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疫情中辦千人演唱會,實驗結果出爐

作者:邱奕捷/法蘭西式培根

5 月 29 日,法國總統馬克宏的逐步解封計畫才剛開始一個月,巴黎就辦了一場盛大的「實驗」:高達 5,000 人參與的現場演唱會。

這場演唱會是公家單位 AP - HP (法國公共衛生部和巴黎公立醫院)主辦,由非常關注社會議題的法國經典樂團 Indochine (印度支那)在巴黎著名的大型音樂廳 AccorHotels Area 演出,是法國人睽違了一年多以來的第一場大型演唱會。

演唱會的來龍去脈在〈政府「帶頭群聚」,能讓人們離正常生活更近一步嗎?〉這篇換日線文章中已經有作者鉅細靡遺的整理出來,在此僅簡單說明這個「實驗」的脈絡:參與演唱會的 5,000 名「實驗組」需要出示 3 天前的陰性快篩證明,進入場地時要再做一次唾液測試並消毒手部。演唱會中需全程配戴口罩但不需保持社交距離。在演唱會結束的 7 天後要「實驗組」要再進行篩檢以確認是否染疫。除此之外,實驗也選定了 2,500 名的「對照組」在演唱會時乖乖待在家,並於 7 天後檢疫作為比較。

實驗的目的:希望能收集實際資料證明在適當健康證明(快篩)、保護措施(消毒手部、戴口罩)之下,大家可以不需保持社交距離的參與公眾活動而不增加染疫的風險。

圖/截自  Youtube@Le Parisien
圖/截自 Youtube@Le Parisien

演唱會一個月過後,7 月 8 日實驗的數據終於公開,結果怎麼樣了呢?

根據巴黎《費加羅報》的報導,實驗的結果「令人振奮」(Encourageants):「實驗組」的 3,917 名有效樣本中,後續染疫的人有 8 名;「對照組」的 1,947 名有效樣本中則有 3 人染疫,兩者的染疫機率並沒有明顯的差異(0.20% vs. 0.15%)。極為接近的染疫比例似乎驗證了一個道理:好好遵守規則的話,出去參加演唱會好像也沒有比宅在家來的更危險。

好吧,實驗似乎得出了結論,但這究竟說明了甚麼,又代表了什麼呢?我認為這充分說明了法國面對疫情的態度以及預示了日後法國針對疫情會採取的措施。

不求零確診,只求疫情受控

先談談法國面對疫情的態度:不求消滅病毒,但求在疫情受控的情況下過上正常生活。

如果「防疫」是一門大學中的課程,那麼台灣就好比是一路追求滿分「零確診」的好學生,法國則是一路燒香拜佛就求不被死當的邊緣份子。

從疫情的一開始,法國就直接放棄撲滅疫情。儘管馬克宏在去年宣布封城的電視談話上連說了五次「我們正在打仗」的重話。然而法國這場「戰爭」的目的從來不是要將病毒趕盡殺絕,而更像是用時間換取空間的持久戰:就求保底一次不要有太多人染病拖垮醫療資源,苦撐待變的等到疫苗出來後就可以重啟生活啦!

就這樣,法國在這場「戰爭」中已經進到了下半場,目前倒是真的有點倒吃甘蔗越吃越甜的感覺。每日確診人數雖然依然維持在 5,000 以上的高檔,但和高峰時期動輒數萬比起來已經是小巫見大巫。雖然解封之後數據一路往上(看來單日確診破萬又是「指日可待」),但重症人數和死亡人數確實是大幅下降,一向重視科學數據的法國政府當然以此作為依據證明疫苗政策有效,堅定的推進解封的進程而務求讓日常生活慢慢回到正軌。

鏡頭回到好學生台灣,一直以來我們對於防疫的這門課程的目標都是不容質疑的:除了滿分「零確診」以外其餘免談!

在過去「零確診」時期,台灣的防疫戰略就是決勝於境外:集中於國境的管控以及旅行人員的隔離。坦白說這樣的措施對於以台灣為主要生活場景的大眾根本毫無負面感受,當然就會以壓倒性的民意支持「零確診」的目標以及相對應的極端管控,包括限制非本國人入境、嚴格的旅客及機組人員隔離管控等等。雖然不能出國旅行,商務交流一切暫停,但也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牙咬一咬等到世界恢復正常的一天再說吧!

然而一旦故事進入下半場後情況就大不相同了。疫情進入你我的日常生活後,切身相關的管控措施就開始十分「有感」的影響我們的生活:令人崩潰的在家工作、每天上演地方爸媽和小孩的 24 小時 PK 秀、傳統市場單雙日分流、餐廳不再提供內用、假日無處可去只能在家追劇...防疫的苦澀代價成了全民共業,也變成了防疫天平上的沉重砝碼。

請試著想像這樣的日子持續一年多,且不說台灣繼續堅持「零確診」還能有多少民意基礎,我相信對於法國這樣勇猛的辦演唱會,推進解封的時程大概也多少能夠有些同理心了。

最新防疫政策:提高疫情接種率

這就導向了下一個主題:那麼法國現在針對疫情要採取怎麼樣的措施?

事實上,本文提到的演唱會「實驗」幾乎就是法國接下來防疫方針的預告片:提供健康證明,做好基礎的防護措施,我們的生活就能夠重啟!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在這篇文章成文的當下,法國已經壟罩在一片成功抗疫、歌舞昇平的祥雲之中。逐步解封的政策一路高歌猛進。目前除了餐廳、酒吧已經全面開放室內用餐以外,戶外甚至不再強制需要戴口罩(室內或是搭乘大眾運輸時依然強制戴口罩)。跨區、跨國的旅遊也已經解封,只要有適當的健康證明(PCR 陰性證明或是疫苗接種證明)就能暢行無阻。

法國總統馬克宏在 7 月 12 日的電視談話中,高聲疾呼法國是重視科學數據的「科學之國、啟蒙之國(Nation de Science, celle des Lumières)」,宣布了在民主國家行列中令人咋舌的嚴厲疫苗政策:醫護人員在 9 月中之前全面強制接種疫苗,一般國民如果沒有適當的疫苗接種證明,那麼就得出示需自費進行的 PCR 陰性證明才能搭乘火車、飛機,以及其它公共場所例如購物中心、餐廳、咖啡店或酒吧!

換句話說:好吧我們不能逼國民打疫苗,但是我可以讓你沒有接種疫苗的話就寸步難行!

這樣的政策難道不會讓以反骨自傲的法國人炸鍋?同事 L 小姐聳聳肩:「不打疫苗還能怎麼辦?我自己有打疫苗,當然希望其它人也跟我一樣打疫苗我們才有擺脫疫情的一天啊!」

當然不是全部的人想法都跟 L 小姐一樣,反對者(一如往常的)高聲疾呼到底法國還是不是個民主國家啦?居然可以這樣限制人民的自由!在電視談話的同一個周末隨即爆發全國性的示威抗議,然而示威的規模出乎意料的小。根據報導統計,全國參與示威的民眾僅有 11 萬人,一向作為示威核心的巴黎地區更是只有 1 萬 8 千人參與。就我在巴黎街頭上感受到的示威氛圍來說,與其說是群情憤慨的背水一戰,不如說更像天氣好而出來散散步的嘉年華,和法國一向的示威比起來極為平和。

無論如何,馬克宏已經成功的將疫苗接種率再一步的提高:根據統計在電視談話後有超過 1 百萬的法國人透過不同平台預約疫苗接種。不論後續是否能真的立法進行談話中提及的管制措施,馬克宏已經在疫苗接種率上進行了一波大大的助攻。

法國並非特例,全世界都在沿著類似的軌道前進

或許你會認為法國勇猛的解封政策簡直奇葩,但如果把將鏡頭稍微拉遠一些,你會發現儘管疫情似乎依然嚴重,全世界的國家或快或慢地都在進行這樣的解封程序。

整體來說,不管我們喜歡不喜歡,「與病毒共存」已經成為這個世界的未來生活方針。這個時候或許我們就得想想自身了:我們的防疫目標應該怎麼設定呢?更準確地來說,我們究竟願意為了控制疫情付出多少代價?

我們能夠接受一直將國境封閉、沒有國外遊客也不到國外旅遊嗎?我們可以一直邊在家邊工作邊和小孩捉對廝殺嗎?我們準備好讓小孩一直在家遠距上課嗎?我們對於餐廳、旅遊一直低度營運的看法又是甚麼呢?當政府需要找財源進行大規模紓困的時候,我們可以接受潛在的加稅嗎?

2018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在他談論永續經濟學的新作《The Spirit of Green》中,對於汙染的控制是這樣說的:「我們要找出最佳的汙染量」。這個說法聽上去可能非常奇怪,畢竟汙染人人去之唯恐不及,除了追求 「0」 以外怎麼可能會有所謂最佳的汙染量?然而書中是這麼說的:「如果減低污染的負面代價超過了帶來的正面影響,就代表了這樣的降低可能值得三思。」

或許,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用在防疫之上:除了追求社會成本可能極為高昂的「零確診」外,我們也該試著在這個天平上找到社會有所共識的平衡點。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巴黎疫情中辦 5 千人演唱會,然後呢?從最新出爐的實驗結果,解析法式「科學防疫」》,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政府「帶頭群聚」,能讓人們離正常生活更近一步嗎?
台灣防疫神話破滅?事實是本來就沒有「神話」──旅台美國人:從過去案例,重新檢視台灣防疫

作者簡介:

邱奕捷,來自台灣,充滿海洋性格的好奇心。始終認為自己想說能寫,卻直到開始下筆才理解不雕花的詞句方有靈魂。相信視野決定思想的高度,於是抓住每個因緣際會在各地生活,目前在巴黎找到身心舒適的經緯。離家一萬公里,在這寫下巴黎與台灣的各種相異與相似,就這麼持之以恆吧!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