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第三劑將滿半年,該不該接種第四劑? 專家估新冠疫苗未來施打頻率

傳播力更高的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和BA.5來勢洶洶,儘管台灣已開放3類對象接種第4劑新冠疫苗,但不少人已厭倦接種疫苗、拒絕再施打,而且更多的青壯年距離第3劑疫苗也已間隔將近半年,該不該全民接種第4劑?接下來預計還會有次世代疫苗,民眾都在問:施打新冠疫苗有沒有盡頭的一天?

新冠病毒席捲全球2年半,儘管人類不斷快馬加鞭、前所未見的讓多款新冠疫苗短時間內上市,仍不敵新冠病毒的快速變異,人們只能不斷追加接種疫苗,包括台灣在內,許多國家已開放中高齡人口、免疫低下、或有高感染風險的人施打第4劑疫苗,就是希望讓隨時間下降的抗體再拉升,降低重症和死亡率。

然而,台灣去年(2021)3月起陸續開放各類對象施打新冠疫苗,距今短短1年時間,有些人已經可以打到第4劑疫苗,但也因為施打過於密集,加上不少人對短時間上市的疫苗仍有疑慮,於是開始出現拒打聲音,抱怨「不想打了」、「沒完沒了」。甚至新冠病毒輕症化、許多人已確診過,都可能衝擊之後民眾接種意願。

此外,國內現在除了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及免疫低下等3大族群距第3劑滿5個月可接種第4劑疫苗,國內還有更多青壯族群大約在今年初接種第3劑疫苗,如今也差不多屆滿半年,是否也該接種第4劑疫苗?或者之後台灣若進口針對Omicron設計的次世代疫苗上市,是不是也應該全民接種?

(雖然疫苗產生的抗體會隨時間遞減,但一旦遭病毒感染,仍會喚起抗體和T細胞的免疫作用。圖片來源 / Pixabay)

疫苗抗體雖隨時間遞減 年輕人感染後仍可喚起免疫作用

「以現有第一代疫苗來說,年輕人打第4劑的利弊差異可能不明顯,不見得需要全民接種,但年長者或高危險群打第4劑的「利」顯著大於「弊」,尤其疫情還在大流行,更建議還是要打,」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

包括英國在內的研究結果顯示,第3劑疫苗保護力約從第10週開始大幅減少,即便接種追加劑,遇上Omicron和亞型BA.2,預防感染的效果仍有限。美國CDC的數據也顯示,無論輝瑞/BNT或莫德納疫苗,打完第3劑2~4個月後,感染和住院保護力皆開始下滑。因此第4劑便是為了因應第3劑疫苗開始失效,以及Omicron BA.2的流行。

但為何第3劑的保護效力都漸失效,各國只普遍建議年長高危險群接種第4劑?施信如解釋,即使疫苗形成的抗體隨時間逐漸下降,但健康的人在感染病毒後,又會喚起體內的免疫記憶,抗體在3~7天後又會逐漸回升,因此仍有降低重症或死亡的作用,第4劑的效益不見得那麼顯著,甚至少數人可能得忍受副作用。

但年長者或免疫低下族群的自體免疫機制退化或免疫平衡因為疾病而受到干擾,感染病毒後不容易喚起免疫記憶,無法有效清除病毒,復原能力也不佳,因此需要追加一劑疫苗,加強免疫記憶力,達到更好的保護作用。

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所長劉士任也指出,疫苗的保護作用不只是看中和抗體效價,還要看T細胞。抗體主要作用是中和掉病毒抗原,加以清除,因此能減少感染者傳播給其他人的能力;免疫T細胞則能清除體內已經被感染的細胞,所以能減少重症的發生。「而且只要打過疫苗,不管抗體效價怎麼下降,體內都還是有一定抗體存在,所以還是有一定保護力。」這也是為什麼健康的人雖然疫苗產生的抗體下降,但被感染後不一定會發生重症。

(專家認為,若台灣引進針對Omicron研發的次世代疫苗,全民都應該接種,產生更高、更有效的保護力。圖片來源 / Pixabay)

健康年輕人接種原始第4劑疫苗效益不大 但「次世代疫苗」應全民接種

雖然施信如和劉士任都認為健康的青壯族群不一定需要全面接種第4劑,一方面重症機會不高,一方面全民接種的工程頗為浩大;但施信如認為,若疫苗充足,多打一劑除了增加個人保護力、症狀更輕一些,也能減少病毒傳播、保護周遭高危險族群,「尤其如果Omicron BA.4和BA.5大舉入侵,國內又還等不到『次世代疫苗』,不妨考慮讓更多年輕人也接種第4劑。」

各國目前只讓高風險族群接種第4劑的考量之一,其實也在於打完後產生的抗體效價並不非常理想,保護力也不長。《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一篇研究顯示,無論是對感染或重症,第4劑提供的保護力都相對短暫,預防感染的期限尤其短。在接種後4週會達到高峰,但到了第8週,跟打3劑的保護力可謂相差無幾。唯獨重症保護力沒有顯著下降,到了6週時都還跟原本差不多。

劉士任說明,現在各國施打的疫苗都是針對原始武漢株所設計,但新冠病毒經過多次變異,疫苗對抗Omicron所產生的中和抗體效價、保護力自然大大銳減,因此,陸續有疫苗廠研發可同時對抗原始病毒株與Omicron的雙價次世代疫苗,能產生更高的抗體效價,即使經過時間遞減,仍優於原始疫苗。其中,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最快9月底、10月初可完成審查與全球上市。

劉士任和施信如一致表示,若台灣成功取得次世代疫苗、第4劑是次世代疫苗,「全民當然建議接種」,更符合效益。而且,雖然目前幾款研發中的次世代疫苗大多是針對Omicron BA.1或BA.2設計,但只要沒有出現全新的變異株,仍屬於Omicron的亞型變異株,即使次世代疫苗面對Omicron BA.4或BA.5的保護效果可能略降,還是會比現有的第一代原始疫苗來的好。

(專家預測,未來每年都要接種一次新冠疫苗,而病毒突變情形、感染模式是疫苗施打模式的關鍵。圖片來源 / Pixabay)

新冠疫苗未來預期一年接種一次 病毒突變情形、感染模式是關鍵

只是,這樣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接種新冠疫苗的日子,有沒有止盡的一天?

施信如直言,各國專家也發現,不只新冠疫苗的效果似乎無法維持太久,個人的體內免疫反應也沒辦法持續太久,而且病毒一直在變,「就這樣一直打下去嗎?5個月就打一次嗎?對我們身體真的有幫助嗎?」但這些問題都還需要時間研究,畢竟疫苗也不是打愈多就愈好。

以流感疫苗來說,它所產生的抗體大約也是3~4個月就會開始下降,只是大家已能掌握流感病毒的感染模式,有明顯的季節性,冬季較容易流行,再根據各國的流行期間來安排接種時程,例如台灣為了防範農曆春節大流行,大約每年10、11月接種1次,就能讓疫苗的保護力維持到過年期間,之後才逐漸下降。

施信如預測,若未來每年都要接種新冠疫苗,應該也會朝向1年施打1劑,關鍵在於打什麼疫苗?什麼時間點打?「我也不覺得無止盡一直打,3、4個月,4、5個月就打一次對身體是好的。身體總還要用來做別的功能。」

只不過,現在不斷追加疫苗,主要在於新冠病毒還在全球大流行,而全球大流行本來就會持續幾年時間,只要感染人多,風險就會多,如果年紀大或有慢性病,屬於高危險群,更要謹慎衡量,「只是為了不方便、不想打,還是要為了自己的安全而去打?在流行期應該滿清楚,就是去打,絕對多一些保護力。」

劉士任也說,疫情初始需要不斷追加疫苗是因為大家普遍對抗病毒的能力都很低,但經過全球大流行,許多人已有自然感染的抗體,加上密集施打疫苗產生的抗體,未來或許就不需要如此頻繁密集施打疫苗。

但他強調,還是要觀察病毒突變情形,觀察過去2年多來,每個變異株大約都會帶來一波持續4~6個月的高峰期,但這次Omicron似乎有持續久一點,即使出現各種亞型變異株,仍稱作Omicron,表示變異部位不多,若能持續流行的是Omicron,或許有機會預測出疫苗施打的頻率,「但都還需要更多的數據累積。」

延伸閱讀:

第三劑效力下滑,美宣布開打第四劑,台灣該跟進嗎?

第四劑疫苗要打嗎?以色列實打數據曝效益

Omicron新變異株BA.4、BA.5是否會引起重症?專家公布解答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