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抱怨「老歹命、不想活」 恐為老年憂鬱

董氏基金會董事長張博雅表示,基金會調查,71至80歲長者中,每10人就有1人有老人憂鬱症問題。記者林琮恩/攝影
董氏基金會董事長張博雅表示,基金會調查,71至80歲長者中,每10人就有1人有老人憂鬱症問題。記者林琮恩/攝影

研究指出,近3分之1退休的人患有憂鬱症,實際就醫比率較低。專家表示,長者罹患憂鬱症時,比其他年齡層族群更容易感到生活無意義、想結束人生,建議晚輩可透過正向言語及陪伴傾聽協助改善,必要時應尋求心理衛生專業人士協助。

董氏基金會董事長張博雅表示,調查發現71至80歲長者中,每10人就有1人有老人憂鬱症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全球老人憂鬱症比率約7%,只有1.3%接受治療。老後健康、生活一定會與年輕時有落差,建議長者先了解何謂老化、老年憂鬱,必要時應向外求助,大家應及早準備退休生活,才能讓生理、心理更健康。

精神科醫師陳永興表示,導致長者憂鬱症的原因,「失落感」是一大重點,因為還在工作崗位時,可以對下屬下達指令,藉此獲得成就感,但老後則是獨自一人的時間居多,生活情景的差異,容易讓長者感到失落。若長者持續四周以上心情低落,影響食欲、睡眠,甚至人際關係、工作狀態等,建議應尋求心理諮商或精神科醫師提供專業協助。

陳永興建議,長者可安排從事社會公益活動、加入社團、擔任志工,並安排旅遊、與親友來往,增加生活的意義感,透過規律運動保持心情愉快。此外,也可透過口述歷史、撰寫回憶錄等方式回顧人生,除了能減緩憂鬱情緒,也能藉此訓練大腦、預防失智。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長者若出現負面想法,比其他年齡族群更容易出現「無存在價值感」,建議晚輩撥出時間陪伴長者、聽其訴說心中所想;當長者不斷抱怨「不想活了」、「老歹命」,不只是一種陳述,而是憂鬱症狀的表現,與身體病痛相同,均無法阻止,晚輩發現時可透過正向話語為其創造成就感,例如讚美長輩煮的菜很好吃、今天氣色不錯等。

「老年憂鬱症、自殺比率一直很高。」葉雅馨說,憂鬱症容易與失智症狀混淆,失智症不可逆、憂鬱症可以治療,應提高憂鬱症長者就醫率,並確保後續穩定用藥。

【看原文連結】

更多udn報導
路過都沒人 為何銀樓屹立不搖?內行揭3原因:台灣金子不一樣
同高中2辣師都下海!被學生抓包拍謎片 驚吐「還有其他老師」
砸錢買商務艙還分等級 網一看服務驚:難怪我都最後取餐
產檢異常!女星是「智能障礙疾病」帶因者臥床3月 老公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