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點失明、被迫放棄白袍夢 繞路,讓他成最年輕北醫大院長

假如老天爺先跟你開個玩笑,之後再讓你的人生經歷一路開掛,你喜歡這樣的安排嗎?

後天失聰的音樂巨匠貝多芬,身殘志堅刻畫不凡人生,在台灣也有許多克服身體逆境的勇者,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楊政達,正是其一。

他以台灣土博士身分,罕見的取得美國心理學會會士;他曾獲10大傑出青年,也是成功大學最年輕的特聘教授;他是北醫大最年輕的院長,也是首位非該校畢業的人社院院長。去年8月,39歲的他就任北醫大至今,為該院爭取3個跨校、總合超過數千萬元經費的研究案,高度整合力與募資力,被稱為「院長CEO」。


但是,他曾被醫師宣判,有可能終生失明。

求學》他用的課本大1倍
書法、運動、崑曲都照樣學

父親楊武通發現他就讀國小上美術課時,做香包穿針引線,卻一直穿不過去,夫妻倆帶他看眼科,醫師回覆:「國小一年級眼睛未發育完成,先觀察一陣子。」這一等下去,他的視力也一路退化。

轉到大醫院就診後,醫師告知可能是眼睛黃斑部萎縮,一度宣判最差的狀況是兩眼全盲。「當時醫生宣判時,對我的心情打擊很大,」楊武通回憶,不敢在兒子面前展露情緒,夫妻倆只能在夜深人靜時,躲在棉被內哭泣。

當別的爸媽都要孩子多看書,他的爸媽最常對他說:「不要看課本。」他卻反其道而行,不但愛閱讀,運動、書法,能學的他都想嘗試。

楊政達本來成績可進資優班,卻因視力問題,國中選擇自學班,用大字課本學習。如果一般人課本約A4大小,他的教材是A3,放大1倍。「看他看電腦時幾乎要跟螢幕貼在一起,我就很想跟他說,不要念碩專班了。」他的台大心理系碩博士指導老師葉怡玉心疼說。

字大1倍,他花的時間,也比別人多1倍。他的台大崑曲社指導老師林美惠回憶,他會多花2到3倍時間去練習,「可能當週上課時他不會,下週見面時他的身段是最熟練的。」

林美惠說,對楊政達的第一印象是大一他來崑曲社時,交談沒有直視對方,就覺得他沒禮貌,後來才知道是因為眼疾。雖然他的眼神跟旁人不同,但他不畏懼上台。「表演的眼神表達很重要,協調感也要好。他的雙眼對焦焦距不一樣,他以為自己正看著中央點,但從旁人角度看卻不是。」林美惠坦言。

用「多一倍」心力,他在建國中學參加科展、被挑選至中研院上課,也因為熱中跨界學習,參加建中紅樓詩社,他學會的東西很多,還有個「楊多多」的外號。

他就讀第三類組,成績足以考進台大醫科。當時班上同學約有三分之二以台大醫科或其他醫學系為第一志願,他多希望自己也能身處其中。

找路》成績好卻無法從醫
從心理系跨領域成大腦專家

但楊政達知道,眼疾,注定讓他無法擔任臨床醫師。理解此路不通,他沒有太多懸念,選擇一個離醫科最近的科系—台大心理系。

在心理系這領域,要在學術圈高人一等,攻讀歐美碩博士是必經之路;當他的台大班上同學,畢業後紛紛出國深造,他知道自己無法走這條路,因為眼疾,他在歐美留學會有諸多不方便,例如無法開車。

再一次,他面對現實,選擇在國內讀碩博士。既然身體狀況無法解除,就選擇繞路來達到最接近的目標。

這一繞,卻讓他看到不同的風景。

他用扎實的數理底子,與認知腦神經科學結合,走出非傳統的研究路數。「人腦有無窮的可能性,認知腦神經科學又是跨界知識,研究結合科技技術,是走在很前面的位置。」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視覺認知實驗室主持人阮啟弘表示。

簡單來說,就是透過如AI、VR等新科技,研究人在認知歷程中影響的因子。如果有變因,精準找出它,解決它。「我的研究領域大概分為三部分,包括人認知歷程間變因與結果的關聯性、大腦活化神經科學領域,以及透過數學建模了解大腦運作歷程。」楊政達說明。

他以視覺注意力為例,視力好易專注,這是知覺和認知互動的關聯,從互動歷程中,可發現人出錯的可能關卡在哪,因此「對症下藥」。

過去的認知腦神經科學了解了「What」,而加上科技、數學等跨界的實驗則能了解到「Why」,這需要大量的數據和數學建模,也必須有堅強的研究實力與跨界本領。

整合》靈活促成跨界溝通
10個月帶進3項跨校型研究

「對什麼事情都有好奇心,才有創造力。別人覺得我鬼點子多,其實我比較擅長將A+B結合應用在C上。」楊政達說,也就是將所學結構、解構,再重新排列出新的組合。

「山不轉路轉」的彈性,跟他長年因眼疾必須繞道找路有關。這態度,也內化到他在研究、辦學的策略上。

2021年,他走出成大特聘教授的舒適圈,擔起北醫大最年輕院長重責,比多數院長年輕10歲。不過,他爭取擔任院長一職前,一直是多固守於教學和研究的陽春教授,不理解院長為何要兼具募款重責。剛開始他不熟悉這業務,偶爾還會念叨兩句,後來體認到這是份內事,他又發揮面對現實的個性,開始不厭其煩搭起跨界溝通的橋樑。

就任至今短短10個月,他替院內帶進了國衛院高齡4年計畫、教育部6校跨校醫學教育計畫、科技部VR應用於中藥藥材產業等跨科系、跨學校等研究。

以他正進行的用VR研究中藥材計畫為例,需要溝通大稻埕許多商家,身為理工男的他,每天勤跑當地,與10幾家中藥店、社區營建等友人,交換意見。

這計畫希望能如大英博物館的虛擬實境設計般,讓民眾戴上3D眼鏡,就能重回近百年前、畫家郭雪湖繪畫中的大稻埕街景,透過新科技,了解現在觸摸不到的昔日文化與舊地景,宛如現身重遊一般。

他首先要做的,是建立從清末到現代的中西醫史,接著整合藥食同源的認知,然後將科技導入文化創新,透過VR重現舊社區原景。

他也將跨界整合本事運用在跨校計畫中。以他申請到的國衛院高齡幸福感計畫為例,就結合北醫大人文暨社會科學學院、北醫大護理學院、台中科技大學,導入VR科技運用於情境設計,以及台大、亞洲大學臨床醫師等跨領域人員。

「透過人戴手環結合App,看見老人家生理、大腦和社交情況,提供好的建議,讓他們也能靠自己活出健康。」楊政達說,這計畫尚在起步,先開初階課程,「讓不同學校、學院同學一起上課,了解對方語言才能合作,一起解決痛點。」
「這10個月寫的計畫約等於我過去10年申請(計畫)的量,」他笑著說。

或許是遺憾化成了期待,在楊政達的名片上,有著另一個職稱:心智意識與腦科學研究所教授,從人生經歷、學習研究到人情練達,他有了異於別人的生命洗練。

儘管他的雙眼依然不聚焦,打排球只能「靠手感判斷位置去打」,但這些,他都不以為意。因為他已經證明,人生既然無法一帆風順,就接受它,努力把逆境變成祝福。

更多商周文章
一路從科長,拚到銀行副總⋯特休、退休金卻一夕歸零!為什麼?
整理包/清冠一號怎麼吃?公費和自費有差嗎? QA解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