夠創造和發行自己所需要的足夠貨幣。MMT背後的基本理念是,政府發行自己的貨幣,不應被財政收入預算所限制。民眾所持有的現金是法定貨幣(fiat money),並不需要依靠黃金或外匯資產做擔保才能創造,因著無限法償(legal tender)的法律地位,法定貨幣類似政府與民眾之間的「借據」。MMT的支持者並聲稱,政府的行政部門向央行借入央行發行的貨幣,只要通貨膨脹不失控,無需擔憂財政赤字升高。政府既有能力發行貨幣達成充分就業,就不會無法履行義務。政府唯一要做的就是印鈔票來支付帳單,妥善地分配資源。至於政府的資源分配項目包括:國防、外交、社會安全、經濟發展、充分就業等。 美國民主黨參議員Bernie Sanders的經濟顧問Stephanie Kelton正是這派理論的大將,她認為MMT的目標,是追求廣泛服務公共利益,且MMT的落實也不會造成通貨膨脹。共和黨的川普政府,雖未明言,其實也表現出對MMT的支持;川普一再強調,美國財政赤字的規模是他最不擔心的。實務上,川普也在擴大預算赤字,實質上依循MMT運作。前PIMCO首席經濟學家Paul McCulley表示,儘管他不是一位MMT學者,但MMT為法定貨幣世界,提供了一套「健全的架構」。日本的公債規模是其GDP的250%,全球無出其右;但更重要的是,日本央行持有的公債在2018年11月就已超過GDP的100%,日本也是MMT事實上的實行者。 MMT當然也引來許多主流經濟學者以及企業界人士的批評。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說MMT「錯得離譜」;著名的貝萊德基金,其投資執行長芬克(Larry Fink)稱這理論是個「垃圾」,他相信赤字過大,將使利率大幅提升,導致經濟體系無法持續運作;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經濟顧問桑莫斯(Larry Summers)認為,這理論在南美各國都試過,但也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因此只靠大量發行貨幣是非常危險的做法;全球知名富豪巴菲特則委婉地說,實施這套理論導致的赤字支出可能使通貨膨脹螺旋上升,MMT是一個不需要嘗試的風險。 MMT的主要論述包括:1.政府可以發行自己的貨幣去購買商品、服務和金融資產,而無需在購買之前以稅收或發債的形式來取得資金;2.政府以其本國貨幣計價的債務不至於出現違約;3.政府僅受通貨膨脹限制其貨幣創造和購買,一旦充分利用經濟體系中的實際資源(勞動力,資本和自然資源),通貨膨脹就會加速;4.政府可以通過稅收和發行債券來控制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從而消除流通中的多餘資金(儘管這樣做的政治意願可能並不總是存在);5.政府不需要透過發行公債,與民間部門在資本市場競爭有限的儲蓄,因此也不會有利率大幅提升的顧慮。 本質上,MMT強調以財政政策作為實現充分就業的主要手段;政府應該將預算赤字規模訂定在達到充分就業目標所必需的水平上。與主流經濟學不同的是,主流經濟學希望以貨幣政策的低利率,來促進經濟成長和達成充分就業。MMT認為貨幣政策的低利率終究會面臨「流動性陷阱」,不可能達成充分就業。MMT主張由政府出資的「就業保證」支出,才能使就業提升;而且就業保證支出是個「自動安定器」,當民間部門的工作機會充裕時,政府的「就業保證」支出就會減少,反之則相反。 表面上,MMT是個憑空而起的全新理論;事實上,任何思潮的演進大都能溯源,找到其原始的根基,MMT也不例外。遠在40年前的一般財政學教科書,都會提到政府財政赤字的融通有三個方式:1.租稅融通,以提高稅率、擴大稅基或開徵新稅取得資金;2.公債融通,發行新債到資本市場出售,以取得資金;3.貨幣融通,央行印發鈔票直接購買政府公債,融通財政赤字。第1種融通方式是對民眾「拔鵝毛」,一般政府除非不得已,通常不採行;第2種融通方式與民間部門搶資金,會使利率上升,減少民間投資,降低就業與成長,副作用也不小;第3種融通方式,因增加更多的貨幣追逐市場有限的貨物,容易導致嚴重通貨膨脹。三種融通方式各有其副作用,從而傳統財政學教科書殷殷告誡,政府財政要健全,應避免赤字融通。 MMT事實上就是為了達成充分就業目標的貨幣融通。嚴格說來只是新瓶裝舊酒,貼上新標籤;而且,生在吉日良辰,因為歐美各國目前仍陷在通貨緊縮困境,不會在意MMT是否導致通膨,只要先衝破通縮枷鎖就額手稱慶,何況MMT學者也強調一旦發生通膨,就以加稅或發債來除去過多的流動性。因此,MMT支持者認為MMT非但不是一派胡言,更是處理當前經濟問題的良藥解方。甚至,MMT學者認為,QE的貨幣擴張更甚於MMT,因為MMT看似大量印鈔,但只為財政融通,等同只買政府公債;至於QE在金融海嘯期間甚至購買民間部門的MBS,誰才在亂印鈔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