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年輕失智症增加 延緩惡化學習共存

台北市 / 採訪/撰稿

全台灣有28萬名失智症患者,但失智並非老年人的專利,近年來30到65歲的年輕型失智症患者,人數快速增加,對家庭造成重大衝擊!採訪團隊深入他們的家庭,發現罹患年輕型失智症,會比起老年失智更快速惡化;不論醫療、復健或照顧,都亟需社會的協助,一起來關心。

不厭其煩地跟先生互動,欣儀緊牽著吳正邦大哥的手,這是愛的表現、是陪伴。而吳大哥從生病後,到醫院報到已成了他的日常。54歲的吳正邦,兩年多前中風後,引起血管性失智症,人生變調,發病一年多,腦海中的記憶跟認知,都正一點一滴地消失中。

年輕型失智症個案 吳正邦:「生病之前是做那個照服員,那倒下以後就沒有再做了。」吳正邦太太陳欣儀:「他有某一部分的記憶,跟某一部分的能力,其實他還是有存在得很好,所以就也覺得很不能相信啊,這麼年輕,然後失智了怎麼辦。」

年輕型失智症,指的是65歲前發病的患者,是家庭重要經濟支柱,卻在人生巔峰時倒下,工作出現困難,還得承受外界異樣眼光。陳欣儀 vs. 吳正邦:「看電影怎麼樣,都是買身障票,打優惠,對,因為看不出來,所以他一直被重複檢查。」

年輕失智者病因複雜,不只有記憶問題,個性、行為、情緒都會出現轉變,病程相較老人家則會更快走入中重度。欣儀每週帶著吳大哥到服務據點上課,透過非藥物治療,盡力延緩退化。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陳達夫:「現在大概沒有很好的藥物說,我使用了我就可以,讓整個病情延緩下來,所以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其實就是靠著一些控制,讓他的腦部功能可以維持,比較好、比較久的一個情形。」

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分析,年輕型失智症的盛行率,是在30歲到65歲之間,大約千分之一,按此推估,台灣大約有1萬2千多名年輕失智者,占整體28萬失智人口的4%,雖然人數相對較少,但對個人、家庭跟社會,都是巨大衝擊!

台灣失智症協會副祕書長李會珍:「還是有滿大的比例,來找我們的時候其實還在工作,所以他到底要不要繼續留在工作上,那如果他不工作,那配偶要不要工作,那誰來照顧他。」像吳正邦這樣的年輕失智者中,有九成都是由配偶照料,照顧者從煎熬痛苦,到堅強面對,一路走來需要許多勇氣。

吳正邦太太陳欣儀:「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怎麼樣讓他得到更好的照顧,更好的幫助,我應該要比他更堅強。」台灣失智症協會在台北成立的「YOUNG記憶會館」,是全台唯一專屬年輕失智者的服務據點,年輕失智者跟老年失智者,照顧模式與課程方式都不同,但地方資源有限,沒有專屬據點,課程少之又少,個案與家屬有著迫切期盼。

台灣失智症協會副祕書長李會珍:「家屬就一直希望說,政府能夠在每一個地方,都能設一個年輕型專屬的服務單位,而不是只有我們台北有。」陳欣儀 vs.吳正邦:「你有沒有要鼓勵別人,有,失智不可怕,對,但是要站出來,要站出來,跟它一起共存,一起共存,要加油,大家都要加油。」

我們聽見年輕失智者最真切的告白,也聽見照顧者最真實的心聲,面對失智這生命的一課,他們希望政府看見病患與家屬的需求,外界也能多一分理解與友善,讓他們在對抗失智症的這條漫漫長路上,不再孤軍奮戰!

原始連結