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患者能提升生活品質嗎?專家帶你認識營養學關鍵密碼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巴金森氏症是一種腦部退化性疾病,當腦部的黑質細胞退化並大量死亡,到只剩下20%時,分泌多巴胺(dopamine)的量就不足以支應運動神經傳導,進而讓患者產生不自主顫抖、肌肉僵直、行動緩慢吃力及喪失平衡感等運動功能異常症狀。好發年齡約在50歲到 60歲,目前並無有效方式做修復治療,但是有科學研究證明,透過注射G-CSF來驅動自體CD34幹細胞的方式,可能有助提升巴金森氏症患者的生活品質。

(圖片提供/柏樂出版社)
(圖片提供/柏樂出版社)

從事動物科學研究多年的林佳靜教授,任教於宜蘭大學,長期關注抗老化及幹細胞領域的研究。17年前,林教授的母親手腳開始會不自主顫抖,就醫診斷罹患巴金森氏症。不忍見母親受病苦,更盼延長母親壽命,林佳靜教授從自己的專業出發,希望找出延緩母親病情惡化及身體疼痛的良方。林教授開始著手研究將G-CSF組合SCF及微晶球包裹技術,期望當作林媽媽日常營養補充。經過多年研究,林教授終於成功研發出此專利技術。

CD34是血液幹細胞膜表面上的特殊蛋白,屬於骨髓幹細胞生長因子,是刺激骨髓產生自體幹細胞最重要的訊息,具有自我複製和分化成其他功能細胞的能力。長年致力於健康研究的陳昌平醫師表示,根據國內外再生醫學的臨床研究,活化CD34造血幹細胞能夠修復身體機能。因此若給予巴金森氏症患者提升CD34造血幹細胞,則腦部黑細胞就有機會被活化。目前CD34造血幹細胞的臨床應用範圍包含抗老化、腦部疾患、癌症化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林佳靜教授的研究團隊經過多年的動物實驗結果證實,活性蛋白經過微晶球包覆,可以避免服用時被胃酸消化,而能被人體吸收與利用,送入骨髓產生幹細胞,進而修補損傷的腦區,對巴金森氏症模式小鼠的腦部具有修復再生的現象。

近日林佳靜教授與陳昌平醫師共同發表《幹細胞營養學》新書,呼籲社會大眾以正確的觀念及生活習慣,啟動自體幹細胞活化的鑰匙,增加免疫力、修復力,並降低老年慢性疾病風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